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铜仁地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和土地利用中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规模,提出了以"粮-经-牧-鱼的高效生态农业"、"立体型土地利用"、"城市立体绿化型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多种经营"4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指的是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增量土地、衔接存量土地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秋玲  李东敏  邵亚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0-11132
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3个方面的效果,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荣常 《北京农业》2012,(3):154-155
在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目标基础上,以江西省新建县土地发展现状为依据阐述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并立足实践工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蒲春玲  余慧容  李晓龙  王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46-19049,19065
伊宁市是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相对的典型性。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得出伊宁市现阶段土地利用特征与缺陷:自然条件优越,但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增长快且需求量大,用地矛盾加剧;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情况严重;资源利用结构与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借助GIS技术划分出4个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生态景观区、平原农业区、山地牧业区和建设保护生态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构建出4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绿洲生态农用地利用模式;特色生态旅游型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和保育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地形特点和面临的经济形势,设计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技术路线,提出适合喀斯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54-6455
在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以临沂市为实例,对全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按照区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划分了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调控和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Landsat 5 TM影像和Landsat 8 OLI_TIRS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结合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两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南岸区耕地和林地在减少,建设用地在增加,共有31.32 km2的耕地和林地转为了建设用地;南岸区的高温区由西部逐渐转移到中部和南部,2013年之前的升温区和降温区呈现东西均匀分布,2013年之后大部分区域处于升温区;南岸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高低以及升温速率呈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城市土地连片扩建会升高地表温度,林地在规模范围内对地表温度能产生显著的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重庆市南岸区肥料市场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存在化肥品种少、更新慢,商品有机肥市场小,肥料销售量季节性波动大等问题。建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此推动该区专用肥、配方肥的发展;鼓励新型肥料的销售,丰富肥料品种;增强主要销售季节的肥料宣传,提高农户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莹  虞文超  栗静静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298-298,300
阐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意义,并对有机农业的含义、特征和发展理念等进行分析,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万州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用地的总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不能仅仅靠土地的无限扩张来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应当从已有的建设用地内部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从重庆市客观实际情况和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重庆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其次,建立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多元性特点和沙坪坝区实际,不单纯从经济角度或者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出发,还提出了人文环境指标要素。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Excel工具,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沙坪坝区土地利用集约度。通过分析,得出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结论。最后,针对沙坪坝区统筹城乡规划试验区亟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现实,提出提高该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殷清慧  周宝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56-6458,6537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以区位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支撑,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研究对象,以评价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发展是否协调为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指标体系,采用AHP权重确定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极差标准化处理指标的方法作为手段,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为例,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状况、利用结构4个方面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10年来建设用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借助GeoSOS平台,采用2004、2006年的土地利用、道路、镇政府点、高程数据,利用基于Lo-gistic—CA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CA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与实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相差不大,具有较高精度.在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情景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情景2种管理情景下,未来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城市建设用地将持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威胁较小,但对非基本农田之外的耕地或农田占用较多.  相似文献   

16.
选择山地城市中具有典型景观生态复合体特色的重庆主城区南滨路到南山风景区山脊范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以及海拔梯度变化与人为干扰对景观组成特点的影响,旨在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重庆市直辖以来14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对建市以来重庆市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耕地数量变化呈递减趋势;利用14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用SPSS16.0软件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水平因素、人口因素、城市化率是引起耕地变化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重庆丘陵山区位于不同区位条件、具有不同功能定位和不同级别的1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分析,解析现代农业园区选址布局、用地规模、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土地利用特点,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面临的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建设用地供需困境、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局部用地低效等土地利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园区土地政策法规、加强园区用地规划的审批和监督、加强园区用地集约化管理、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均  郑钦玉  张云兰  罗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87-16489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1997-2007年重庆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7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相对接近度从0.124 0增加到0.898 8,年均增幅达7.75%;同时,根据相对接近度的变化情况,土地利用效益呈现“波动(1997-2000年)、较快(2001-2005年)、放缓(2006-2007年)”3个明显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雅安市雨城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在MAPGIS软件支持下,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及评价指标,对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斑块的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为1·1217,斑块的格局较单一;通过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分析,林地是最稳定的因素,耕地是最重要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