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13、17 a农林间作和5、10、13 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 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 g·kg-1,而40~60 cm层的最低,为0.75~1.51 g·kg-1;5、10和13 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 cm土层(10.67~12.30 g·kg-1)20~40 cm土层(7.89~9.11 g·kg-1)40~60cm土层(6.21~7.60 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灌木状白蜡 (Fraxinuschinensis,又称白蜡条 )—农作物间作系统是豫东沙区重要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 ,有数百年的经营历史 ,仅宁陵县就有 1 50 0hm2 。它把多年生的灌木状白蜡和 1年生的作物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大量的条子、白蜡杆等小型用材 ,而且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 ,提高其多样性与稳定性 (王广钦等 ,1 987a;1 987b ;1 990 ;WangGuangqinetal.,1 991 )。因此 ,把条农间作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研究其物质的固定、消耗、分配、循环规律 ,对于进一步研究条农复…  相似文献   

3.
CO2作为一种主要温室气体,其固存与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复合农林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农林复合类型中林木、农作物、凋落物、土壤碳贮量的估算方法,并指出目前碳贮量研究方面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碳循环研究提供部分基础研究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 3种模式中,深度为1 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 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 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度的碳储量最大;3种模式中,凋落物归还碳量分别为(0.78±0.23),(0.73±0.22)和(O.37±0.09)t·hm~(-2)a-(-1);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是土壤>农作物>杨树>凋落物,但整个系统的碳储量为K模式>W模式>P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2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林木、农作物(林下植被)、土壤、凋落物各组分的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纯林和杨农复合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01.59±8.1),(116.65±10.3)t/hm2。在2个生态系统中林木及土壤碳储量均占总量的90%以上。杨农复合林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碳储量所占比例约为6%,是杨树纯林的2倍。林木碳储量、农作物(林下植被)碳储量均为杨农复合林较高;杨农复合林土壤碳储量仅在中间层(10~25,25~50 cm)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凋落物碳储量2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对纯林,农林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吸收和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区植被的调查研究及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的测定,建立了估测墨西哥柏、柏木和栓皮栎等乔木树种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总生物量大小排序结果为:灌木—柏木、栓皮栎林>灌木—草类—桤木、柏木林>草类—柏木林>灌木—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灌丛林>荒草地,最大为78.554t/ha,最小为4.009t/ha。同时,对比分析和评价了该区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为优化系统的建立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修枝对杨粮间作系统中光照及作物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选取株行距 1m× 10m的毛白杨和花生间作田 ,研究修枝对间作田不同水平位置的光照及花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修枝强度的增大 ,不同处理间作田相应位置的光照强度增强 ,花生的产量和生物量也随之增加。修一层枝和修两层枝的间作田 ,东林冠下测点日均光照强度分别比不修枝的提高 2 6 0 %和 5 5 1% ;西林冠下提高 19 0 %和 38 4 % ;行中提高 2 0 7%和 38 6 %。修一层枝、修两层枝的间作田花生产量分别比不修枝的提高17 1%和 4 7 6 % ,花生果生物量提高 17 6 %和 4 7 8% ,秸秆提高 12 0 %和 31 5 %。修枝对花生根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3年试验监测,对江汉平原5种典型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树幼林农林间作不仅能促进杨树生长,还可以获得明显经济效益.不同间作模式收益及影响杨树生长有差异,综合效益较好的模式有:杨树+西瓜+小麦、杨树+棉花+小麦和杨树+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9.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碳贮量占全球陆地总碳贮量的46%(Watson et al.,2000).因而,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动态研究,对于科学预测森林对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已成为国际陆地碳循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研究表明: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提供了一个较优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远高于同类型区的纯农田经营和林网——农田经营模式;间作区域内作物产量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分布,但总体收益一般高于纯农田;杨农间作的带间距以大于30m效果较好;间作作物较优的组合为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以及小麦—黄豆3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州白云山9种林分光合固碳放氧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计算了广州白云山林分改造后9种新建林分的生物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这些林分的光合固碳和放氧价值。各种林分的光合固碳和放氧的总价值分别为:木荷851 477.17 USD/hm2,石栎244 597.27 USD/hm2,大叶相思603 695.00 USD/hm2,马占相思372 768.99 USD/hm2,藜蒴289 537.77USD/hm2,中华锥437 500.48 USD/hm2,降真香109 758.10 USD/hm2,尖叶杜英146 324.94 USD/hm2,加勒比松138 039.68 USD/hm2。以木荷和大叶相思的光合固碳和放氧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国内外碳汇研究背号,探讨了国内外在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应对策略及我国在碳汇研究上所采用的数字化研究方法,为我国在低碳发展道路上实施的方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物量法,对大青山落叶松林进行每木检尺,确定了林中优势木、标准木、被压木所占比例,并对落叶松林及其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碳汇量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林碳汇量为106.37t/hm2,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碳汇量分别为11.83,8.95t/hm2,落叶松林总的碳汇量为127.15t/hm2。该研究对合理改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项目区典型布设生物量调查样方15个,经过采样、称质量、烘干等环节,测算出基线情景碳储量;根据给定的杜仲林5、10、15、20年的平均胸径(D)和平均树高(H),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预测杜仲的碳储量;从而算出杜仲碳汇造林项目的净碳储量。  相似文献   

15.
Nitrogen deposition imposes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unc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increasing response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to nitiogen deposition,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field.And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on the condition that nitrogen deposition rises,on the allocation of forest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and the change in soil carbon turnover rate are the two hotspots in the future carbon cycl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氮沉降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氮沉降增加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大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介绍了森林碳汇对氮沉降增加响应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同位素技术在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在沉降增加条件下森林光合产物分配和土壤碳周转速率变化将是未来森林碳循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以促进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率先采取行动来缓解气候变暖趋势。其中,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文章介绍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我国森林碳汇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在我国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利弊,提出了我国林业碳汇管理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碳封存可以分工业封存和生物封存, 工业封存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矿石碳化以及工业循环利用, 这些方法能快速回收CO2, 但工艺流程技术复杂, 成本较高。木材碳封存是生物碳封存的一种类型, 树木光合作用吸收的碳主要存贮在木材中。运用木材密度、微密度等检测仪器, 通过确定木材密度变化, 结合其含碳率来计量木材的碳封存过程以及封存过程中碳的分配格局, 同时研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可以为研究森林的碳吸收动态提供便捷的方法和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碳存储过程是湿地源、汇功能转换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湿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结合国内外湿地固碳功能和潜力的研究成果, 文中分别对湿地固碳的生态机理、影响因子及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在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湿地固碳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对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背景下的湿地碳动态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