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作为高职园林技术和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强, 与现代组培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紧密。本文主要以现代组培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该课程进行 针对性的教学优化,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组培人才,以期满足现代组培企业对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设施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对苗木、花卉、瓜果、药用植物等作物种苗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种苗快速繁育和工厂化生产为核心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条件下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园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纷纷建立了组织培养室,虽然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但对组培人才需求是一致的。为了全面系统地培养植物组培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组培实验室拟定期举办组培技术培训班。  相似文献   

3.
园艺植物组培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原理,采取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创造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快速繁殖植株乃至创造出新物种的过程。此过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无菌培养建立阶段是指无菌培养环境条件的创造,外植体表面消毒及正确的无菌操作,这些都是防止染菌、保证组培材料正常生长及分化的关键,是组培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无糖组培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点在于快速繁殖、脱去病毒和种质资源保存,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快速微繁殖。但由于在传统的组培技术中使用的是含糖培养基,杂菌很容易侵入培养容器并在培养基中繁殖,造成培养植物的污染。为了防止杂菌侵入,我们通常将培养容器完全密闭,这样一般培养植物生长缓慢,并且容易出现形态及生理异常,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工费用。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组培技术的发展及推广。为了解决组培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千叶大学古在丰树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糖组培技术,将环境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初,是以德国植物学家G.Haberlandt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植物快繁方式,植物组织培养具有普通繁殖方法无法比拟的技术和产量优势,在当前倡导高效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形势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种苗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一直以来,植物组培产业流传着一句话就是“组培组培越组越赔”,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发展思路和经营不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培成本太高,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组培苗低价位成本的需求。因此,如何降低组培成本是决定组培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组培技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对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开放组培技术和极具生命力的无糖暴露组培技术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千叶大学的Kozai教授在原有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组织培养方法——无糖组织培养(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光自养微繁(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该技术是环境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应用,其特点是采用人工环境控制手段,用CO2代替糖作为碳源,提供适宜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快速繁育。此法优点在于: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糖和生长调节物质,只是通过提高培养器内的光照度、CO2浓度以及气流交换速度等来增强组培植物的光合速率。由于该技术尽可能多地依靠组培苗自身的光合能力,解决了传统组培技术由于培养器内CO2浓度过低、气体交换不足以及弱光环境等对组培植株的光合能力提升的制约,简化了培养程序,植物苗的成活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为组织培养的工厂化、规模化提供了契机。然而,良好的环境控制是该技术高效应用的前提,而目前我国对组培物理环境因子的调控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数研究集中于大型组培箱及其强制供气系统,组培间环境控制方面研究较少,有关组培室内物理环境综合调控技术的相关报道也比较欠缺。因此,有必要对组培室内温度、光照、相对湿度和CO2浓度等物理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其综合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其中,首先应开发组培间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的实用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不利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组培技术在多种植物上的应用。近年来,关于切伤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切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植物的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综述了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特点;然后,从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组培褐化过程中植物细胞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基因调控,阐述了植物组培褐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组培褐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并研究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光林  孙英  唐立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296-8297,8302
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培养基的改良、培养设备和环境的简化与替代等方面着手,针对降低植物组培成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的开发更进一步地降低了组培成本;认为进一步降低植物组培成本的关键是研发新型的廉价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对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体细胞胚的诱导5个方面,并分析了木兰科植物组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未来努力的方向,为木兰科植物利用组培快繁技术来获取优质种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实用科技》2009,(11):F0003-F0003
保定市第三中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办学环境,丰硕的教育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3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有航模、环保、信息学、计算机奥赛、电子技师、天文、机器人、植物组培及生物等十几个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从1999年至今,保定三中学生每年都有多项研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受到多方好评。  相似文献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就植物组培技术在基因工程、种质资源保存、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选择离体突变体、脱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对现有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同时简明地介绍组培技术在工厂化生产、繁殖人工种子(苗木)等方面的运用,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各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主干核心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培养出农事企业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细胞全能性理论基础是对植物组织培养的一种培养技术。根据研究啊,该实验技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蒜组织培养材料染色体倍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植物组织经离体培养后其遗传稳定性对该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对部分植物组培材料的染色体倍性变化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未见有关大蒜组培材料染色体倍性变化研究的报道。本文报道大蒜组织培养材料的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孙磊  张启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84-6786,6894
薄层细胞培养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最早是通过对烟草茎段的纵向薄层培养来诱导它的生根、出芽以及体细胞胚。此后薄层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应用到观赏植物的组培快繁中,特别是那些用常规组培手段无法繁殖的植物种类中,该文对薄层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观赏植物再生和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西洋杜鹃茎尖再生植株无菌培养物建立、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 4个技术环节 ,最终建立西洋杜鹃组培快速繁殖技术体系。试验结果按最佳处理计算 ,一个外植体年理论增殖系数可达到 2 6× 10 5。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是解决西洋杜鹃种苗缺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