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苦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对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其维管组织结构不同于毛莨科植物,并且子叶节区特长。  相似文献   

2.
蓝堇草属毛茛科蓝堇草属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茛科其它属一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向上为子叶草-茎过渡区;向下其下胚轴为子叶节-根过渡区。  相似文献   

3.
黄瓜(CucumissativusL.)为葫芦科(Cucubitaceae)甜瓜属植物。其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明显长于毛茛科植物幼苗,属顶枝伸长型。  相似文献   

4.
经镰形角果毛莨(Ceratocephalus falcatus)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研究后又一次证实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且在其子叶节区可看到自中始式单中柱向内始式真中柱和散生中柱变化之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子叶节区理论和方法对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尚属首次。通过研究发现,大豆的了叶节区特别长,尤其子叶节区中部最长,子叶节区下部具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一等同时在大豆的整个子叶节区部分,自始至终都有髓的存在,这就在子植物中叶区髓的起源上,为Zimmermann的向基移位理论,又提供了一份有利的证据。故特称大豆幼苗子叶节区为向基移位型.  相似文献   

6.
三种甘草下胚轴及子叶节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甘草维管组织在下胚轴、子叶节区内的排列形式及变化规律一致,但不同的种维管组织排列成不同形式所经过的距离有所不同。下胚轴是根和子叶间维管组织转变的过渡区,而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上胚轴的维管组织无直接的联系。在过渡区内外始式的木质部经过后生木质部分离、拉开呈一条直线的过程,然后在子叶节区靠合形成子叶的内始式木质部。在子叶节区子叶迹分化完成,上胚轴维管组织开始分化,同时在子叶迹与上胚轴维管组织之间有芽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刘海臣  王秀香  刘海学  朱文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498-15499,15506
[目的]研究了向日葵子叶节的再生,为逐步建立起高效、稳定的向日葵遗传转化系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子叶节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再生的情况。[结果]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子叶节在含适宜IAA、6-BA等激素的培养基中均较易形成愈伤组织;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的适宜6-BA浓度存在差异,龙食葵为1.2mg/L,PR29则为1.8mg/L;不同基因型向日葵不定芽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基因型PR29再生能力较强。[结论]培养基配方MS+0.03mg/LIAA+1.2mg/L6-BA可用于向日葵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胡萝卜的幼苗分区及其肥大直根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和方法对胡萝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子叶节区类型属于枝间伸长型胡萝卜亚型,其肥大增粗部分是由下胚轴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9.
将生长到第十天的苎麻幼苗,自根毛区至子叶节作连续横切面镜检,观察苎麻根一茎过渡区初生维管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柱鞘以内,成熟区为二原型初生木质部,呈直线排列;在下胚轴中、下部,后生木质部侧向发展,韧皮部左右延伸;在下胚轴中、上部,髓部开始出现,初生木质部分化顺序为内始式;近子叶节横切面,髓扩展为圆形,分立维管束出现,已转变为典型茎的初生结构。这个转变过程与传统的先分割,后扭转、再靠合直至达到180°的模式图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手段对垂序商陆幼苗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垂序商陆幼苗类型为木兰型.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四原型;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构成,维管柱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3部分;子叶叶肉分化不明显,初生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为发达;幼苗过渡区维管系统属于“根—下胚轴—子叶”形式,过渡区位于下胚轴基部.  相似文献   

11.
以子叶节区理论为基础,部分吸收了幼态成熟学说中有用部分,把大白菜植物体分成胚生植物体和芽生植物体两个发育阶段来研究,并明确大白菜是属初一次生同心植物体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周豆12大豆子叶节为材料,研究了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唑林钠4种抑菌抗生素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和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以及卡那霉素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卡那霉素浓度的增加,子叶节分化率逐渐降低,当浓度达到45 mg/L时,分化芽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植株出现白化现象;4种抑菌抗生素中,头孢曲松钠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头孢呋辛钠和噻肟钠抑菌效果次之,结合抑菌抗生素对子叶节再生的影响作用,确定在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中,使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作为抑菌抗生素,临界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300 mg/L。而卡那霉素使用的临界浓度为45 mg/L。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的不定芽诱导及茎段增殖技术,为白玉龙火龙果的品种改良及快繁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白玉龙火龙果种子培育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浓度及其组合对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不定芽诱导及茎段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及子叶节均能直接诱导不定芽发生。其中,16个正交处理均能诱导子叶节不定芽发生,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WPM+0.50 mg/L TDZ+0.50 mg/L CPPU+0.05 mg/L 6-BA+1.0 mg/L NAA,诱导率为87.1%~100.0%;子叶仅1个处理未能诱导出不定芽,最高诱导率为36.0%,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0.50 mg/L TDZ+0.05mg/L CPPU+2.00 mg/L 6-BA+0 mg/L NAA;下胚轴仅5个处理能诱导出不定芽,最高诱导率仅3.0%,其最优诱导培养基为1/2MS+0.05 mg/L TDZ+2.00 mg/L CPPU+1.00 mg/L 6-BA+1.0 mg/L NAA。茎段去顶处理有利于腋芽的诱导萌发,去顶处理的最大增殖系数为4.2,不去顶处理的最大增殖系数为3.1,其最优增殖培养基为WPM+0.50 mg/L 6-BA+0.05 mg/L IBA。NAA处理能促进茎段生根,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0.5 mg/L NAA,生根率达100.0%。【结论】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浓度及其组合均能诱导白玉龙火龙果子叶、下胚轴和子叶节不定芽发生及茎段芽增殖和不定根产生。其中,不定芽诱导以子叶节最易诱导发生,其次为子叶,下胚轴较难;茎段芽增殖和不定根诱导均较容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橡胶树种子(仁)不同组织作伤害处理,如“断子叶”、“切半”和“去胚乳”处理,查明了橡胶树种子中不同组织与种子萌发及籽苗生长的关系。子叶对种子萌发及籽苗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外)胚乳对种子萌发及籽苗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籽苗茎粗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橡胶树种子(仁)单粒重对萌发率有一定影响,但对萌发时间、小苗高和粗生长的影响不大,即一般种子的单粒重差异并不足以影响其萌发及小苗生长。不连接胚芽的子叶在催芽过程中膨大,在受伤处能生根,这表明:(1)在断开与胚芽的连接后,子叶产生的大量激素仍呈极向运输,且在子叶受伤处积累,诱导受伤组织的分化;(2)橡胶树种子的子叶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另一种新的(组织)器官,如根。由橡胶树种子的子叶生根的现象推测,橡胶树种子的子叶也许能作为培养橡胶树再生植株的外植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长白山地区11种优势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11种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主要隶属于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菊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双翅目昆虫,蔷薇科和伞形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鞘翅目昆虫,豆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膜翅目昆虫.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在菊科、蔷薇科、伞形科、豆科和柳叶菜科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主要物质为酸类化合物,其次为酮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11种蜜源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中均含有羟基丙酮、乙酸、甲酸、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和苯酚,并且这5种成分的含量在11种蜜源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总含量中所占比例相近.  相似文献   

16.
实验以荞麦子叶节为研究对象,摸索其再生所需的最适条件,建立荞麦的再生体系,为荞麦的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条件为去掉外种皮的种子用0.1%升汞灭菌1min,30g/L蔗糖+7.5g/L琼脂粉的固体培养基培养.子叶节诱导生芽最适培养基为MS+2.5mg/L6-BA+0.05mg/LNAA+30g/L蔗糖+7.5g/L琼脂粉,芽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4MS +6-BA (2.0mg/L) +NAA (0.05mg/L) +30g/L蔗糖+7.5g/L琼脂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豆丹豆6号青子叶性状的遗传特点,选用(科丰14×丹豆6号)和(遗1358×丹豆6号)2个杂交组合3个世代(F2、F3和F4代)的种子分离群体,进行大豆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黄子叶与靑子叶种子的分离比率均表现为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推断大豆的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子叶对靑子叶为显性,丹豆6号携带1对控制青子叶性状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