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通过离子束注入和大豆DNA浸泡 2种手段处理小麦种子 ,测定F1 代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离子束注入导入大豆DNA后可引起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变 ,处理后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随离子束剂量的加大和供体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对小麦第2代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束介导后的第2代小麦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第2代群体内出现了更多的变异类型和更宽的突变谱,这些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形态、叶型、穗型、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等6个方面。植株高度的分离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株叶形态的变异因受体材料的遗传基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穗型变异的规律并不明显;生育期的变异和籽粒性状的变异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用低能离子束介导,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温优1号、济麦1号4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18.5%)单株5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44%;低蛋白(<11.5%)单株3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不同,介导时间对转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后受体小麦当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份玉米品种的全基因组DNA为供体,以4份普通小麦品种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束注入处理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明显地降低,这是低能离子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之一。在所有的试验材料的生育前期和中期,在每一个处理的群体内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在生育后期,被处理材料的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仅仅在4个性状,即植株的生长势、穗型、主茎分蘖状态和单穗变异上,被处理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特征。尽管离子束注入处理和直接浸泡外源DNA的处理也会导致其当代群体内出现突变株,但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少,突变率比较低。经过离子束介导处理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最明显,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多,突变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培育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利用N+束介导方法将玉米DNA导入苜蓿种子,在当代获得了多种变异植株。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株高、茎粗、分蘖数差异显著的5种变异植株(3-8、4-12、4-13、4-25、4-26)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变异植株与对照苜蓿间的AFLP扩增图谱相比,分别检测到16、14、12、20、13条差异带,差异率分别为6.3%、5.1%、4.4%、7.1%、4.7%,变异株与对照苜蓿基因组DNA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变异株4-25中检测到与阳性对照玉米一致的2条DNA目的带,为离子束介导玉米DNA转化苜蓿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6.
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小麦后代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群转移的方法,分别将大豆全长DNA、DNA片段导入小麦,通过对M_1~M_3蛋白质含量和株高、粒质等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可知,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降低株高,改变粒质。M_1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2.0个百分点)单株183个,M_2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3.6个百分点)单株33个,M_3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5.1个百分点)单株35个。M_3获得株高62cm以下(较ck降低7cm)的单株102个,占4.1%,部分单株株高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后代部分单株和株系籽粒变为全角质。  相似文献   

7.
为拓宽小麦种质资源,创造优异新种质,以6个玉米品种和1个银杏品种的总DNA为转化供体,以4个小麦品种为转化受体,进行了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后,受体材料田间出苗率有明显降低,离子注入、DNA溶液浸泡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处理小麦当代都有一定的变异率,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的当代生物效应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较DNA溶液浸泡均更明显.田间出苗率和当代变异率能较一致地反映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存在基因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 直接导入植物的技术,已用于棉花、水稻等作物的品种改良。雷勃钧、刘德璞先后报道,将野生大豆DNA 导入栽培大豆,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王丕武报道,将花生DNA 导入大豆中,获得了性状显著变异的D_2代株系。1990年我所将花生DNA 和矮生云豆DNA 导入栽培大豆中,现已筛选出变异稳定的品系。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受体导入花生全DNA。测定了39份D3代变异系的种子蛋白质、粗脂肪、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比受体对照增加14.92%,有31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比受体大豆明显下降,下降水平达极显著的分别有34份和22份材料,最高下降百分率分别达到11.44%和33.42%。  相似文献   

10.
将玉米DNA经小麦花粉管理道导入小麦胚囊,导入后结的小麦种子长成的植株有的出现了类似玉米雄穗和雄穗的组织,这类变异植株结的种子长成的植株和正常小麦一样,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导入小麦的玉米基因被甲基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外源DNA导入小麦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 ,将不同种属的单子叶植物总DNA分别导入普通小麦 ,调查其后代产生的变异 ,对D2 代株高、穗粒数、千粒重 3个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经离子注入将大豆DNA导入小麦品种豫麦 69号 ,并测定了其成熟期CAT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成熟期 ,CAT活性变化较小。在带型变化上 ,离子束介导转大豆全长DNA的处理未出现带型变化 ,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片段的处理带型上变化较大。说明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片段对CAT的影响大于离子束介导转大豆全长DNA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对6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及其完全双列杂交F1幼穗分化特点和穗分化杂种优势的研究表明,杂种幼穗分化各主要时期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不同生态类型组配方式的杂种穗分化优势不同;穗分化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相关关系;黄淮麦区杂交小麦最佳生态组配方式为春性品种×冬性品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用载体介导法和直接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外源DNA导入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5.
谷子DNA导入玉米创造变异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 ,谷子DNA导入玉米后 ,可引起性状变异 ,部分变异可稳定传递给后代。选出的新玉米自交系与基础系的一般配合力差异不显著 ,但植株特性发生变化 ,株型变紧凑 ,抗病性、抗倒性等增强 ,证明谷子DNA导入的方法可以用于玉米种质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用大豆总DNA通过花粉管导入木豆品种ICPL87091和ICP7035中,在D3代出现茎色,花色,叶色,叶型等变异的植株,从中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12个单株进行全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用大豆桂品24-2号的DNA经地高辛标记后作为探针,对大豆桂品24-2号(供体),木豆ICPL87091(受体)和ICP7035(受体)以及用大豆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导的木豆转化株的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杂交探查,大豆探针可以探查出一些木豆转化株内有很强的杂交信号,比较受体,供体和转化株的原位杂交图谱,发现有7个木豆转化株的DNA与供体大豆DNA有很高的同源性片段,有5个转化株的木豆DNA与供体大豆DNA有杂交信息但信号弱,表明来自供体大豆总DNA的部分序列已整合到木豆基因组里并在其后代的性状里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棉花DNA导入苎麻引起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80年代以来,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的分子育种技术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就该技术本身而言,供、受体范围不断扩大,已达40余种〔1〕,但主要集中在禾本科和锦葵科的一年生大花作物;导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仍以周光宇创导的花粉管通道法为主,但对于多年生无性繁殖的小花作?..  相似文献   

18.
离子束注入转大豆基因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离子束注入技术 ,将豆类基因转入不同小麦种子中 ,M1获得容重 >790 g/L、蛋白质 >17%、湿面筋>37%的变异单株 32 6份 ,其中蛋白质含量 >2 0 %的 4份 ,最高为 2 1.6 % ,湿面筋最高为 5 0 .9% ,吸水率最高为 90 % ;不同受体材料最高单株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7~ 4 .96个百分点 ,湿面筋含量提高 12 .84~15 .84个百分点 ;吸水率提高 5 .2 7~ 10 .91个百分点 ;不同受体与供体蛋白质含量对小麦品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GRAS(GIBBERELLIN-INSENSITIVE, repressor of ga1-3 and SCARECROW)基因家族作为重要的植物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抵抗逆境胁迫的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挖掘该家族小麦抗赤霉病相关基因,从禾谷镰刀菌诱导的小麦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TaPAT1-2D(TraesCS2D02G198200.1),克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以及亚细胞定位和酵母转录激活活性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aPAT1-2D序列全长1 668 bp,编码55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1.34 ku; TaPAT1-2D蛋白含有典型GRAS功能结构域,在进化关系上与水稻OsCIGR2(LOC_Os07g39470.1)关系较近;TaPAT1-2D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脱落酸、生长素等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与光应答元件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禾谷镰刀菌孢子液72 h后,TaPAT1-2D基因在4个不同赤霉病抗性小麦品种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表明该基因参与赤霉病的响应过程。农杆菌介导的烟草中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