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油茶种子含油量定标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瑞典波通DA7200型固定光栅连续光谱近红外分析仪,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50份油茶种子样品进行含油量测定.依据其吸收光谱与化学特征分析数据,建立2个种仁含油率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用整颗油茶种仁建立的模型与常规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预测标准偏差为0.91,该模型可用于测定准度要求相对不高而比较珍贵和量少的样品.而用粉碎油茶种仁建立的模型测定效果最好,与常规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预测标准偏差为0.33,因此该模型可代替常规测试方法使用.检验结果表明定标模型预测精度高、稳定性较好.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快速测定油茶种仁含油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毛竹综纤维素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近红外光谱(NIR)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对毛竹综纤维素含量的快速测定。用常规实验室方法测定了54个竹材样品的综纤维素含量,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相应样品的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和25点平滑预处理后,从54个竹材样品中挑选41个代表性的样品建模,选择1011~1675nm和1930~2488nm波段区间,用偏最小二乘法(PLS1)和完全交互验证方式建立毛竹综纤维素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毛竹综纤维素含量和近红外光谱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相关性,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P)为0.95,预测模型的标准偏差(SEP)为0.76%。  相似文献   

3.
用常规方法测定了104个速生桉木样品的综纤维素、聚戊糖、酸不溶木素及苯醇抽出物含量并采集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后,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交互验证的方法,确定最佳主成分数并建立样品相关化学成分含量的校正模型。独立验证中综纤维素、聚戊糖、酸不溶木素和苯醇抽出物模型的决定系数 Rval2分别为0.9067、0.9033、0.9504、0.9570;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33%、0.50%、0.31%、0.17%;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3.22、3.20、4.43、4.73;绝对偏差(AD)分别为?0.53%~0.60%、?0.95%~0.77%、?0.55%~0.52%、?0.22%~0.29%,4个校正模型较好地预测了验证集样品的化学成分含量,基本满足制浆造纸工业中快速测定速生桉木原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结合近红外光谱(NIR)技术建立测定杉木中木质素的定量分析模型。以47个杉木样品作为实验材料,用常规方法测定了样品中木质素的含量,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相应的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求导、小波压缩以及归一化,结合支持向量机,以径向基(RBF)作为核函数,建立了测定杉木中木质素含量的模型。校正相对误差的平方和为0.007433,预测相对误差的平方和为0.001219。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比较准确,可以用于杉木中木质素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八角果实含水量及含油量测定实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使用的仪器、试剂与操作程序上论述了八角果实含水量及含油量测定实验的新、老两种方法.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作比较,论证了该八角果实含水量及含油量测定实验新方法具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点;运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所得八角茴香油进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样品外,所得八角茴香油主要组分均符合国家标准GB/T 15068-94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核磁共振仪分析21株光皮树优树样品,平均果皮含油量为54.84%,标准差变幅为0.21% ~0.92%,变异系数变幅为0.40% ~ 1.52%;种子含油量为10.9%,标准差变幅为0.06% ~0.22%,变异系数变幅为0.63% ~ 2.18%,采用核磁共振法测定光皮树果实中的含油量精度较好.与索氏提取法相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及时获得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以简便快速、绿色安全而又准确地测定大批量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00份油茶样品的含油率(Oil content,OC)及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PO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硬脂酸(Stearic acid,SA)、油酸(Oleic acid,OA)、亚油酸(Linoleic acid,LOA)、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 acid,US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 acid,SFA)的含量水平,并作为试验测定值。对其中90份样本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漫反射扫描方式,采集经过粉碎处理的油茶样品光谱,光谱序列通过光谱残差和特征残差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预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并结合导数法方法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油茶样品含油率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定量预测模型。另外10份样本作为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沙棘含油量及生化成份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引种、培育高含油量及富含特性生化成分的沙棘优良品种,本文在整理分析国内外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沙棘的含油量及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可依据工业需要引种和培育出不同特性的沙棘优良品种,在工业生产上可依据油的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加工原料;(2)13种对比的沙棘品种中,四川,青海的西藏沙棘,山西的中国沙棘种子含油量较高,分别为19.51%、14.5%和10.37%;青海的肋果沙棘,乌鲁  相似文献   

10.
为引种、培育高含油量及富含特种生化成分的沙棘优良品种,本文在整理分析国内外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产地沙棘的含油量及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25个油茶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无性系干籽含油率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7.4%~39.2%,各无性系之间差异较大,不同产地油茶干籽含油率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的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种仁含油率、干籽出仁率、单株产量、冠幅、每平方米冠幅产量、种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产量类型的油茶林分树冠及根系结构的比较分析,研究油茶丰产林分具有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丰产油茶林分与低产林相比,树高和冠幅的变幅大,树冠绿叶层厚,根系分布深。所以在经营管理时,可通过修剪使树冠呈球形以增加营养空间,多留内膛枝增加绿叶层厚度,深翻和深施肥把根系引向下层,促进油茶丰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油茶良种造林配置模式,进一步提高油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笔者开展良种间可配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9个杂交组合以长林40号×鄂油102号和长林53号×鄂油102号两组合坐果率最高,分别为62.5%和58.1%,是较好的良种造林配置组合,但搭配比例与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通山县油茶资源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针对该县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湖北省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但因种种原因,油茶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笔者阐述了全省油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生产低迷的原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推进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笔者针对湖北省油茶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进一步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子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技术因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多态性丰富等众多优点而被应用于油茶研究中。从油茶遗传多样性、品系分类及品种鉴定、文库构建和重要基因研究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对分子技术在油茶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调查麻城市发展油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并提供了发展油茶产业的思路与措施,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利用抽提试剂优化测定油茶籽的含油率,本文选用石油醚(沸点30~60℃)、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醇等5种试剂分别对油茶籽进行抽提试验.结果表明:除乙醇外,石油醚、正己烷、丙酮、氯仿均可作为测定油茶籽含油率的抽提试剂;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醇的回收率高于石油醚,均为90%左右;正己烷、氯仿的抽提时间最短,为6h,但正己烷的价格高于氯仿;综合考虑,氯仿的抽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在壮龄油茶生长期间,不同复合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壮龄油茶春梢生长,提高鲜果产量;且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促进效果增大。综合考虑其增产幅度及肥料成本等因素,冬季和夏季各施用复合肥0.5kg/株较为适宜。不同复合肥用量对油茶鲜出籽率和干籽出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武汉市新洲区相似地区,推荐大、中、微量元素的适宜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