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穴播地膜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地膜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越冬期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明显大于露地小麦 ;在返青期和拔节期 ,40~ 6 0 cm以上土层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略大于露地小麦 ;孕穗期 ,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小于露地小麦。随着生育期延后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地膜小麦多数表现为降低的趋势 ,而露地小麦在 0~ 2 0 cm和 2 0~ 40 cm土层以上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波动 ,40~ 6 0 cm以下土层均表现为近似抛物线形。这种规律性变化与覆地膜后引起土壤水分动态运动及外界降水有关。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量 ,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加值随生育期延后呈由高到低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多种栽培模式下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旱地小麦采用不同栽培模式,通过对各生育阶段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垄沟栽培、平覆膜、覆草、常规4种模式处理,全生育期各层土壤水分均呈降低趋势,尤以0~8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明显,降低幅度最大;4种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小麦生长前期0~80 cm土层水分变化,其中垄沟栽培和覆草栽培贮水效果明显高于平覆膜和常规栽培;小麦生长后期各种栽培模式难以控制上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而各种模式在全生育期均对120 cm以下土层水分影响不明显。120 cm以下土层水分贮量在生育后期明显高于上层土壤水分。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小麦生长后期上层土壤水分损失和怎样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旱原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稻吸钾规律及其生育期内紫色土钾素动态变化。结果如下:水稻移栽后0-45天内,吸钾量逐渐上升,45天时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0-30天内,土壤速效钾、非交换性钾变化不明显,30-45天则明显下降,45天时达最低,随后逐渐回升,75天时达较高水平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常用登记药剂氰烯菌酯、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适期为小麦扬花10%时。  相似文献   

5.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多年对甘肃中部和东部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调整种植结构、培肥地力、覆盖栽培及发展集水农业为主要措施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996和 1999年的小麦苗期干旱 ,中后期降水正常 ,全生育期降水为历年平均降水量的 67%和 68.7% ,但小麦产量却比前后 6a的平均产量增产 2 3 .0 7%和 15 .6% ,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烤烟田间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烤烟的不同生育期,对不同叶序及同一叶片不同部位的烟叶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烟株在封顶前叶绿素含量逐渐增高,封顶后则随着氮代谢的减弱呈下降趋势;新叶的叶绿素含量高于老叶的叶绿素含量;同一叶片叶尖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最大,叶基部次之,叶中部最小;在测定烤烟田间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时可以选取叶片的中部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8.
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总耗水量为220—320毫米,其中出苗到分蘖前占15.4%;分蘖期占13.4%;拔节期占20.1%;抽穗开花期占29.1%;灌浆乳熟期占18.4%。  相似文献   

9.
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阳市烟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烤烟生根期土壤含水量过高,旺长期和成熟前期出现阶段性缺水,且较为严重,成熟后期相对较为适宜;垂直梯度变化表现为:0~20 cm土层变化较为活跃,20~40 cm次之,40~60 cm变化较为稳定;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应采取等高种植或结合其它农艺措施平整土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1983年开始)条件下,研究了宽窄行、免耕、翻耕和常规耕作4种耕作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0~60 cm土壤含水率季节性变化趋势不规律。从平均土壤含水率来看,宽窄行(苗带)宽窄行(茬带)免耕翻耕常规耕作,2010~2012年宽窄行(苗带)较常规耕作高1.3个百分点。宽窄行(苗带)或(茬带)播种前0~20 cm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免耕,土壤含水率最低为翻耕,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水平。从播种前至成熟期,不同耕作方式0~60 cm土壤含水率基本呈上升趋势,30~50 cm土壤含水率较高,宽窄行(苗带)50~60 cm土壤含水率深松后最高,深松后不仅有利于接纳雨水,而且土壤水分有由茬带向苗带侧下方运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湟水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有如下特征:1.土壤入渗快,蒸发快,雨季时土壤湿度迅速增高,雨季过后土壤湿度骤降,即使在丰水年,到11月底,雨季降水已基本损失殆尽,土壤在经过四个阶段的循环后,开春时其湿度仍保持在田间稳定湿度左右;2.降水与蒸发同步,降水量最大的时段,正是蒸发强度最大的时段,3土壤蒸发时,水分整体移动性较强,在旱季0-2 m土层上下之间土壤湿度无明显差异,土壤湿度剖面比较统一;4、作物耗水绝大部份或全部来自生育期降水,土壤对生育期内降水起调节和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哀牢山站常绿阔叶林内2005年土壤烘干水测定的观测资料,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水分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以期了解本区域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6—10月份土壤含水量较高,11—1月份次之,2—5月份较低;②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于下层;③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域不同位点土壤含水量差异变化不显著;④降雨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土壤含水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要滞后于降雨量峰值(6月)出现时间,8月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大田试验法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播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迅速上升,约在播种后60d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约在播种后90d出现低谷,随后缓慢上升,约在播种后115d出现第2个小峰值,然后平稳下降。几种处理相比较,以玉米根茬留田+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各类酶活性为最大。  相似文献   

14.
田间土壤水分蒸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播期谷子田间试验表明,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均与作物生物量及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有关,并建立了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与作物生物量及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此外在考虑能量因子的情况下,建立了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有效储水量与作物生物量、土壤初始有效含水量及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模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条锈病品种-小种群体间相互关系模型即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进行了模拟试验。模拟试验结果导致了如下推测或假想,如;1.陇南半山麦田的自生麦苗在大区流行中作用最大,但大区流行周年循环除冬麦和春麦→自生苗→冬麦这一主要路线外,可能还有一条冬麦→晚熟春麦→早播冬麦的次要路线。2.陇冬早播冬麦区在大区流行秋季菌源传播中的桥梁作用虽可肯定,但陇南 L2、L3自生苗上的菌源对关中、黄淮、江淮麦区 L7、L8、L9的作用仍然很大。3.消灭自生麦苗,必需把密度消减到历史最大密度的10%才能明显见效。4.不论新小种产生的突变率 MU 大小,全大区范围的品种布局比局布地区的,对延长广大平原麦区的品种抗病性更为有效;等等。这些结果一部分与已有经验或看法基本符合,另一部分则可为未知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割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其受到了多种病虫害的潜在威胁。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简要地探讨分析,以期对当前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小麦品种,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发展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呈现相似趋势,幼苗时期较强,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温抗寒锻炼,小麦的抗寒性达到最强;越冬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寒性显著减弱。所有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均呈现V型曲线。  相似文献   

18.
<正>1氮肥施用技术1.1施肥时间。在小麦生产中,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一般冬前、返青期不追施氮肥,而重施起身肥或拔节肥。麦田群体偏小、个体长势较弱的地块重施起身肥;群体适中或偏旺、个体生长健壮的地块则重施拔节肥。总之,应掌握春季第一次肥水尽量推迟的原则。通过延迟肥水供应,控制春季分蘖数量以及植株中部叶片不致过大,建立生长中后期适宜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田间小气候,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  相似文献   

19.
棉花的田间需水量,在国内外曾进行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每亩需水量在300—600立方米。而各生育期需水量又有不同,总趋势是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又少。为了进一步探索棉花丰产的需水量,给棉田灌溉捉供依据,我们于1972年在商丘县五里杨大队对棉花生育期需水量进行了试验。一、试验情况丰产田为上砂下粘蒙金地(50厘米以上为两合土,60—70厘米有一层粘土)。容重1.34,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灌溉条件,地下水位常年在3米以下。(注:棉花生长期  相似文献   

20.
小麦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检验和评价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利用国内外 3组关于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与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资料对小麦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进行了较充分的检验。结果表明 ,模型对大多数生育阶段的绝对模拟误差集中在 0~ 5d,平均差平方和的根值 ( root mean square error,简称 RMSE)也一般小于 5d,尤其对出苗期、分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抽穗期的模拟精度高、误差小。模型表现出较强的机理性以及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