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杉木不同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合理地区划种源,使调拔种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并提供育种原始材料,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统一组织,于一九七七年春开展全国第一次杉木种源试验。现将4年生幼林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RAPD标记在杉木种源遗传变异上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尤勇  洪菊生 《林业科学》1998,34(4):32-38
本实验首先建立了适合杉木RAPD分析的PCR扩增实验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全国不同杉木种源区选择7个代表性的种源,然后从这7个种源中采样并提取DNA,利用23个不同随机引物对7个种源进行了DNA序列多态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间遗传多态性水平较高,在被检测的114个RAPD位点中,多态位点占到798%;7个种源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在0225~04407范围内变动,平均为0322。根据种源彼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构建了它们之间的聚类图,从聚类图上显示的杉木种源间亲缘关系可知,分布在南岭山脉西部周围的4个种源相对聚在一起,由此可推测南岭山脉中西部为杉木中心产区之一,并从此处向四周扩散。  相似文献   

3.
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多层次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明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203-207
借助于10年生的杉木种子-家系两水平试验林,研究了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在多层次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其主要结果如下;(10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通常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量;性状的遗传个体〉种源内家系〉家系内个体;不同变异层次的遗传改良潜力是不同的;通常种源-家系内个体-种源内家系;多层次联合选择获得最大析选择进展。(2)在相同的变异次上,杉木各研究性状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改奶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源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借助9年生杉木种源个体2水平试验林,研究了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是:①杉木不同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这是种源选择的依据;②种源内株间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③种源的遗传力>种源内株间个体的遗传力;④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种源的选择进展>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⑤在相同的变异层次上,不同性状的选择进展各异;⑤单纯的种源选择方案产生的选择进展,比种源内个体的选择进展要大,但比优良种源内选择优良个体方案所产生的选择进展要小。  相似文献   

5.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广达十五个省(区),由于分布区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种源群体。为了发掘适宜滇东北杉木栽培区造林的优良种源,我们按中国林科院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要求,于一九八○年在威信县国营林场进行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现对一  相似文献   

6.
杉木在我省分布区的生态环境极为复杂,从而不同的产地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反应。在不同产地种源的差异分析证实了其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基础上,本文利用杉木的部分生理、生态性状,运用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将我省杉木分布区内的种源划分成了五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筛选出养分高效利用的杉木种源,以我国杉木分布区内的16个当地种源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用根序分级法测定细根平均直径(RAD)、比表面积(SSA)、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及其C、N、P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分布区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云南马关、广西融水(南带)种源的细根RAD总体上大于河南信阳、湖北罗田(北带)种源。不同分布区杉木细根SRL和SSA表现为:中带西区>中带中区>北带>中带东区>南带。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河南信阳种源细根各根序内C含量和C∶N最小。细根C含量在不同分布区间表现为:中带中区>中带西区>中带东区>南带>北带,而N含量则相反。N∶P表现为:南带>中带东区>北带>中带中区>中带西区。冗余分析发现,细根RAD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C含量的主控因子。各根级N含量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17个红锥种源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中国红锥主要分布区17个种源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产地红锥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15个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64%~26.09%,且在种源内或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8.96%~37.65%,均值为22.97%,小于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择出适宜鄂中地区栽培的杉木优良种源 ,本文对杉木分布区内的6 1个杉木种源进行了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1、杉木不同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冠幅、侧枝粗、侧枝数、结实率等主要性状都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2、杉木从幼林阶段到速生阶段秩次相关、早晚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 ;3、杉木种源间生长变异受经度和纬度双重影响 ,呈现出从南至北、由东向西生产量逐渐下降的演变趋势 ;4、综合评定结果为 :适合鄂中地区的最佳种源有锦屏、邻水、大田、开化、那坡。优良种源有长停、修水、洪雅、乐安、谷城 ;5、采用杉木优良种源造林其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树高平均遗传增益为 90 4% ;胸径平均遗传增益为91 3% ;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 83 5%。  相似文献   

11.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源空间遗传变异模式,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杉木全分布区内的40个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9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33条带,其中12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1.73%,各种源PPB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POP)分别为37.46%~55.75%和0.201 5~0.344 5,物种水平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和Shannon信息指数(HSP)分别为89.86%和0.565 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种源间遗传分化系数(ΦST)为0.4651,这表明杉木种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源间遗传分化较大。UPGMA法聚类表明,参试的40个杉木种源可分为7地理种源区。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不同优良品种苗期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对不同种源的6个杉木优良品种进行了苗期对比试验。通过对苗高、地径、高径比及苗木质量分级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杉木优良品种播种品质优良,苗木生长良好,质量高;苗高、地径、高径比在各品种苗木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广西融水杉木种源种子是苗期表现最为优良的杉木品种。  相似文献   

13.
1976及1979年在杉木全分布区内分别收集杉木代表性种源21个及58个,在杉木造林不同生态区的2及5个试点上进行田间试验。根据6-9年生的试验观测得出杉木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种源间生长差异非常显著。优、劣种源类群间生长差异达2倍以上。为云南各杉木造林区选出了2-3个较佳种源,选择增益达14%-55%。  相似文献   

14.
杉木无性系间球花产量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1989年春在黎平县东风林场对杉木优树收集区中45个无性系和种子园六大区第五小区16个无性系(共计183株母树)的雌、雄球花产量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于性系间在雌、雄球花产量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种子园中少量无性系雌、雄球花产量占垄断地位的现象明显;群体间与个体间在雌、雄球花产量上的差异大小顺序为:无性系内分株间>种源内无性系间>种源区内种源间>种源区间。  相似文献   

15.
《江西林业科技》1994,(3):83-91,127
1976及1979年在杉木全分布区内分别收集杉木代表性种源21个及58个,在杉木造林不同生态区的2及5个试点上进行田间试验,根据6-9年生的试验观测得出杉木存在广泛的地理变异,种源间生长差异非常显著,优,劣种源类群间生长差异达2倍以上,为云南各杉木造林区选出了2-3个较佳种源,选择增益达14-55%。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在我国秦岭以南16个省区都有分布.由于它分布范围广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群体间及群体内的个体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了解地理种源遗传变异的幅度和模式,作为划分种源和种源区的依据,为了比较鉴定种源间的以及种源个体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自然分布广,栽培历史悠久,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用途广,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贵州位于杉木中心产区,著名的“十八杉”即产于我省东南部,一些杉木种源在全国居于上等水平。但长期以来,我省杉木造林用种良莠不分,可谓“见种就采,有苗就栽”。若长此以往,将会降低我省杉木群体的遗传品质。为了解决生产中这一难题,逐步实现杉木“适地适种源、适家系”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正>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已往对我国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的表型特征及林业性状有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它所依据的是田间种源试验中树高、胸经、材积等经济性状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判的。然而,这种表型差异易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准确性不高,利用细胞遗传学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在种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染色体标准核型和不同带型来鉴定不同种源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异,以确定种源间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以来,国内叶培忠、陈岳武等林木遗传育种专家系统地开展了杉木产地间、产地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改良研究。中国林科院于1976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组织了杉木全分布区的大规模试验研究,摸清了不同地理种源的遗传变异规律,选出了一批杉木优良种源。通过“六五”国家攻关,全国杉木种子园攻关协作组提出了杉木多层次利用的育种策略和程序。把优树经子代测定后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在杉木分布区内进行区域化试验,进一步筛选出适应各种生境的优良家系,同时在这些家系中选择表现突出的优良单株进行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杉木分布范围广,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一定生境的地理种源.选择适合当地生境的最佳种源,成活率高,成材快,适应性强,生产力高,材质好.尤其对分布广的树种,利用种内群体间的差异进行选择,比单株选育的效果要快得多.种源选择是杉木早期选择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早期选择可以提高选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