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奥地利黑松与油松1年生苗生长和生物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育苗对比试验,对奥地利黑松Pinus nigra vat.austriaca和油松P.tabulaeformis 1年生苗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1年生苗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且主、侧根发达,而油松高生长量显著大于奥地利黑松。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个树种的高生长量、径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根系鲜质量呈极显著相关,并且高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径生长与根系鲜质量关系最为密切。表2参5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育苗、造林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奥地利黑松的生长特性及抗寒性.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幼苗根系发达,主根长、侧根粗壮、层次明显,鲜质量大,与乡土树种油松形成鲜明对照.苗木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高生长较快的季节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生长量占全年总量的42.3%.31年生奥地利黑松的高生长速生期出现在第15~20年,生长量占树高的32.1%.与油松相比,奥地利黑松树高生长较慢,胸径大于油松,材积年生长量0.007 4 m3,是油松的2倍.人工冷冻处理,测定针叶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在-20~-40℃条件下,奥地利黑松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大于油松;用拟合的Logistic测算出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T50),奥地利黑松的LT50为-16.2 ℃,油松的LT50为-17.9 ℃,其抗寒性比油松弱.针叶组织中较低的束缚水含量、K+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ABA含量是奥地利黑松抗寒性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黑松和花旗松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种栽培的奥地利黑松、花旗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针叶进行冰冻后测定其电导率,比较三者间的抗寒性;并对3个树种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探讨其抗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的抗寒性与油松接近,而花旗松的抗寒性比二者稍强;花旗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组织中K+含量非常高,奥地利黑松的可溶性糖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油松则是K+和ABA含量较高。另外,油松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可能也对抗寒性有贡献。可见,3个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抗寒机理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和油松光合、蒸腾及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引种栽培的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和地带性树种油松的光响应曲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以及树高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黄松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奥地利黑松和油松,在光饱和点,3个树种的光合速率(CO2)分别为122.153、111.786和62.550 μmol*g-1*s-1;3个树种光合作用的日进程都存在"午休现象";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速度大于油松,因此,就生长特点和目前表现而言,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表现良好,可以在本区域扩大引种推广范围.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周至、永寿、黄陵及延安进行了奥地利黑松引种造林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对引种地气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73.7%;树高生长量与海拔、≥10℃积温和年降雨量密切相关;选用2年生容器苗在阳坡造林可提高林木生长量;4年生奥地利黑松最大平均树高和最大平均地径生长量分别超过当地对照油松15.16%和8.4%。初步认为,奥地利黑松适于在陕西秦岭以北、延安以南生长,特别在黄土高原区表现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明 《农民致富之友》2013,(13):142-142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研究森林生态问题的基础。测定森林生物量不仅为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提供基础数据,而且为评价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文章以油松为例简述乔木树种的生物量测定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孕育了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影响奥地利黑松不定芽增殖和伸长因素的研究发现,接种到添加0.8mg/L6-苄氨基嘌呤(6-BA)和0.01mg/Lα-萘乙酸(NAA)的GD培养基上的不定芽增殖率最高可达1100%。不定芽伸长的适宜基本培养基为MS,添加0.02mg/LNAA伸长生长效果显著。继代培养中,用50g/L食用白糖代替30g/L分析纯蔗糖,可以降低试验成本。活性炭(AC)有利于促进奥地利黑松不定芽的伸长,而赤霉素(GA3)则抑制伸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超声波和渗透调节处理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子萌发和萌发前期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二醇(PEG)渗透调节和超声波处理会对油松种子萌发和萌发前期物质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效果不同。PEG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随着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强,其中质量分数为20%PEG溶液对油松种子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前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增加。59 kHz超声波处理油松种子10 min,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同时加速种子萌发前期淀粉的分解,并提高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超声波和PEG渗透调节处理油松种子最佳组合为质量分数为20%PEG溶液浸种24 h,然后经59 kHz超声波处理10 min。表3参17  相似文献   

9.
毛果青冈1年生苗木生长规律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果青冈播种育苗,研究毛果青冈1年生苗在苗期各器官生长的变化规律.经定期测定与回归分析,模拟苗木各器官生长与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各器官生长与苗高生长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根、径、叶同苗高的生长有着直线性的相关关系;拟合模型符合毛果青冈1年生苗的生长规律,各器官间的数学模型及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完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等。并与类似立地条件的同龄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和生长量分别大于纯林;本文并从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方面,分析了混交林生态系统油松和栓皮栎营养元素利用特点及营造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1.
张娅    韩炜    窦晓静    武胜利      崔凯强    房靓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6):116-120
通过测定比较2种基质下引种樟子松(Pinus sylvesiris var.mongolica)的光合特性,研究移栽1 a后的樟子松对本地土壤的适应性,为樟子松的引种培育以及在本区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灌水后2 d内2种基质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有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电导率无显著差异;施肥沙土组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极显著高于配制基质组,按照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定积分,施肥沙土组高于配制基质组(22.32>14.74),按照WUEPAR的定积分,施肥沙土组亦高于配制基质组(10.18>7.09);生物量方面,施肥沙土组也极显著高于配制基质组。  相似文献   

12.
以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林下土、山地红壤作为思茅松育苗的轻型基质原料,研究6种基质不同配比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重量、幼苗保存率和苗高可有作为评价优良轻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草炭土∶蛭石∶松林下土按4∶1∶5的比例配置成的基质育苗效果较好,思茅松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比对照高出9.46%、6.53 cm、0.12 cm、6.42 cm和13条,而单位基质重量则比对照轻233 g,该比例可以在思茅松容器培育优先考虑的轻基质配方,基质重量与幼苗保存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箭杆杨-乌拉尔甘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烘干称重法测定2种带间距模式下不同月份水平及垂直方向土壤水分含量,研究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壤含水量最低,随深度增加,含水量逐步上升,窄间距模式各层土壤含水量低于宽间距模式。水平方向上,离杨树行的距离越远,土壤含水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窄间距模式同样低于宽间距模式。不同月份宽、窄间距模式各测点垂直方向土壤水分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也逐渐升高。水平方向宽带和窄带都表现出在5月和8月含水量的波动性比较明显,而10月含水量变化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呼伦贝尔森林康养活动,选取呼伦贝尔典型的沙地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月的连续负氧离子浓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等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凌晨和下午2个时间段内的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可以反应日内平均水平,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均值为1 186个/cm3,符合林业标准所规定的空气负(氧)离子3级标准,可满足森林康养要求;2)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表现出“双峰单谷”规律,即24:00负氧离子浓度最高,8:00负氧离子浓度最低,尽量避开早晨时间段进行森林康养活动;3)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季节性特征表现为仲秋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春末至夏季,初春的空气质量最差;4)气象因素对林下负离子浓度影响程度不同,风速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最大(P<0.01),空气湿度次之,气温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小,原因可能是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常绿针叶樟子松林郁闭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氮气介质环境中热处理樟子松木材主要性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氮气为介质,采用160℃、180℃、200℃ 3种不同温度,2、4、6 h 3种不同时间分别对樟子松木材进行热处理改性,分析热处理前后樟子松材色、尺寸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FTIR及XRD手段分析了其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樟子松木材色差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增大而增大,而明度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增大逐渐降低,处理材红绿色品指数a*值和黄蓝色品指数b*值均大于未处理材。樟子松木材平衡含水率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大逐渐减小,ASE和吸湿滞后现象随温度的增大逐渐增大。樟子松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及抗弯强度随热处理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但在200℃下对这3个力学性能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热处理温度对樟子松材色及尺寸稳定性影响均极显著,热处理时间对樟子松木材明度、黄蓝色品指数b*、色差、平衡含水率和体积湿胀率影响均极显著。研究结果为高品质樟子松热处理木材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水分对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樟子松为对象,利用热水、1%氢氧化钠以及苯-乙醇溶液在80 ℃、6 h、固液比1:20的工艺条件下对试样进行抽提处理,抽提后的木材样品加工成金字塔形,然后对试样进行吸湿处理并且调控试样含水率,借助纳米压痕测试研究含水率对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机理模型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木材的纵向弹性模量与硬度,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分析发现,水分子进入细胞壁后与游离羟基形成氢键,随着含水率增加,会被部分原有的氢键破坏,并与之前进入的水分子形成氢键,在内部形成水分子簇,增大了细胞壁分子链之间的距离,使空隙增多,进而降低木材的弹性模量,且水分会使木材细胞壁主成分逐渐软化,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优势种群细叶云南松的3种林分为对象,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并利用冗余分析分析了它们与林分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种混交林的植物多样性、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明显不同(P<0.05)。2)3种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细叶云南松和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分(PY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低,其AWCD、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也显著低于另外2个林分(细叶云南松和栎类,PYⅡ;细叶云南松和铁坚油杉和栎类,PYⅢ)(P<0.05)。在3种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利用量均较高。3)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结果显示了林分类型、结构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关系,可为南盘江流域森林及土壤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和N添加处理对植物根际土壤胞外酶及其计量特征,以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从而探讨全球N沉降背景下菌根真菌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1年生樟子松的盆栽菌根苗(简称+M,混合接菌处理)和非菌根苗(简称-M,未接菌处理)为对象,设置4个N添加处理:不施N(0N,0 kg·hm-2·a-1)、低氮(LN,15 kg·hm-2·a-1)、中氮(MN,30 kg·hm-2·a-1)、高氮(HN,60 kg·hm-2·a-1)。对比分析接菌和N添加处理对樟子松苗木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究菌根真菌对微生物养分限制调控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接菌处理下,随N添加量增加,土壤中碱解N均呈增加的趋势。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磷达到最大。2)LN、M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LAP、NAG和AL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MN、HN处理下,菌根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较非菌根苗均显著降低。4)通过PLS-PM路径模型分析发现,接菌处理正效应作用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综上,N添加改变了根际土壤N平衡,菌根真菌有效调控N添加下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降低苗木根际微生物的碳和磷限制。  相似文献   

19.
以柔毛齿叶睡莲休眠茎为材料,分别采用水培法和泥栽法对其进行繁殖,并研究不同容器规格、施肥频率对其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法可大幅度提高其繁殖系数,成苗数是泥栽法的5.2倍;盆栽容器规格、施肥频率对植株生长势具有显著影响,较大规格容器中植株生长势较好,不同处理的施肥频率均对植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幼苗期宜选择15 cm口径大小的容器栽植,成年期宜选择30 cm以上容器;施肥频率以每30 d 1次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