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辽西地区种植的富士苹果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富士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施肥处理对果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都有显著影响,有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大小顺序都是有机+无机有机肥无机肥CK,养分含量和活性都是以有机+无机处理最高,所以这种施肥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采用凋落物原位分解法,分别研究麻栎、刺槐、油松、赤松叶片凋落物地表分解、地下分解、单独分解及混合分解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表分解时,单独分解比混合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在地下分解时,单独分解不如混合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单独分解时,在地下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比地表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低;混合分解时,在地下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比地表土壤纤维素酶的酶活性高。为今后研究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魔芋种植对两种梨树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尖山河小流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以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季节变化和土层深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且次生林和人工林的酶活性较高;雨季土壤酶的活性较旱季高,且变化明显;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活性降低。可见土地利用类型、季节变化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董锐 《防护林科技》2016,(4):48-49,79
以抚顺地区不同树龄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林下土壤进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0~20cm和20~40cm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都随着树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0~20cm和20~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都随着树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油松、樟子松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每层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油松纯林,混交林每层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极显著高于纯林。两种酶活性的最高值都出现在0~20cm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阜新地区的不同树龄的油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油松林下土壤分析了土壤相关性质的变化,为森林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种酶都是0~20cm高于20~40cm。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都逐渐升高,都是0~20cm高于20~40cm。该地区的油松林在30a时林木活力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毛竹林分别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等指标,研究毛竹不同抚育方式的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以劈草抚育方式最好,化学锄草次之,深翻抚育最差。在毛竹林的抚育方式上应大力推广劈草抚育,谨慎采用化学除草和浅锄抚育,杜绝深翻抚育。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4种宫胁法改造林地、传统法改造林地和不进行林分改造的对照样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以探讨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土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宫胁法2和传统法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改造类型,宫胁法2改造林地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居最高水平,宫胁法3和宫胁法4最低;不同的林分改造措施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差异显著,但均表现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各改造类型中,宫胁法2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中均表现最高,宫胁法1在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量均表现最低,说明宫胁法2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上表现最为显著。因此,宫胁法2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从而能创造植被恢复过程中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土壤除草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质量方面,3种处理中以压草覆盖处理能降低土壤容重,但是对pH影响不显著;在土壤养分方面,以压草覆盖处理对有机质提高显著;但是在土壤全氮、磷、钾含量上,除草剂除草处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蓖麻、乌桕、油莎豆3种能源植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单一植物栽培和两两混合栽培6种处理,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和化学法分别分析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及土壤酶活性情况。结果表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其总体趋势为:乌桕与油莎豆混栽乌桕与蓖麻混栽蓖麻与油莎豆混栽油莎豆单栽蓖麻单栽乌桕单栽;不同栽培模对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有影响,且混合栽培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单一植物栽培的。可见,油料植物混合栽培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和提高土壤酶的活性,还有利于土壤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培肥方式对温室杏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对位于定西市农科院杏树温室内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期供试土样0~10、10~20、20~40cm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而40~60、60~80、80~100cm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13.6%、19.2%、27.3%;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25.9%~86.7%和30.32%~88.55%。在果实膨大期,不同的培肥方式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10、10~20、20~40cm 3个土层内相对播前有所降低,脲酶活性增高。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而言,不同处理中,有机肥或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培肥方式中,厩肥与氮磷配施、秸秆与氮磷配施是较优的培肥模式,且厩肥与氮磷配施优于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电导、pH值都无明显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野生油茶与栽培种油茶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影响的差异情况,给栽培种油茶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土盆栽野生油茶和栽培种赣油1号和赣永6号油茶实生苗,研究了不同品系油茶种植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情况.[结果]种植不同油茶品系实生苗对土壤pH值均无影响.种植野生油茶的土壤其有机质、...  相似文献   

14.
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天水市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区,以其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和撂荒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果园和耕地、草地较低,撂荒地酶活性最低。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均有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恢复工程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化指导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连翘基地生态种植样地、露地栽培样地、野生样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土壤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野生和露地栽培模式,土壤pH值低于其他两种种植模式,野生样地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生态种植及露地栽培样地。表明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酸碱度,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使当地土壤更适合连翘生长。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种植模式对0~20cm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因此,生态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利于连翘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马艳丽  王鹏 《防护林科技》2013,(4):34-35,61
从连作中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酶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改善连作中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营养水平,减轻连作障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0、0.15、1.5、5mg•kg-1的代森锰锌对济南(褐土)、菏泽(潮土)、烟台(棕壤)不同地区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代森锰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0.15mg•kg-1低浓度代森锰锌可以激活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而1.5、5mg•kg-1高浓度代森锰锌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但在培养后期代森锰锌影响作用逐渐减弱,28d时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年限对大叶女贞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大叶女贞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以不同种植年限的大叶女贞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土壤酶活性、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尖孢镰刀菌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EC值逐渐增大,pH值逐渐降低;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逐渐增多,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先增多后减少,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逐渐降低,土壤逐渐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提高,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而脱氢酶活性则无明显变化;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活性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均逐渐降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增加,大叶女贞枯萎病逐年加重。综上所述,大叶女贞土壤随种植年限增加逐渐酸化和盐渍化,微生物多样性逐年降低,逐渐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活性有机碳含量逐年降低,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增加,大叶女贞枯萎病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9.
收集5 a、10 a、15 a林龄泡桐根系分泌物,以不进行根系分泌物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林龄泡桐根系分泌物对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以10 a处理效果最佳,与CK处理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1.27%,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增加了57.48%、22.22%、40.38%,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7.56%、31.64%、25.05%、7.88%,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60.37%、94.56%、53.72%,根系分泌物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并随着泡桐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有机质、速效氮磷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可以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浅水沼泽草甸,排干用于放牧的草甸和垦后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此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在不同利用方式的湿地中,均随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而不断下降。在不同利用方式湿地的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均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