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用连继回交转育获得的鸡脚叶、正常叶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鸡脚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与正常叶无显著差异。鸡脚叶单叶面积极显著地小于正常叶,但单株叶面积与正常叶差异不显著。鸡脚叶群体内日光透射量增加,相对湿度降低,田间小气候明显改善,由此使烂铃减少40.7%,植株中下部位叶片和青铃上的农药附着量分别提高2.2—2.4倍和39.2%—104.3%。 相似文献
4.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5类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对各叶形杂种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等性状的表现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发现,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与对照(中杂29)比,中鸡脚叶杂种的籽棉产量增加1.16%,皮棉产量增加2.06%,纤维长度增加3.60%,麦克隆增加2.33%,生育期缩短10d。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Pn与杂种产量的大多数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与籽棉产量相关性最大,铃数和铃重次之,果枝数最小。考察不同叶形杂种结铃期上、中、下层叶光合性状发现,超鸡脚叶和鸡脚叶杂种下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Pn和Gs高于其它叶形杂种,其中超鸡脚叶杂种透光率和Pn最大,分别比对照高94.12%和45.54%,但上和中层叶的Pn较低。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 上层Pn较对照高8.06%,中层Pn较对照高1.67%,下层Pn较对照高30.77%。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上层Pn较对照高5.4%,中层Pn较对照高1.7%,下层Pn较对照高30.8%。研究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烤烟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在重庆万州山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互作效应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留叶前,种植密度的增加可降低烟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其影响随生育期进程而增加;打顶留叶后(移栽后90 d),随着种植密度与留叶数的增加,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18 000株/hm2处理的农艺性状较优。种植密度和留叶数显著影响烤烟经济性状,在高种植密度下,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反而降低,在同一留叶数下,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留叶数20片、种植密度18 000株/hm2处理的烤烟产值和产量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7.
8.
9.
陆地棉免打顶对株高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陆地棉矮化免打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为材料,运用形态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其株高、主茎节间长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出苗至现蕾初期,突变体和野生型Ⅰ植株的株高无明显差异,现蕾期后,突变体与野生型Ⅰ的株高差异逐渐明显,且差异显著,但主茎节间数无显著差异;突变体与野生型Ⅰ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差异极显著,与野生型Ⅱ差异不显著,突变体与野生型Ⅰ、Ⅱ的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差异显著。从总体上看,本试验的突变体品系能够满足棉花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
以中棉12、中棉11、陕6115、PD6520和PD111,5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到杂交方法4对10个经济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①单株成铃数、单铃子棉重、单株子棉产量、衣分率、单株皮棉产量、纤维强度和断裂长度等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高于其特殊配合力方差;绒长、纤维细度和成熟度3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其一般配合力方差为高;②一般配合力偏高的性状,反映了基因的加性效应占的比重较大,可有效的向后代遗传传递;特殊配合力偏高的性状,反映出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向后代遗传传递能力较小;③衣分率、单纤维强度和断裂长度3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绒长和单株皮棉产量两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单株成铃数、铃重、单株子棉产量、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等5性状的遗传力较低. 相似文献
12.
对96个陆地棉材料13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96个材料可分为遗传特点不同的5个类型;材料(类群)同贵传距离大小与春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数的多少及其差异大小有关。对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优异的材料评价比较其性状的优劣是种质遗传差异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主要分分析与多元方差分析相结合是遗传差异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田间自然危害,人工接虫和模拟危害的方法,就棉田二、三、四代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luralis Jak.)的危害损失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①二代中黑盲蝽的危害,不至于造成棉花产量损失。②三代中黑盲蝽危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随虫口密度呈不对称S形增长,其损失率概率单位(P)与虫口密度(x)的数学模型为:P=5.72301gx-4.3561。最大损失量为10.43kg/亩。③四代中黑盲蝽的危害损失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④三、四代中黑盲蝽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分别为百株虫量27头和37头。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纤维品质与苗期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品质改良是我国棉花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纤维品质测定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棉花育种的早期世代 ,很难对中选株、系全部进行测定 ,从而限制了人们在育种早期世代对棉花纤维品质进行选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苗期性状与纤维品质的相关分析 ,确定可以在苗期对纤维品质进行初步间接选择的性状 ,以防在间、定苗时过早拔掉优质棉单株 ,进而提高棉花品质育种效率。鉴于苗期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本研究选用多个材料连续试验两年 ,通过增加重复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1 997、 1 99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农场进行。… 相似文献
15.
大蒜品种资源叶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蒜品种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及叶形和叶的空间姿态等叶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叶及同一叶的不同部位表皮气孔密度不同,品种间叶绿素含量范围在0.338~1.051g/kg(FW)之间,气孔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有随品种原产地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叶形指数范围为11.8~23.1,低纬度品种叶较长而宽,叶形指数较大;高纬度品种叶短而窄,叶形指数小;中纬品种叶最大且最宽,但叶形指数较小。叶片挺直不下垂且开张度小的品种大多来自高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沟埂工程及地面覆盖物对棉花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沟埂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0~50cm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2%~5%左右;对棉花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呈正效应,果枝数、现蕾数、有效铃数均比对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百铃重增加0.05kg,667m ̄2增产皮棉7.9kg,增产率为15.02%;叶片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叶片总含水量与0~15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束缚水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比叶重明显增加,叶组织电导率低于对照。地面覆盖物对保持土壤水分有一定效应,保水剂处理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花期根剪对苹果幼树叶营养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3年生富士/海棠进行花期根剪处理.根剪后叶全N含量降低,但经4~6周得以恢复,同时造成叶片可溶性精含量降低,而对叶P、K含量无显著影响。处理后叶Pn显著低于未处理植株,4周后渐渐恢复,但仍低于对照,说明根剪对Pn造成不可逆影响。光合日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杂优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采用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陆地棉8个重要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强力及断长在多数杂种F1中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杂种优势;而纤维细度则主要表现负向优势;②杂种F1的性状表现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共同作用,两种配合力之间无显着性相关,独立遗传;③中亲优势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是形成超标杂种的基础,而特殊配合力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④由亲本性状表现可间接预测其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与亲本表现无显着性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