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木荷叶及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有机溶剂浸提和水浸提2种方式分别提取木荷叶、根的生化物质,并用闽楠种子发芽试验评价木荷对闽楠的化感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式浸提的木荷叶和根的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就不同浸提方式而言,有机溶剂浸提的木荷叶和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发芽率、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水浸提的生化物质;就不同木荷器官的生化物质而言,木荷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强于木荷叶生化物质。  相似文献   

2.
人工栽培雷公藤醇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醇浸提的方式对人工栽培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50mg/kg的雷公藤各器官醇浸提液对杉木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瓜植株残体 (根、茎、叶 )的水浸提液进行西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西瓜残体水浸提液对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体内相关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浸提液浓度大于 1 0 g/L时 ,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随着浓度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水培过程中 ,浸提液浓度大于 2 0 g/L时 ,幼苗根部酶活性受抑显著。不同部位相比 ,西瓜叶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茎、根次之。进而说明西瓜根、茎、叶残体的淋洗物及其分解产物 (化感物质 )对西瓜根系生长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其物质积累过多成为西瓜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无菌水和50%酒精作浸提剂,于30℃浸泡西瓜植株根、茎、叶残体36h,离心,所得植株残体水和酒精浸提液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西瓜残体的水和酒精浸提液对西瓜种子发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为:酒精浸提液大于水浸提液;叶片浸提液大于根、茎浸提液,随着残体(根、茎、叶)用量增加,抑制程度增强。几种浓度相比,以1:20的水和酒精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邓骛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4-11986
[目的]研究宜宾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2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宜宾茶树根、茎、叶水浸提液对玉米(Zea mays L.)和蚕豆(Vicia faba Linn.)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茶树的化感作用和受体植物种类、供体植物器官以及浸提液浓度有关。化感效应总趋势为玉米蚕豆,叶根茎。在实验设计的浸提液浓度范围内,0.100 g/ml的根、茎、叶浸提液对2种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最强。茶树根、茎、叶对玉米种子萌发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对蚕豆而言,仅茶树茎对其种子的萌发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根、叶为化感抑制作用。对种子发芽速率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远大于最终发芽率的敏感指数,表明茶树的化感作用主要是延迟(玉米和蚕豆)或缩短(蚕豆)种子萌发时间。[结论]茶园附近不宜种植玉米和蚕豆。  相似文献   

6.
火炬树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初步探讨了火炬树根、叶浸提液对紫穗槐、侧柏、火炬树的化感作用效应,对三个树种绝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化感效应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火炬树发芽率低于紫穗槐、侧柏.发芽率顺序依次是:侧柏>紫穗槐>火炬树.(2)火炬树根浸提液处理的紫穗槐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比对照低,化感效应指数均为负值;叶浸提液比根浸提液对紫穗槐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当浓度为0.15 g·L-1时,浸提液对紫穗槐种子发芽抑制最明显,其化感效应指数为-1.0392.(3)火炬树浸提液处理后,侧柏绝对发芽率和绝对发芽指数小于对照,说明其抑制作用明显;且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效应强于根浸提液.(4)火炬树浸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蒸馏水浸提外来种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的根、茎、叶,以水溶性物质制备水浸液,设5个质量浓度梯度,以蒸馏水为对照,对5种受体植物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生长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一年蓬根、茎、叶水浸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化感效应。在低浓度时对特定植物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则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在5种受体植物中,苘麻和萝卜受抑制作用较明显,白菜和月见草则较弱,而低浓度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要显著强于根和茎的浸提液,所有浓度的叶水浸液处理均极显著地抑制了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一年蓬的化感抑制物质在叶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紫斑牡丹种子浸提液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理平  夏欢  尹定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45-15246
[目的]探讨紫斑牡丹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利用水浸提的方式对紫斑牡丹种皮、胚乳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油菜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紫斑牡丹种皮、胚乳中含有抑制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物质,随着浸提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更显著;相同浓度的胚乳浸提液对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种皮浸提液。[结论]紫斑牡丹种子内抑制物质的存在是紫斑牡丹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宽叶羌活种子深休眠原因及打破休眠的途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浸提宽叶羌活种子,测定其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宽叶羌活种子中存在较强的内源抑制物质;在种子耐受温度范围内,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浸提液中内源抑制物质生理活性愈强,45℃条件下的水浸提液对白菜抑制活性最强,35℃次之,25℃最弱;并且在同一温度下对白菜种子抑制活性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减弱.采用45℃条件下短时间浸提能有效去除大部分内源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半密闭容器测定法研究离体雪松(Cedrus deodara)根、茎、枝叶挥发性物质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油麦菜(Lactuca sativa L)、小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通过提取雪松不同组织浸提液作用于不同蔬菜,重复5次,且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组。实验表明:所有种子都于第7~9d达到相应处理下的最大发芽率;发芽率由高到低为对照组、根、茎、叶、雪松土壤;雪松下的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积累过剩导致雪松土壤处理下的幼苗出现大幅度死亡;植物生长高度对雪松不同组织浸提液没有规律性响应;雪松土壤、雪松针叶浸提液、茎-皮浸提液、雪松根浸提液对生物量鲜重的影响是依次降低,此结果与种子发芽率趋势相似,进一步证实雪松不同组织化感强弱为针叶、茎-树皮、根。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容器播种育苗方式进行楠木种子播后不同覆盖方式、不同基质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不同基质显著影响楠木种子的发芽率,各试验处理发芽率最高的是谷皮+塑料小拱棚,达76.1%;生长量最大的是混合基质(黄心土∶粗河沙∶草木灰+0.5%钙镁磷肥=1∶1∶1+0.5%)处理,苗木平均高、地径、主根长度、≥5 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达30.9 cm、0.41 cm、19.0 cm、8.2条/株。  相似文献   

12.
闽楠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自江西、福建2省13 个闽楠种源的种子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闽楠种子千粒重、室内发芽率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闽楠种源间苗高、地径、生物量有着极显著的生长差异,且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苗高和地径生长与纬度呈负相关.说明通过种源选择,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并初步筛选出江西龙南、福建王台、西芹等苗期生长较好的种源.闽楠苗高生长以7~9 月份为速生期,这时期的生长占年生长的5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下生境闽楠生长影响及表型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建德 《农学学报》2015,5(2):57-60
为合理配置林下闽楠更新层,在福建明溪对不同林下生境下10年生闽楠的生长表现及表型可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生境对10年生闽楠的生长有着显著性影响,在促进闽楠生长方面林冠林隙>林冠下。林下生境的选择与配置是林下闽楠人工林培育关键措施。(2)林下生境对闽楠植株形态有着显著性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表型可塑性。林冠林隙生境闽楠的冠长及树冠率显著性大于林冠下的。(3)林下生境未显著改良闽楠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树根生物量分配比及冠根比;林冠林隙生境的枝、叶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林冠下生境,有着强烈的表型可塑性。表明在适合闽楠生长的林冠林隙生境下,闽楠通过增加枝、叶生物量分配比,采取快速的资源获取而促进生长的策略;在不适宜生境时则通过减少枝、叶生物量分配比,采取保守生存策略,进行缓慢的资源获取和消耗策略。  相似文献   

14.
闽楠人工林物候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42-6743
[目的]研究闽楠人工林年枝梢生长量、开花结实时间、种子发芽率。[方法]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进行闽楠开花结实等物候学观测比较。[结果]闽楠一年抽3次梢,秋梢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夏梢,春梢最小。闽楠花芽形成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花在4月下旬~5月中旬,幼果形成在5月中旬~5月下旬,果子成熟在12月中旬~12月下旬。闽楠林果实的千粒重为487~503 g,平均496g;种子千粒重为265~275 g,平均269 g;种子室内发芽率为84.8%~88.5%,平均86.5%;田间发芽率为68.4%~72.6%,平均70.4%。[结论]为提供闽楠人工造林基础性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植物叶片结构与其耐阴性具有密切关系。为揭示浙江西部常见树种叶片对光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制片法,比较观察了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乌桕Sapium sebiferum,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竹柏Podocarpus nag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和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等15个树种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水杉和红豆杉上、下表皮均为1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不发达。马尾松叶片为2针1束,横截面为半圆形。②9个阔叶树种栅栏和海绵组织平均厚度最厚;木荷、乌桕和竹柏栅栏组织为1层,短尾柯、杜英、石栎和浙江楠为2层,苦槠和乌冈栎栅栏组织最发达,为3层;海绵组织均排列疏松。③灌木树种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排序均为红叶石楠>美丽胡枝子>红花檵木。④对15个树种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认为竹柏为耐荫树种;马尾松为强阳性树种;乌桕、红叶石楠、苦槠、乌冈栎归类为阳性树种;短尾柯、美丽胡枝子、浙江楠、杜英、木荷、水杉、红豆杉、石栎和红花檵木归为中性树种。研究结果可为调控现有马尾松单优群落的结构组成,恢复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提供理论依据。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闽楠人工林年枝梢生长量、开花结实时间、种子发芽率。[方法]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进行闽楠开花结实等物候学观测比较。[结果]闽楠一年抽3次梢,秋梢生长量最大,其次为夏梢,春梢最小。闽楠花芽形成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花在4月下旬-5月中旬,幼果形成在5月中旬~5月下旬,果子成熟在12月中旬-12月下旬。闽楠林果实的千粒重为487-503g,平均496g;种子千粒重为265-275g,平均269g;种子室内发芽率为84.8%-88.5%.平均86.5%;田间发芽率为68.4%-72.6%,平均70.4%。[结论]为提供闽楠人工造林基础性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3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楠木与杉木混交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混交林中楠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明显高于楠木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的121 2%、134 6%、194 4%和104 8%; 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也明显高于杉木纯林, 分别为杉木纯林的124 36%、104 2%和164 1%, 其杉木蓄积量也达到了杉木纯林的82 9%; 楠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高于各自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和杉木纯林的254 4%和134 8%;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楠木纯林>混交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8.
叶淑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46-148,159
通过建瓯东安毛竹林中21a生闽楠生长情况的调查表明:闽楠适宜在毛竹林中生长,单株材积0.1958m3,材积1.3350m3/hm2,单株平均年生长量0.0089m3,且与树龄呈正相关系;树高达15.5m,平均树高年生长量0.74m;混交套种闽楠能提高毛竹林的生产潜力,每年可增加毛竹林收益10680元/hm2,同时可改善和调整毛竹林结构,大幅度提高毛竹林经济、生态、社会的整体效益。并探讨了如何采取政策性措施来大力推广发展毛竹林混交套种闽楠,为科学持续发展闽楠这一珍贵用材树种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