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中大径材成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西大岗山 17~ 2 5年生杉木人工林的临时样地 (4 4块 )和固定样地 (52块 )材料 ,研究了立地、年龄和保留密度对杉木成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杉木中大径材成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立地 ,其次是保留密度和培育年限。立地指数级大于或等于 16 ,保留密度为 10 50~ 1350株·hm-2 ,年龄为 2 0~ 2 2 a时 ,适于培育中径材。大径材培育的经营密度则应更低 ,培育年限应更长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纸浆商品用材林生物量变化规律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准确预测马尾松纸浆商品材生物量和确定最佳利用时间,用12块样地108株不同立地、不同造林密度、不同林龄林分径阶生物量标准木,建立了单株各器官、地上部分及各种规格商品材生物量预测方程。用各类试验林和解析木资料建立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经检验,生物量和林分生长预测方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依据生物量和林分生长预测方程,编制了6种不同造林密度、14~20指数级林分主要测树因子、林分树干和各种规格商品材生物量的生长过程表。使经营单位可根据利用单位的要求,调整造林密度和经营方式及最佳利用时间。分析了不同立地、不同造林密度各种生物量的生长和结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火炬松子专题组现有试验林调查材料、固定样地材料及密度管理试验林材料,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密度的火炬松林分生长效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纸浆材与建筑材合理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1991年至1992年收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飞播样地资料226块,根据林分密度、林分高、林分平均胸径等测树因子的变化特征,编制了贵州独山马尾松飞播林密度控制图.等树高线采用M_(-1)=a_1e~(b1H) a_2H~(b2)N~(-1);等直径线用M=a_1D~(b1)N~(b2);最大密度线M_m=AN_m~(1 B);自然稀疏线用M=K_2(1-K_3)((K_3)/(K_3-1))~(k_3)(1-N/N_0)N_0~(K_3);密度管理线用M=PM_m,等模式计算相应参数.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精度分为92.7%和92.5%.用34块未参加编图的样地资料进行F检验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杉木建筑材林密度管理技术与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现有林调查材料、固定样地材料及密度管理试验林材料,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长效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杉木建筑材林合理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火炬松纸浆材和建筑材密度管理技术与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火炬松子专题组现有试验林调查材料、固定样地材料及密度等试验林材料,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密度的火炬松林分生长效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乐材与建筑材合理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纸浆材桉树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纸浆材桉树人工林是国营雷州林业局主要森林类型。依据2015年1月调查的190块临时标准地数据,剔除优势木平均高3倍标准差范围之外的样地,符合要求的标准地有164块,等概率抽样选16块标准地作为检验数据。用哑变量的导向曲线法拟合比较了9种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曲线拟合效果最好,在α=0.01时差异不显著。纸浆材桉树人工林的基准年龄为2a,龄级距为4,指数级个数为8个。选用相对优势高法导算地位指数表,落点检验表明有160块标准地优势木平均高落在地位指数表内,占比为97.6%。说明地位指数表可以很好地反映国营雷州林业局纸浆材桉树人工林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胸径—树冠法,在闽北地区建立马尾松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表,经检验表明模型回归相关系数为0.9999,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该表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9.
西南桦人工林的林分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2011年春和2012年春,在德宏州调查了78块20 m×20 m的西南桦人工林样地。通过相关分析,认为林分密度与林分年龄、平均胸径、蓄积量、年平均蓄积生长量显著相关,而与林分平均树高相关不显著。林分密度与林龄等相关指标的回归,以双曲线方程拟合最好。78块西南桦人工林样地的林分密度-林龄回归方程为y-1=0.014 2-0.009 6 x-1,相关系数r=0.336 8。10年生同龄林分18块样地林分密度-平均胸径的相关系数r=0.627 0,其回归方程为y-1=0.082 5-0.851 6 x-1;林分密度-蓄积量的相关系数r=0.663 5,其回归方程为y-1=0.058 3+2.846 6 x-1;林分密度与年平均蓄积生长量的相关系数与蓄积量同值,其回归方程为y-1=0.582 9+28.465 7 x-1。从林分密度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与林分平均胸径的相关变化提出,(1)西南桦人工林应提早在3~5年生时进行抚育间伐;(2)采用"低密粗径"的育林方针,以提高西南桦大中径材产出。到20年生主伐时,抚育间伐后的密度则以900~1 050株/hm2最佳;(3)西南桦造林初植密度降到1 665~1 335株/hm2(株行距2 m×3 m~2.5 m×3 m)为宜。  相似文献   

10.
闽北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胸径-树冠法在闽北地区建立杉木大径材合理经营密度表,经检验表明模型回归相关系数为0.9927,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该表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经营密度(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375株/hm2及750株/hm2的对照样地)试验样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林的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及郁闭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变化林分平均胸径和株高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各试验样地的材积总量却小于对照样地。并最终确定保留木为225~300株/hm2的林分密度可以作为塞罕坝地区培育大径材华北落叶松林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2.
《湖南林业科技》1998,25(2):35-40
从南方五省收集火炬松人工林样地145块,选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火炮松林分生长过程中优势高,胸径,蓄积与密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并描绘到双对数纸上,组成对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密度管理图。  相似文献   

13.
从南方五省收集火炬松人工林样地145块,选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火炬松林分生长过程中优势高、胸径、蓄积与密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并描绘到双对数纸上,组成对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密度管理图。  相似文献   

14.
采用雷州林业局2002年森林二类调查的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林分1071块样地中279块样地材料,进行蓄积量与胸径、树高、密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树高与密度;树高与胸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但两者的生长随着造林密度的加大而显著下降。因此,进行W5无性系林分密度试验,提出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提高其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杨树单板用材林培育将更多地追求大径材比率 ,通过密度试验和大量典型样地调查 ,建立了出材率模型 ,揭示了林分密度、立地指数与大径材生产结构的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林木径阶 34cm时大径材出材率才能达到 5 0 %以上 ,林分密度越大、立地条件越差 ,培育单板材的周期就越长 ;2 0指数级、4m× 5m密度 9a生时林分平均胸径为 33 1cm ,大径材产量达 15 7 10m3 /hm2 。因此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确定计划采伐周期至关重要。营造大径杨木的基地应在地位指数 16以上的滩涂地上发展较好 ,地位指数 16以下时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的高密度杨树林为主要目标。大径杨木的适宜密度应在 5 0 0株 /hm2 以下 (株行距不宜低于 4m× 5m)。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三次多项式干曲线方程分别编制了立木规格材出材量表,包括枝杈的总产材量表。在实地样地调查时,分别以胸径和材种高度两个因子确定规格材出材量,用总体出材率和规格材出材率的差值确定剩余非规格材出材量的方法。与材种出材率表法相比,该方法建立在样地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选取漳州市国营林场198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郁闭度0.7以上的杉木样地199块,选用N=a+logD方程式进行拟合,编制了人工杉木林分密度表。经检验,系统误差-1.6%,可用于确定造林密度与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9.
山杨、水曲柳种群密度与种群性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区块抽样技术,建立种群性比与取样面积、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GLM模型检验种群性比的密度依赖性。结果表明: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雌雄植株数均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具有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种群性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次生杨桦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与山杨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正相关,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和种群密度与山杨性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不同林型内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对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p=0.000 4;r=0.926 1,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