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氮循环作为土壤物质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氮素作为重要的养分来源,投入到农牧业中的数量日益增多,在满足人类对食物、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区域性氮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不同区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的有关分析,在明确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氮素流动特征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为北方农牧系统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极为脆弱的地区,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的生态移民是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移民有着大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回顾,对生态移民扶贫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生态移民能有效地解决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贫困问题,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在国内实践中,生态移民却遇到了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0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介于3 485.46~5 654.76 MJ.mm/(hm2.h)之间;夏季降雨侵蚀力所占比重最大;春秋两季相当,仅次于夏季;冬季全区降雨侵蚀力为零;降雨侵蚀力各季节的空间分布不同;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组合状况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相似文献   

6.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力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江西省2006~2018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影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6~2018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两者协调度由0.403增长至0.893,由濒临失调转变为良好协调;影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子由乡村宽带普及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村贫困人数到民间纠纷调解成功率、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乡村服务业产值增长率再到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二产就业率、乡村服务业产值增长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农产品化肥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江西省2006~2018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影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6~2018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两者协调度由0.403增长至0.893,由濒临失调转变为良好协调;影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子由乡村宽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波动系数.在波动率公式构建的基础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结果表明,盐池县2002—2006年草地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3年最大,为0.685,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5年的-1.098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5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定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恢复措施,以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010—2014年植被数量特征(盖度、生物量、群落高度、密度),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4年植被波动率变化范围是-0.109~0.200,整体波动率的变化并不显著,2012年的波动率为-0.109,是调查期内草地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年份,2010—2011年和2013—2014年呈现植被波动可逆性;(2)降水是影响研究区草地植被数量波动的重要生态因子,2010—2014年植被波动强度变化趋势与降水趋势大体一致,但是2012年植被波动的异常现象可能是受到了生物结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乡村耕地资源闲置浪费与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从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视角,研究贫困地区耕地流转现状及其驱动机制,为盘活乡村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稳定持续脱贫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盐池县为例,基于93个行政村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研究盐池县耕地流转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盐池县耕地流转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北高南低,中部密集”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水浇地面积、合作社运营状态、特色产业数量以及到县级干道距离是影响盐池县耕地流转的主导因素,各因素对耕地流转的影响力分别为0.247、0.264、0.028、0.065、0.091。土地利用是驱动盐池县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未来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浇地面积,加强农业合作社经营与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耕地资源流转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2014—2020年广东省贫困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耦合协调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水平均呈增长态势且增幅水平基本相当;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均值由0.239 7上升到0.268 1,增长11.85%,空间上呈“核心-边缘”分布格局;脱贫成效综合评价指数均值由0.356 7上升到0.398 7,增长11.77%,空间上由均匀散布转向中部集聚增长;耦合协调度从 0.529 0上升到 0.559 8,增长 5.82%,均以初级协调为主,空间上由整体均匀散布转向局部高等级提升;耦合协调类型以土地利用多功能滞后型为主,较为均匀散布全域;制约二者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素(障碍度大于5%)相对稳定,集中于文化和社会类指标,但其障碍度呈现不同幅度上升或下降的演变态势。研究表明,广东省贫困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整体尚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应强化对障碍因素的控制与管理,结合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衔接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力支撑同步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是推进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中国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探讨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村镇建设得分介于0.07~0.81,高低分段区空间格局基本与地均GDP的高低相互对应。中国县域资源环境得分介于0.17~0.71,低分段区面积占比为32.12%,西北部大部分村镇资源环境需要得到重视。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V5耦合协调度等级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北海一线以东的平坦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多数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少部分位于天山周边;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西北—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县数量占比最高。因此,基于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空间格局,提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着力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集聚;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加快推动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阿勒泰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水平。研究表明:在2007—2019年期间,阿勒泰地区乡村振兴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逐年递增,其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增长趋势,由严重失调阶段发展至中度协调阶段,实现跨越式增长,但至今仍未达到优质协调。因此,阿勒泰地区应通过挖掘地区优势旅游资源潜力、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引进人才、开发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等方式,进一步促进阿勒泰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强力支撑,以期最终实现阿勒泰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绿色化生产、劳动者素质和农民收入5个要素层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用熵值法、莫兰指数和协调度方法测度中国(不含港、澳、台)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8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由2000...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月季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33个站点1960—2010年的常规气象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季、月以及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全区平均气温50年内上升2.0℃左右,线性上升趋势明显;各季气温升高不同,冬季0.57℃/10年,春季为0.43℃/10年,秋季为0.35℃/10年,夏季为0.30℃/10年。各月的气温变化为2月份的气温50年上升了近4℃,为各月最大,波动也最明显,3、4月份次之。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减少40.0mm左右。夏季降水与年降水震荡趋势相似,秋季与春季降水有一定的年际波动,不同的是春季降水略增多,秋季微减少,冬季降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各月中,7、8月份的降水下降幅度较大,其他月份的降水波动性大。结合分区研究表明,近50年研究区东段南部、中段西部、西段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持续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郑州、洛阳、许昌构成的"T"字形区域内。结合河南省县域耦合协调类型,提出粮食生产指标交易制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