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大豆花荚脱落的研究表明:花荚脱落是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掌握大豆花荚脱落规律,采取可行措施,保花保果,增加粒数,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SHK-6对不同群体下大豆花荚脱落及其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冀豆1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初花期对不同群体大豆施用SHK-6,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对不同群体条件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SHK-6能够明显的提高各个群体下的大豆产量(8.0%),在密度水平为30株/m2的条件下施用SHK-6产量达到最高.调节剂SHK一6能够提高单株花数(13.0%)、荚数(14.8%)、粒数(10.9%)、荚重(16.4%)、粒重(12.3%),并且能够提高百粒重(2.4%)、粒茎比(15.0%).虽然SHK-6处理也增加不同密度水平下的花荚脱落数,但对脱落率没有影响.SHK-6能够降低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群体透光率)和下层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可见冠层结构的优化是导致产量提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花荚脱落情况及其规律据调查,夏大豆一般脱落率为45%~70%,严重者高达84%。脱落的比例大致分为:花蕾占10%、花朵占50%、幼荚占40%。落蕾一般发生在花轴末端及副芽花序上,落花多发生在开花后3~5天,落荚以开花后7~15天的幼荚脱落最多。花...  相似文献   

4.
江苏夏大豆花荚脱落原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大豆的花荚脱落是生产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正常情况下脱落50~70%。江苏大豆种植间套作较多,纯作夏大豆集中在苏北地区的国营农场。有关纯作夏大豆花荚严重脱落研究未见详细报导。总结夏大豆花荚严重脱落原因以及对个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对夏大豆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于1981~1990年在宝应湖农场农科所进行,参试品种有苏豆1号,淮豆2号等30个,试验地区粘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于每年6月中旬播种,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行距30厘米, 株距10厘米。 2、大田调查夏大豆生长情况,花荚脱落情况等,品种有淮豆2号,宝选87—1,79H10,80H28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本场气象站。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花荚脱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花荚脱落情况,以大豆(Glycine mex)垦农4号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查了大豆植株花数、荚数以及花荚脱落数.结果表明:氯化胆碱(Cc)明显的增加了大豆植株的花数及荚数.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SOD.有效降低了花荚脱落数以及脱落率;其中DTA-6还显著增加了大豆株高和茎粗,提高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单株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增产幅度为13.24%.可见叶面喷施Cc有效地促进了开花结荚,而在产量增幅上,DTA-6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大豆花荚败育及脱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兴文  任红玉  严红 《大豆科学》2002,21(4):290-294
对大豆花荚败育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影响花荚败育的环境因素、源库关系、营养状况、植物生长物质及脱落的生理机制和研究方法。重点对激素在大豆花荚败育期间的变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豆的开花潜力及损失补偿能力,本研究以生育期相近但结荚习性不同的中黄13、邯豆5号和Williams 82为材料,设置短期连续摘花处理(3,5和7 d)和长期连续摘花处理,研究摘花处理对大豆开花动态、结荚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期播种条件下,大豆材料的自然开花动态与结荚习性有关,但其总花数差异不大.其中...  相似文献   

8.
同化物供应和内源激素信号对大豆花荚发育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的花荚发育受同化物的有效供应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发挥单株产量潜力.该文综述了同化物有效供应和内源激素调控大豆花荚发育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同化物供应与内源激素的协同作用,并提出化控技术是协调大豆库源关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豆秕荚率的遗传分析及低秕荚率种质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豆秕荚率的遗传特性,筛选出秕荚率较低的大豆种质,本文以17份主要来源于黄淮和东北的种质为研究对象,在2015和2017年进行完全随机区组播种,统计不同基因型大豆的秕荚率、重要农艺性状以及秕荚率的遗传分析并筛选秕荚率低的种质。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均对大豆秕荚率有极显著(P 0. 001)影响。秕荚率平均为17. 21%,变化范围为6. 26%~46. 40%。秕荚率较低的有黑农37(6. 26%)和科丰53(6. 27%),秕荚率较高的有毛豆(46. 40%)和豫豆25(33. 19%)。2017年春播材料的秕荚率显著高于2015年夏播秕荚率,极显著高于2015年春播和2017年夏播的秕荚率。秕荚率的广义遗传力为54. 55%,位于中等水平。相关分析表明,秕荚率与单株秕荚数极显著正相关(r=0. 66,P 0. 001),与株高(r=0. 15,P=0. 04)正相关,与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的相关性不显著。间接选择效率指数均1,表明对于大豆秕荚率的改良应以直接选择为主。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大豆秕荚率的遗传特性,同时也筛选出了可用于大豆秕荚率遗传改良的优良种质,为进一步大豆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夏大豆花荚期受胁迫对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平原湖区易涝易渍耕地种植夏大豆的排水管理,选择大豆关键生育期--花荚期进行了不同处理试验,研究了夏大豆不同受渍胁迫对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渍胁迫引起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英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降低,从而导致减产。随着受渍时间的延长,减产幅度增大;籽粒中粗脂肪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但是,各受渍处理间两者总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SHK - 6对大豆株型、产量及其生理基础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黄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HK - 6为调节手段,研究大豆株型、 产量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试验于分枝期叶面喷施SHK - 6,结果表明: 1)促进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粒数和产量,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修饰株型,显著降低结荚 高度,有效延缓了处理后3~4个节间的伸长,促进了上部节间的伸长; 3)显著改善了叶片生理功能,如叶片可溶性 蛋白含量、硝态氮、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提高; 4)显著提高了根系生理活性,如显著提高根系活力、伤流量、伤流 中的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的含量。SHK - 6可以通过塑造株型,改善叶片和根系生理功能,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 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株型特征、生长动态、光合能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其产量形成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型间有明显的差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节数和茎粗的最大生长速率较大,出现时间较晚,能促进干物质的后期积累;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铁丰29号和沈农6号的叶柄角度较大,分枝角度较小,利于光在作物群体内的分布,冠层光合速率较高,能加速光合产物的形成.在人工光源条件下,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光合速率高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但两者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说明决定大豆产量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大豆幼苗子叶碳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砂培条件下,以清水浸种为对照(CK),以不同浓度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TA-6)和烯效唑(S-3307)浸种为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DTA-6和S-3307对苗期大豆子叶内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和对照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出苗后第6天DTA-6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低于S-3307处理和CK;淀粉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出苗后第8天降到最低点,出苗后第10~12天子叶淀粉含量又有所增加,出苗后第12天DTA-6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CK和S-3307处理;子叶蔗糖的含量大致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S-3307处理的蔗糖含量普遍高于DTA-6处理;子叶还原糖含量在取样时间内出现了几次波动,其中苗后第8天左右减少到较低值,DTA-6普遍提高了还原糖含量,S-3307(S0.2除外)降低了取样后期的还原糖含量.综合分析表明: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能够调控子叶的碳代谢,利于幼苗的健壮生长,2类调节剂中分别以D50和S0.2的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大豆产量形成期光合速率和库源调节效应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大豆品种8912、8716、309351、219201和鲁豆4号的倒1叶和倒3叶的光合速率在初花期达到高峰,尔后下降。去叶处理的去叶节的有效荚数、总荚数和粒重均低于不去叶节。各去叶处理中,去2/3叶的去叶节和不去叶节有效荚数、总荚数和粒重最低,去1/2叶次之,去1/3叶第三,去分枝叶最高,但都低于对照。去除一部分秕荚和后期荚,单株粒重有所增加,去除分枝荚明显增加主茎粒重,但降低大豆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5.
Maize-soybean and sunflower-soybean intercrop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yield per unit land area and time in fully mechanized farm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were to measure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index of maize and sunflower intercropped to soybean,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f its components, and to gain insight into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their yield determination. Maize-soybean and sunflower-soybean intercrops and their respective sole crops were grown at Balcarce, Argentina during two growing seasons. Treatments included a wide range of plant densities for sole and intercropped sunflower (2-9 plants m−2) and maize (4-12 plants m−2). Plants were harvested to determine shoot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 per plot and at the individual plant level. Land equivalent ratio index (LER) increased 11% (mean of the two years) when plant density of sunflower was reduced from 6 to 3 plants m−2; and LER increased 5% (year 1) or it was maintained (year 2) when maize plant density was reduced from 8 to 4 plants m−2. Yield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of sunflower and maize influenced LER. The response to plant density of intercropped sunflower and maize grain yield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than that in a sole crop, and grain yield of intercropped sunflower or maize were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sole crops at each plant density except at the lowest sunflower plant density. Yield reductions from sole crop to intercrop at each plant density averaged 20% and were associated (i) with lower intra-row spacing in the intercrop and (ii) with a lower shoot production rather than to a change in the dry matter partitioning to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in addition,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oybean over maize or sunflower yield were undetectable.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黑龙江省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提出了包括土壤管理、种子管理、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无公害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两种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昼夜同化物生理代谢的影响,以两个大豆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于始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在鼓粒期的一昼夜内依次选取9∶30、17∶30、21∶30和5∶30(次日)4个时间点,测定功能叶片中蔗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转化率、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并于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S3307和DTA-6处理均能促进两品种叶片蔗糖和淀粉在白天的积累和夜间的降解,且S3307对两品种叶片蔗糖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DTA-6调控两品种叶片淀粉的作用效果优于S3307。在不同时间点S3307和DTA-6处理均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夜间蔗糖和淀粉转运率。S3307和DTA-6处理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蔗糖合酶和蔗糖磷酸合酶活性,且均在17∶30达最大值;S3307和DTA-6在整个昼夜变化中提高两品种蔗糖转化酶的活性。S3307和DTA-6能够有效调控两品种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产量,S3307和DTA-6处理后合丰50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7.76%和37.67%,垦丰16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1.34%和32.49%。综上所述,S3307和DTA-6处理均能通过促进叶片昼夜同化物代谢,提高合丰50和垦丰16大豆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18.
花生不同密度群体喷施三十烷醇和B9,研究其对生长发育和氮素代谢的影响。三十烷醇对花生主茎生长和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B9则抑制了主茎生长,提高了主茎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密度越大,B9的效果越明显。两种调节剂及密度对分枝及叶片出生速度无显著影响。三十烷醇增加了前期花而B9减少了后期花,密度的增大也减少前期花。三十烷醇和B9均提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和根瘤固氮活性,且两种调节剂具有累加效应,随着密度的增大,未喷B9的花生群体氮代谢受影响较大,喷B9的群体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  相似文献   

20.
抗旱剂对大豆出苗及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拌种剂加浸种剂复合处理能够提高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增加根冠比,加强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能提高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降低,植株保水力明显增强。试验结果表明抗旱剂浸种8h后2%拌种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