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引进杉木无性系的生长效果及其初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设杉木丰产林基地,引进浙江开化林场12个杉木无性系扦插苗在Ⅲ类地上分2片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3年生时各无性系间在树高、胸径、冠幅、单株平均材积生长量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其中38号表现最好,13年生树高达13.02m,胸径达16.82cm,单株平均材积0.1470m^3;与实生苗对照比,57号、28号可作为采穗、繁育材料;110号、3号、38号可在进一步试验后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利用侧枝降低樱桃番茄‘夏日阳光’品种种苗成本,本文作者开展了扦插栽培与实生栽培试验,比较扦插苗与实生苗采收早期、中早期、中期、中后期的果实产量与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期扦插苗单株果实产量和单株结果数分别为1 336.6 g、132.1个,与实生苗无显著差异,均果重以第二期扦插苗的为重;总糖、维生素C和糖酸比,均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而总酸则是前高后低,从中早期开始,扦插苗果实的糖酸比接近实生苗,且扦插苗的平均总氨基酸含量0.915%高出实生苗0.1个百分点;扦插苗与实生苗在早期果型、果实酸度与口感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扦插苗果实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口感好,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第一期扦插苗利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油茶树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研究油茶树体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幅、树高、枝下高和骨干枝数4个油茶树体结构因子对产量有显著性影响,其中骨干枝数与油茶单株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并得到了4个树体结构因子与单株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及通径系数,说明在保证一定树高的生长条件下,增加冠幅,促进培养骨干枝数的数量,降低枝下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干热河谷生境对云南野生膏桐造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育苗方式在2种干热河谷生境进行膏桐苗木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膏桐苗术造林中.育苗方式(实生育苗和扦插育苗)差异比牛境(南北走向的河谷两岸和东西走向的河谷南岸)差异产生的效效更大.是造林中更重要的困子.其中以实生苗莆木成活率较高.但扦插苗的发育速度比实生苗快;在光照辐射较低的生境条件下苗木的成活率较高且有利于苗木度过缓苗期,而光照辐射较强的生境条件却有利于苗木生长:此外,定植后实生苗对环境较不敏感,而扦插苗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地径和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苗木的质量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3年生油茶低产林幼林的最佳磷肥施肥量,进行了磷肥施用量与油茶树高、冠幅生长的回归试验。结果表明:油茶低产林幼林树高、冠幅生长与磷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反应曲线为典型凸形抛物线,即树高和冠幅生长指标均存在1个峰值。峰值以前,树高和冠幅生长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峰值以后,树高和冠幅生长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根据回归模型方程式求解,得到树高、冠幅生长量最大时对应的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118 3、0.126 2 kg,对应的最高理论树高、冠幅分别为108.87、385.44 cm,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87%、119.62%。  相似文献   

6.
对长林3号、4号、18号、40号、53号、166号油茶无性系采用6种基肥造林处理,连续观测造林后第1,2和3年各无性系树高、冠幅等生长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肥处理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等营养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施用有机肥比复合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获得重庆地区油茶幼树生长的最佳肥料配方,对定植后的2年生油茶“长林”系列3个无性系幼树进行为期3年的施肥试验,筛选出适宜油茶幼树生长的最佳施肥比例,为提高油茶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方法]设置4个处理,即每年11月施用复合肥(C0.5,0.50 kg/株),复合肥+油茶专用有机肥(C0.25O0.5,无机肥0.25 kg/株,有机肥0.50 kg/株),油茶专用有机肥(O1,1.00 kg/株)以及空白对照(CK),测定油茶幼树的树高、地径及冠幅等指标来比较和分析肥料类型间的差异。[结果]施肥促进油茶高生长,但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以复合肥+油茶专用有机肥效用最好,与CK相比,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增长量分别为38.46%、10.77%、22.22%;施肥显著影响油茶地径、冠幅生长(P<0.05),以复合肥+油茶专用有机肥处理增长量最大,与CK相比,地径增长量分别为125.33%、47.76%、12.87%,冠幅增长量分别为30.30%、13.00%、46.75%...  相似文献   

8.
栀子几个主要数量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的成年栀子林为试材,对栀子的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应作为丰产栽培选择的重要性状;树高和冠幅主要是通过单株果数来影响单株产量,在生产中要注意协调好树高、冠幅和单株果数的关系;单果重也可适当考虑。  相似文献   

9.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油杉容器苗、扦插苗、实生苗裸根及实生苗切根4种苗木进行造林试验.经过5年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最高,实生苗切根林成活率最低,实生苗裸根造林生长量最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92.1%)是实生苗切根成活率(18.22%)的5.05倍.容器苗造林的树高、地径是实生苗裸根造林的3.39倍和3.26倍.扦插苗造林的各项指标略低于容器苗,油杉造林应采用容器苗和扦插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油茶林梯壁上栽植黄花菜植物篱研究复合模式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油茶和黄花菜复合经营林分群落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明显;油茶林梯壁套种黄花菜(YH)处理油茶总覆盖度(为85%)与油茶林梯壁未套种黄花菜(CK_1)处理(为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YH处理油茶冠幅、春梢数量、春梢长度和单株产量分别比CK_1处理增加20.8%、29.2%、34.2%和24.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油茶林梯壁套种黄花菜(YH)处理黄花菜与邻近相似立地条件边坡裸地种植黄花菜(CK_2)处理的平均株高、平均分蘖丛数、平均抽薹枝数、花蕾重、鲜蕾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杉木多代连栽采伐迹地营造秃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代全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57-159
以福建洋口(顺昌)林场杉木多代连栽迹地改植的14 a生秃杉人工林和连栽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2种人工林的生长量和造林后1~14 a的平均树高、胸径(去皮)、单株材积(去皮)生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4 a生秃杉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和平均蓄积量分别为15.54 cm、12.03 m、0.11484 m3/株和269.88m3/hm2,分别比密度相近的杉木林高16.32%、10.27%、29.37%和25.37%。秃杉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前3 a总生长量与杉木相近;秃杉3 a生时胸径总生长量略小于杉木,4~14 a生超过杉木;秃杉树高总生长量在10 a生前与杉木接近,但10 a生后明显大于杉木,且差异有逐年增大趋势;秃杉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始终大于杉木。说明在福建顺昌杉木多代连栽采伐迹地上轮作秃杉可以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杉木优树侧枝接根埋干法的复壮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28a生树上取侧枝主梢,从1年生实生苗取根系,将二者嫁接在一起,并将接株主干下部横埋土中。用此接根埋于复壮法获得的萌条进行了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扦插苗直立生长,外观及生长势正常,年生长节律与常规根颈萌条扦插苗基本一致,扦插成活率、苗高、地径、地上部分生长量、根系生长情况、苗木出圃率等各项指标均极显著地高于未经复壮处理的上部枝条扦插苗,而与根颈萌条扦插苗无显著差异。在一年生试验林中,复壮幼树与来自根颈萌条的幼树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地径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接根埋干法有明显的复壮效果,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标准木调查法,对鲁西平原4种造林配置(株行距2 m×3 m、2 m×4 m、2 m×5 m和2 m×6 m)5年生杨树试验林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配置对5年生杨树单株胸径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单株树高影响不显著;单株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地上生物量总体随造林株行距减小而减小;胸径、树高与树干、枝、叶生物量间均为正相关关系;利用方程y=-0.400 6x2+16.671x-104.12可较好拟合单株地上生物量与单株胸径的关系。以获取单位面积最大地上生物量为目标,株行距2 m×3 m适用于鲁西平原杨树人工林造林。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合桂林地区北部栽培的油茶品种,于2017年从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引进岑软3号、岑软22号、岑软24号、岑软11号、华鑫、华金、华硕、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10个油茶良种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其中岑软3号表现最好,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分别为125.8 cm、28.5mm、1.29 m2,其次是长林4号、长林40号,表现良好,可为本地油茶品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区域气候和育苗生产条件,开展山杜英不同季节扦插试验,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扦插育苗技术及扦插苗造林效果。在大田苗圃简易设施条件下,以秋季和初夏的扦插效果最好,穗条选取稍微木质化和木质化的当年生树冠外围的顶梢,扦插生根率可达90%,培育的扦插苗整齐、健壮,达到Ⅰ级苗的质量要求;扦插苗的造林效果略比实生苗好,表现在造林后恢复生长快,造林后150d左右树高、地径比实生苗高9.81%和17.24%;山杜英的扦插繁殖,在讲究扦插季节的基础上,基质及其处理、穗条处理方法以及插后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岑溪软枝油茶等优良无性系幼龄油茶进行矮化密植对比试验,对幼龄油茶生长发育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幼龄油茶矮化密植与对照组在地径、冠幅乘积方面差异不显著,抽生春梢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树高、单株结果个数、折合每667 m2产果量等则存在极显著差异。合理矮化密植对幼龄油茶实现早结、丰产和提效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15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为材料,通过3 a的调查,研究了生长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农家品种间性状变异丰富,平均变异系数为23.84%;梢长和单株产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6.57%、35.65%;不同农家品种间地径存在显著差异( P≤0.05),树高、梢长、单株结苞数、总苞重、坚果单粒重、出籽率以及单株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苞数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855,单株产量与树高、冠幅、坚果单粒重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493、0.401;各性状值标准化后排名靠前的3个农家品种为处暑红、乌榛、红仔榛,可为锥栗杂交育种和遗传作图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松无性系种子园雌雄球花量及球果量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南古城油松种子园37个无性系共222个单株的雌雄球花量及2年生球果量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无性系间雌球花量、雄球花量、2年生球果量、树高及冠幅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球花及球果产量在各无性系内分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雌球花量和结实量越多,其差异相对小得多.油松单株南北枝条间雌球花量及2年生球果量差异极显著,雄球花量差异不显著;有的无性系单株存在"偏雌偏雄现象";根据雌球花量、2年生球果量、树高、胸径、冠幅5个数量性状,采用育种值综合评分法筛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285#、273#、291#、10#、266#、289#.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炼苗基质及生根时间对水果黄瓜品种卡其和Nick-zai组培苗成活率、根系活力的影响,并对组培苗与实生苗进行生长势和农艺性状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果黄瓜炼苗成活率及生长势和农艺性状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V(泥炭土)∶V(珍珠岩)=2∶1的炼苗基质有利于组培苗成活,2个品种的成活率分别达80%和87.77%;生根时间以组培苗生根20 d后出瓶炼苗的根系活力和成活率较高;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势和农艺性状均优于实生苗,尤其是株高和节间长,每节雌花数、单株结瓜数、单株产量均高于实生苗,其产品口感与实生苗也无明显差异;组培苗生长期间未发现变异植株,但畸形瓜率相对高于实生苗.  相似文献   

20.
大花序桉种源遗传变异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5.5年生大花序桉种源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分析大花序桉不同种源间的生长性状差异,并进行种源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花序桉不同种源在玉林试验点的生长比在钦州试验点的快,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比钦州试验点的高11%,18%和45%;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试验点间、种源间、区组间差异极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树高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根据丰产性和稳定性参数,把18个种源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