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离子束注入转大豆基因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离子束注入技术 ,将豆类基因转入不同小麦种子中 ,M1获得容重 >790 g/L、蛋白质 >17%、湿面筋>37%的变异单株 32 6份 ,其中蛋白质含量 >2 0 %的 4份 ,最高为 2 1.6 % ,湿面筋最高为 5 0 .9% ,吸水率最高为 90 % ;不同受体材料最高单株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7~ 4 .96个百分点 ,湿面筋含量提高 12 .84~15 .84个百分点 ;吸水率提高 5 .2 7~ 10 .91个百分点 ;不同受体与供体蛋白质含量对小麦品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低能离子束介导,将大豆全DNA分别导入中育5号、淮阴9628、温优1号、济麦1号4个小麦品种,获得高蛋白(>18.5%)单株5个,最高株蛋白质含量为21.44%;低蛋白(<11.5%)单株3个,最低株蛋白质含量为10.96%。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小麦受体基因型的转化效率明显不同,介导时间对转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离子束注入和大豆DNA浸泡 2种手段处理小麦种子 ,测定F1 代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离子束注入导入大豆DNA后可引起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变 ,处理后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随离子束剂量的加大和供体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小麦后代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群转移的方法,分别将大豆全长DNA、DNA片段导入小麦,通过对M_1~M_3蛋白质含量和株高、粒质等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可知,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降低株高,改变粒质。M_1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2.0个百分点)单株183个,M_2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3.6个百分点)单株33个,M_3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5.1个百分点)单株35个。M_3获得株高62cm以下(较ck降低7cm)的单株102个,占4.1%,部分单株株高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后代部分单株和株系籽粒变为全角质。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诱变对小麦后代湿面筋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相同剂量的离子束处理不同品系的小麦,分析M1和M2代湿面筋含量的变化。M1代湿面筋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上升趋势;M2代较对照,有2个品系湿面筋含量增加,2个品系湿面筋含量降低,但也有含量增加的株系;M2与M1代相比,总体湿面筋含量降低,也有的株系湿面筋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主推的2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4.O%,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4.0%,48.0%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4.0%和12.0%之间;湿面筋含量大于32.O%的小麦品种占60.O%.湿面筋含量大于28.O%而小于32.0%的小麦品种占32.O%;48.0%小麦品种的吸水率大于60.0%:20.O%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大于7.0min,72.0%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介于7.0min和2.5.0min之间:有4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强筋麦2级以上标准(GB/T17892-1999),占16.0%,其余21个品种为中筋麦.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主推的18份优质小麦新品种为材料,利用DA7250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检测分析小麦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吸水率和容重。结果可知,蛋白质含量达强筋水平的小麦品种有15个,占83.3%;湿面筋含量达强筋水平的小麦品种有12个,占66.7%;吸水率达强筋水平的小麦品种有11个,占61.1%。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吸水率3项品质性状指标均达强筋标准(GB/T17320-2013)的小麦品种有9个,占50.0%,大部分小麦品种(83.3%)达到中强筋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硬粒小麦的品质现状,发掘小麦的有益基因,对106份硬粒小麦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弱化度>沉降值>湿面筋>硬度>蛋白质>淀粉>容重;6个品质性状(蛋白质、湿面筋、容重、弱化度、沉降值和淀粉)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硬度性状倾向于服从负偏态分布。硬粒小麦品系遗传多样性丰富,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硬度含量达到强筋水平占比分别为29%、21%、71%和77%,容重全部达到强筋小麦要求,湿面筋、蛋白质、硬度、沉降值同时达到强筋小麦要求的硬粒小麦占19%。综合来看,硬粒小麦品质改良应以提高材料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为主要目标。在聚类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50.11时,可将106份材料分为5大类。不同类中的优良株系YL131、YL133、YL163号作可作为骨干亲本用于小麦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9.
离子束注入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 6种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同一品种豫麦 49和同一剂量离子束注入不同品系小麦 ,研究了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2组试验对容重、蛋白质、吸水率、湿面筋均有影响 ,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 ,从变异系数来看湿面筋最大 ,蛋白质次之 ,吸水率较小 ,容重最小 ,但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离子束诱变植物的数量性状。[方法]调查了离子束诱变小麦同一母本后代的特殊变异表型、农艺性状、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结果]有的个体表现出形态学多样性。株高、穗长和蛋白质含量受离子束显著影响,有效分蘖数和湿面筋含量受到轻微影响。多重比较表明各组性状存在不稳定性。[结论]离子束辐射呈现多样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可以对同一突变体造成多种变异。后代性状的不稳定性暗示同一辐射区域的细胞也可能有不同命运。特定性状可能要经过数代才会稳定。离子束辐射效应可能是直接辐射损伤、间接辐射损伤和旁观者效应和自适应效应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Human T cell antigen expression by primate T cells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12.
T优6135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7,8(1):23-23,F0004
审定情况: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同审稻2004034;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续试并同时进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3.
Bacteriophage T7   总被引:156,自引:0,他引:156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雌成螨对新疆三种主要害螨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ctus Ehara)、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智利小植绥螨个体之间捕食的干扰反应.[方法]在27℃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用HoUingⅡ型圆盘方程进行拟合.[结果]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和若螨对的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的捕食能力(a/Th值)远大于若螨;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攻击率最高为0.665,对朱砂叶螨的攻击率最低为0.214;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能力最强为10.726,对朱砂叶螨的捕食能力最弱为3.754;智利小植绥螨的寻找效应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智利小植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朱砂叶螨捕食作用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捕食作用同时受到猎物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太空甜椒T100     
太空甜椒T100是郑州市太空种苗开发部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由神舟三号宇宙飞船搭载,经过7天的轨道运行,受太空环境诱变而发生基因变异的甜椒新品种.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利用宇宙飞船搭载技术培育成功的第一个甜椒品种.……  相似文献   

16.
A novel lymphokine with apparent molecular size of 10 to 12 kilodaltons is secreted from helper T cell clones within hours after cross-linking their T cell antigen-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receptors (T3-Ti). This lymphokine, termed interleukin-4A (IL-4A), stimulates resting lymphocytes by binding to a surface component (or components) of the alternative T11 pathway and subsequently by inducing interleukin-2 (IL-2) receptors. The activation process is neither dependent on antigen specificities of the recruited population or the presence of macrophages. It appears, therefore, that IL-4A is a mediator involved in amplifying the T cell immun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7.
18.
The T cell receptor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T cell receptor proteins and genes is well understood. Immunologists are now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interesting molecule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 cell alpha beta receptors recognize a complex of an antigen-derived peptide bound to one of the cell-surface products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genes. It is likely that alpha beta receptors and MHC proteins have coevolved to have some affinity for each other. During T cell development in the thymus, cells bearing self-reactive receptors are deleted by the mechanisms of tolerance, and cells are preferentially allowed to mature if they bear receptors that will be able to recognize antigen plus self-MHC after they have become full-fledged T cells. Some explanations for these phenomena have been tested, but no satisfactory theory can yet be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m.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