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书》中用累积黑黍确立度量衡制度,影响非常大,但是其实验的结果则从东汉至清代两千年来争议不断。论者皆发现黑黍粒不能从排长、累重、累容三方面同时满足汉制,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甚至都亲自参与实验。至上世纪中后期,研讨又起高潮,万国鼎、丘光明、邱隆等学者纷纷亲自试验,也否定了《汉书》的记载。本文则采用实验野化后的黑黍为样本亲自实验,发现野化后的黑黍,从累长、累重、累容三方面均与《汉书》基本相符,因而证明《汉书》关于累黍制定度量衡的记载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对冬小麦品种中引六号和霍诺的产量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引六号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也存在较大的正相关,这三者对产量影响的直接效应大小为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霍诺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三者对产量的提高以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效应较大,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每穗粒数,但是穗数增加到一定水平会影响千粒重及每穗粒数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水稻产量因素构成为:产量=有效穗数/平方米×有效粒数/每穗×千粒重从这个表达式不难看出,乘积的大小取决于穗数、粒数、千粒重三者,在这三者当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大,乘积就大、产量就高,如果三者都变大,其乘积更大,产量更高,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三者变幅都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4.
粮食容量制度量词在先秦两汉量词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度量衡制度中占据核心地位。综合出土和传世文献资料,全面考察先秦两汉时期容量单位系统,对石、斗、斛、升的大小制度,参、龠、鏵等制度详细考证,可以订正辞书释义,弥补释义的不足,增补书证,并厘清先秦两汉容量量词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 夏高粱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穗粒数越多,千粒重越高,产量就高。研究这三个因素互相适应、互相制约的关系,有助于认识夏高粱增产的规律,以便通过栽培措施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增产目的。1983、1984两年我们对夏高粱产量构成因素及适宜栽培密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夏高粱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者的乘积构成。这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三者组成的产量结构随品种、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变化而异。由于每亩穗数的变幅一般要比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变幅大,因而每亩穗数就成为三者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产量构成起着主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个构成产量的关键因素——每亩穗数虽然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但在一般生产条件下,每亩穗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苗数。特别是二季晚稻,基本苗数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因此,摸清基本苗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及其和产量构成因  相似文献   

7.
小麦亩产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因此增穗、增粒、增重就成为小麦增产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增穗是基础。 小麦亩穗数与亩产量关系极为明显。在一般情况下,亩产随亩穗数而上升。据調查,在50万穗范围內,穗数与产量成直线相关。例如,从10万穗增至50万穗,亩产即由171斤增为533斤,大約每增加10万穗,可增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麦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飽。”构成小麦产量的因素主要是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粒数和粒重。实踐証明,在一定范圍内,产量是随着单位面积内穗数的增加而上升。从各地經驗看出,亩产200斤的大約需要20万穗,亩产300斤的需要25—30万穗,亩产400斤的需要35—40万穗,亩产500斤的約要45—50万穗。沒有足够的穗数,要想获得高产是困难的。小麦的穗一般有12—20个小穗,每个小穗有3—4朵小花,这样一个穗就有40—60朵小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水、肥不足,加工管理跟不上,每穗只能結实20粒左右。因此,通过加工管理,增加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潛力是很大的。我們知道,在稀植和肥、水等条件能充分滿足小麦生育需要的情况下,籽粒飽滿,千粒重可高达50克,卽“万粒斤”;但是一般大田的麦粒,每斤要15,000粒左右,因此,增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等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随自然条件和品种特性的不同,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弄清这三个因素对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小麦生产是有意义的.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讨论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糜黍品种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较系统掌握河北省建国以来糜黍生产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644份糜黍品种资源材料的分析,提出并描述了河北省糜黍品种资源在生育期、株高、主穗长、主茎伸长节间数、穗型、花序色、粒色、米色、单株粒重、千粒重、落粒性等主要性状上的分类标准和分布特点,为河北省今后的糜黍生产及资源的深入研究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亩产计量单位及其换算比例,估测边区粮食亩产发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亩产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有的甚至超过战前水平。当然,不同质量土地的亩产差别很大,山地亩产一般不过十几斤,梁地亩产仅30—50斤,水地亩产则可达到200—300斤。显然,仅仅用下降来描述抗战后粮食亩产的变化是较为笼统的。抗战时期边区亩产的回升,缓解了边区的粮食恐慌,不仅使农业支持抗战、支持边区经济成为现实,而且构成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近10年来浙江省粮食单产历史演变分析表明,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趋势。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粮食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时段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期间,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最大,达17.64%;1998—2000年期间,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继续保持第一,为9.68%;2001—2004年期间,成灾面积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速放慢所起的作用最大,达48.94%;从整体来看,1990—2004年期间,农业科技投入在推动粮食单产增长过程中的贡献最大,达44.50%。从而得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将是继续提高浙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苏啤3号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研究了穗、粒、重三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苏啤3号单产随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波动的;但总的趋势是单产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而增加;单产随实粒数的增加,其波动的频率高,振幅较大;穗粒结构中,实粒数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呈同步增长的,它们都与有效穗数呈相反的增长趋势。这就要求在啤麦不同生育阶段,根据不同的生长状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通过调控,以利其向足穗的方向发展,在足穗的基础上成大穗对提高单产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赵秋祥  张如宏  王娟  张彪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1-13985
[目的]探讨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时间、栽插密度、育秧方式和氮肥运筹等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影响其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栽插时间越早,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粒数越多,单位面积颖花量越大,越易获得高产。120万~15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较大,产量较高。施氮量300 kg/hm2处理的产量高于270、330 kg/hm2处理;施300、330 kg/hm2纯氮水平下,7∶3处理的产量高于6∶4处理,270 kg/hm2施氮下正好相反;在6个氮肥处理中,以300 kg/hm2施氮量7∶3施氮比例处理的产量最高。高产攻关试验中,不同产量类型田块的穗数差异较小,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有明显差异;高产F类田块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产量在9 000~10 500 kg/hm2时,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因素;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时,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穴数、每穴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前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后者;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时,后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粮食增产趋势及增产原因是国家制定宏观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是指:气候是波动的,科技是持续进步的,它是粮食多年持续增产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增产预测模型是多年平均单产移动的回归方程。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增产潜力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单产加速时间最早的是辽宁省,最晚的是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最高。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科技进步增产理论科学、模型实用、预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化肥投入量与粮食增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疆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新疆1980~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新疆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增产潜力.并为保证新疆的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新疆粮食单产与单位面积施肥量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粮食单产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增施化肥的增产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参考,利用2003—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结合ARMA模型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利用完备面板数据对粮食单产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动力及粮食类零售价格增长指数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起促进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指数对粮食单产作用为负,单位劳动力对其影响在各分位点表现不一。保证耕地面积、提高灌溉效率、积极预防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红枣品质的影响,为合理科学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延川木枣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了在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木枣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以及出干率。[结果]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提高枣果品质。其中,施氮量对枣果品质的影响较大。在施氮0.5 kg/株、灌水60 kg/株处理下,枣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492.3 mg/100g。在施氮0.5 kg/株,灌水20 kg/株处理下,枣果黄酮含量最高,为74.7 mg/100g。在施氮1.0 kg/株和灌水60 kg/株处理下,枣果出干率最高,为74.1%。[结论]从枣果的营养角度来看,本实验最佳施氮量为施氮0.5 ~1.0 kg/株,最佳灌水量为60 kg/株。总的来看,施氮和萌芽期灌水均能提高枣果维生素C和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9.
施肥技术在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单位肥料的粮食增产率却在急剧下降,农业生产中的单产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为了探索提高单产水平的科学措施和方法,应用新的施肥理论研究结果,对我国1978年以来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它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耐肥性和肥料利用效率是作物品种的基本特性,作物最高产量是作物品种特性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要实现品种高产潜力水平下的持续增加,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就是调整氮磷施用比例,增加肥料施用中磷肥的施用量,同时提高农作物种植密度。从长远来看,应把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施肥育种,作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用磷、钾肥(过磷酸钙、硫酸钾)做种肥以增强抗病力减轻蚕豆苗期根病和增产的实际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磷钾肥混合减轻病指数12.16%-32.2%,有效茎枝数和单枝结荚数亦增加,区域性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磷钾肥混合平均比对照减轻病指数38.8%-50%,单独施钾肥减轻病指数(晋宁县除外)20.9%-38.2%,单独施磷亦可减轻8.8%-27.8%,因受三月初严重冻害,晋宁和曲靖之试验田均失收,大姚亦受严重损失,但磷钾处理(PK)仍比对照(CK)增产42.9%,磷处理增产34.2%,钾处理增产18.2%,保山市的磷钾处理实产比对照每亩增产155斤,磷处理增产157斤,钾处理增产88.5斤,又从曲靖的试验表明,施用磷钾混合肥对蚕豆根、根瘤的重量有显著的增长效果,但施钾肥茎叶之重量反而减少,其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总之施用磷钾肥兼有减轻蚕豆苗期根病和增产的显著效果,还有增强蚕豆抗寒抗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