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黑河地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河市1960-2015年6个气象台站作物生长季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黑河地区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15年5-9月黑河地区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9℃/10a,作物生长季发生低温冷害呈逐年代减小趋势,一般冷害发生率为西多东少,严重冷害发生率为北少南多,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因子和地形与地势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黑河地区发生低温冷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受气候变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ENSO事件年是黑河市低温冷害的多发年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ENSO事件影响而低温冷害的发生率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播种的合理布局,基于BCC_CSM1.1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对未来气候情景下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代至2050年代,一般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变化规律相似,均为203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2040年代和2050年代发生频率较低;2021、2024、2026、2031、2034、2035、2037、2039、2045和2057年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2021、2022、2023、2024、2026、2036、2037和2048年发生严重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严重低温冷害较一般低温冷害分布范围广,一般低温冷害的最大发生频率高于严重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3.
利用江苏省1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了江苏省近30年单季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来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的总冷害次数达155次,其中轻度冷害109次,中度冷害28次,重度冷害18次,以轻度冷害为主;在时间尺度上,以20世纪80年代冷害频次最多,之后20年呈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轻度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呈"北少南多"的特征外,中等冷害及重度冷害在30年里多呈"北多南少"的特征;江苏省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累计低温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综合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危险性较小,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抚顺市50个乡镇(站点)1951~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抚顺地区常发生的冷害和冻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活动积温为基础,计算出了抚顺地区50个乡镇的低温冷害指标;并提出了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云南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结合云南气候特点,采用气象数据、空壳率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及抽象模拟等方法,确定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分析云南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24℃3 d以上,即可能发生水稻抽扬期低温冷害。滇西北中北部、滇东北中南部低温冷害频率发生频繁,每10年达14次以上,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低温冷害;滇西南南部低温冷害发生频率较低,每10年在2次以下,其余地区每10年发生2~8次低温冷害。从年代际特征来看,低温冷害变化规律明显,总体呈减弱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较重,2000年后低温冷害频率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1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了江苏省近30年单季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来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的总冷害次数达155次,其中轻度冷害109次,中度冷害28次,重度冷害18次,以轻度冷害为主;在时间尺度上,以20世纪80年代冷害频次最多,之后20年呈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轻度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呈"北少南多"的特征外,中等冷害及重度冷害在30年里多呈"北多南少"的特征;江苏省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累计低温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综合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危险性较小,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低温冷害是大同市农业生产上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大同市1960~2004年月平均气温及低温冷害资料,运用统计和气温距平等方法,总结出了大同市低温冷害(倒春寒、夏季低温、秋季低温)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且提出了一些预防低温冷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广西葡萄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开花坐果期(4—5月)和挂果期、生长旺季(5—6月)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广西葡萄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和开花坐果期(4—5月)低温冷害成为限制广西葡萄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根据划分出的葡萄低温冷害空间分布,将广西划分出轻度低温冷害区、中度低温冷害区、重度低温冷害区以及严重度低温冷害区。  相似文献   

9.
分析低温冷害对农作物影响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低温冷害的定义、分类,整理出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发生低温冷害现象的指标、频率及其在时空上分布的特点,及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以期对本地农业生产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现状及综合防御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冷害空间地理分布及发生规律,总结出吉林省防御水稻低温冷害的主动性防御措施和应急性防御措施,对吉林省科学预防水稻低温冷害,指导低温冷害年安全生产,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减少农民经济损失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北碚地区冬季低温冷害分析及其对花木的影响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GEE支持下的河南省冬小麦面积提取及长势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珂  柳乐  张俨娜  苗茹  杨阳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02-2318
[目的]使用遥感技术对2017—2020年河南省冬小麦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高精度的提取,然后对2020年冬小麦的长势进行高频度的监测并结合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选取的Landsat 8影像数据根据NDVI最大值进行合成,然后进行特征构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成兆金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872-3874
为了确定山东省日照市暖冬特征,探索暖冬对冬小麦造成的影响,以日照市3个大监站为例,利用1951-2015年气候探测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等观测资料,依据GB/T 21983-2008中暖冬计算公式,对历年来日照市冬季平均气温以及出现的暖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单站暖冬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东港区暖冬阈值为0.4℃、莒县和五莲县均为0.5℃。其中1951-1985年为偏冷振荡期,全地区共出现18个单站暖冬,东港区占89%;1986-2015年为偏暖期,全地区共出现50个单站暖冬,17个区域暖冬,均出现在1978年以后,其中1991-1995年为连续5年区域暖冬年份,2013年则为1987年以来的惟一1个单站、区域冷冬年份。暖冬会造成冬小麦冬季分蘖增多,易出现旺苗。  相似文献   

15.
于慧斌 《农技服务》2010,27(11):1496-1497
结合2009年10月上旬至2010年4月中旬濮阳地区的气象状况,分析了濮阳地区冬小麦春季冻(冷)害发生的原因,并为濮阳地区冬小麦春季冻(冷)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演变,冷暖冬出现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20世纪60—70年代冷冬出现频率较高,80年代冷暖冬出现频率相当,90年代以暖冬为主,冷冬极罕见,2000—2009年以出现暖冬为主,但近3年以冷冬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于慧斌 《农技服务》2011,28(9):1261-1262
结合2011年2月25~28日濮阳地区的降水状况,分析了濮阳地区冬小麦春季干旱发生的原因,并为濮阳地区冬小麦春季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和以后的麦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丰年和歉年降水条件东西部差异较大,当东部(西部)全生育期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