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氮素与密度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根据在不同地力水平上进行的小麦氮素与密度试验结果,全面分析了氮素供量和基本苗与优质小麦PH85—4的籽粒产量、籽粒品质、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分蘖成穗的关系。确定了PH85—4在淮北地区作优质小麦栽培时产量6000kg/hm2以上的适宜施氮量为:中等肥力地块225kg/hm2,高肥力地块150~225kg/hm2;适宜基本苗为240~300万/hm2。  相似文献   

2.
对杂交糯质玉米垦粘1号的施肥与密度问题进行复因子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及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垦粘1号高产的施肥量与密度组合:密度5.7165万株/hm^2、施肥量210kg/hm^2,或密度6.4500万株/hm^2、施肥量150kg/hm^2;施肥量是增产的关键,密度其次;适当提高施量可增加穗粒数,适当降低密度可提高百粒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皖南19氮素和密度7500kg/hm^2的产量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两者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达到最高产量7954kg/hm^2时的施氮量是270kg/hm^2,密度是172万/hm^2苗,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每公顷540.9万穗,每穗44粒,  相似文献   

4.
地膜穴播春小麦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对临夏州地膜穴播小麦施肥和播种密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川塬地地膜穴播小麦施N1125~1500kg/hm2、磷肥(P2O5)900~1200kg/hm2、播种量为2273kg/hm2(即12粒/穴)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高产高效的合理群体结构为基本苗达到4000~5000千苗/hm2,成穗数达到4500千穗/hm2左右,穗粒数在40粒以上,千粒质量在39g以上。  相似文献   

5.
协优57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径分析表明,协优57产量构成4要素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有效穗及每穗总粒数较大。协优571.05万kg/hm2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55~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180,结实率83%~85.0%,千粒重27g。在栽培上重点做到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6.
“黑小麦-76”为春性品种,生育期98d,株高87~103cm,穗粒数34~36粒,行粒重39.5g,高抗“三锈”白粉病,抗黄矮病,在密度为420万株/hm^2,施纯氮180kg/hm^2时产量可达5066.7kg/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基本苗数(X_1)、基苗氮肥(X_2)、孕穗期氮肥(穗肥X_3)、磷肥(X_4)和钾肥(X_5)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穗肥与磷肥是影响产量的主导性因素;基本苗与基苗氮肥之间,基苗氮肥与穗肥之间以及与钾肥之间,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单产>5250kg/hm ̄2的优化农艺方案:基本苗200.25—210.30万/hm ̄2,基苗氮肥、穗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分别为141.45—151.65,30.84—33.42,359.85—387.15,147.30—162.60kg/hm ̄2.本文还分析了上述因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高产小麦的生育要求和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四种统计方法分析表明:本区中肥地春小麦成产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粒重,各成产因素间存在一定的互相制约和增进效应。增产途径应以增苗增穗为主,兼顾穗数与穗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发展,其适宜基本苗范围为12.56~30.84万/666.7m2,适宜收获穗数范围为18.28~30.84万/666.7m2,并提出合理的产量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9.
协优57肥东县3a制种,平均产量3.25t/hm^2。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3.0t/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母本有效穗300万 ̄360万/hm^2,总颖花数2.25亿 ̄3.00亿/hm^2,结实率45% ̄55%,千粒重27.0g。主要栽培措施:(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2)培育多蘖装秧;(3)加强大田管理,搭好  相似文献   

10.
对单季晚稻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途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足够的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单产超过11250kg/hm ̄2的总颖花量在3100万以上;(2)获取适宜穗数360万/hm ̄2左右,主攻大穗至130粒以上是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3)减少1次枝梗退化数而增加其现存数是该品种大穗形成的有效途径;(4)扩大行距和减少基本苗、促保两次穗肥、适当提早搁田均是太湖粳3号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荞麦品种优选和产量构成因素上探讨荞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优选品系“9201”具有1500kg/hm^2以上的产量潜力,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适宜播期(8月下旬至9月初),适宜种植密度(45~52.5万株/hm^2)基础上,力争较多的单株粒数和较高的粒重对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单株粒数(r=0.9581,P=1.1426),并由此提出秋播荞麦具体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博优湛19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频率分布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博优湛19的主要增产途径是增加有效穗,其次是争大穗。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是:5.4~5.7叶移栽,插植密度39.6~40.2万穴/hm2,施纯N170.7~175.8kg/hm2,P2O5125.4~130.2kg/hm2,K2O126.0~131.4kg/hm2,结合其它科学管理措施,可获得7875kg/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基本苗数(X1)、基苗氮肥(X2)、孕穗期氮肥(穗肥X3)、磷肥(X4)和钾肥(X5)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穗肥与磷肥是影响产量的主导性因素;基本苗与基苗氮肥之间,基苗氮肥与穗肥之间以及与钾肥之间,对产量有显著的互作,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单产>5250kg/hm^2的优化农艺方案:基本苗200.25-210.30万/hm^2,基苗氮肥、穗肥、过磷  相似文献   

15.
冬麦北移种植产量与施肥量、播种量和播种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应用D-饱和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寒地冬小麦产量与施肥量、播种量和播种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播种量>播种期>施肥量;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同时,还提出了7500kg hm~2,6000kg hm~2两种产量水平下的高产栽培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统一设计多点布置的试验结果表明,高播量(247.5kg/hm^2)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蹲点地条播栽培平均增产1058kg/hm^2,增高41.89%,增加经济纯收益1121.82元/hm^2;比覆膜穴播栽培平均增产777kg/hm^2,增幅23.09%。相对露地条播栽培,垄盖膜际条播小麦的增产作用是在出苗率提高后保持了成穗数基本没有减少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幼穗分化天数增加穗粒数,延缓灌浆进程提高千粒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在平凉,临夏等地对玉米进行稀土,硫酸锌配施试验结果表明:稀土,硫酸锌配施能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使其生育期缩短2d,株高增加6.6cm,穗长增加3.2cm,穗粒数增加96.2粒、百粒重增加5.0g,最终收获产量较对照增加1431.10kg/hm^2,增产率为14.20%。  相似文献   

18.
宁夏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主成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条件下,11个参试品种单产在7035 ̄9180kg/hm^2之间,以宁春16号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59、1.940、1.409,表明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千粒重。要注意的是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6和-0.906。品种分蘖力与成穗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通过主成份遗  相似文献   

19.
二棱大麦构成产量的“三要素”中,以总穗数最重要(y=0.9281^※※),穗粒数次之,粒重影响最小。后二者通过总穗数对产量产生间接负效应。当总穗数达到48万/667m^2时,有很大的可能获得284kg/667m^2产量。  相似文献   

20.
小麦超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化群体结构改善经济性状为方向,探讨稻茬小麦突破现有高产水平的群体调控原理和技术。研究表明:进一步降低基本苗数,采取适期偏早播种、提高中后期施肥比例等措施,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分别达13和35.9%,成熟期干物重和收获指数分别达13.2ton/hm^2和0.46,产量可达6.59ton/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