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室内药效试验、田间防效试验、有效药剂的残留期测试等,测试了几种药剂对桑树断枝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药效试验中对桑小粒型菌核病病原菌的相对抑制率达到8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中以桑树盛花期喷药防治效果最佳,对桑小粒型菌核病和桑树断枝病的防效达到9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三种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期分别为7 d、5 d和5 d;田间施用2%的甲醛溶液,病原子实体第2 d便完全死亡,子囊孢子4 h便畸形破裂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2.
桑树断梢病学名菌核病,是小粒型菌核病菌(Ciboria caruncuoides siegc et jemk)引起的春梢病害,生物分类上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盘菌科。它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特别是近几年我区在以果桑开发为主的观光蚕业试点发展中,其危害更是十分明显,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笔者经过几年来对果桑断梢病预测预...  相似文献   

3.
桑树植物防卫素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8个桑树品种为材料,接种桑芽枯病菌诱导桑树产生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将抽提液进行抗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其不同Rf值区带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田间接种F.solani后,发现不同桑品种抗桑芽枯病菌的能力与不同桑品种枝木的桑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初步调查,苏、浙两省为害桑树枝、叶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细菌性缩叶病两种病型。本文对桑细菌性黑枯病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用抗血清结合噬菌体作为鉴定该菌种的快速简易的实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桑树断枝病是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重庆、四川和浙江等蚕区。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树的新梢基部,枝条极易折断,故称之为桑树断枝病。  相似文献   

6.
<正> 雪腐病类是积雪地区牧草和麦类的病害,有雪腐大粒菌核病(Sclerotinia borea-lis)、褐色雪腐小粒菌核病(Typhula inc—arnata)、黑色雪腐小粒菌核病(T.ishika-riensis)、红色雪腐病(Fusarium niuale)、褐色雪腐病(Pythiun spp.)等。其中雪腐小粒菌核病分布广泛,经济上较为重要。病菌在积雪下就侵染为害,延缓返青速度,影  相似文献   

7.
桑树断枝病是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树的新梢基部.本文介绍湖北宜都首次发现桑树断枝病暴发情况,分析病原及发病原因,探讨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福安 《中国蚕业》2010,31(3):84-85
桑树真菌病是桑树病害中种类较多的一类病害。常常危害桑树的叶部(如桑褐斑病、桑赤锈病、桑卷叶枯病和桑里白粉病等)、枝干(如桑断梢病、桑树芽枯病、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和桑树膏药病等)、根部(桑紫纹羽病等)和桑椹(桑椹菌核病等)。现将在蚕桑生产中容易发生的主要几种桑树真菌病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桑树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树细菌性疫病即桑疫病有缩叶、黑枯两种病型,是桑树的主要病害。缩叶型: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常引起点发性圆型病斑,病斑中央裂开,呈穿孔状;病菌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引起叶脉变褐,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脱落。病菌侵染到新梢时往  相似文献   

10.
为测试桑断枝烂叶病病原菌对桑树的致病性,用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对室内盆栽的桑树的枝叶片进行接种处理;用病原菌的菌丝块对人工气候室内水培保鲜的桑树枝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枝茎段进行接种处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95%~100%的条件下,接种新梢嫩叶、嫩枝,48 h就出现病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大,接种后第3~5 d,病斑扩展最快;病原菌的易感染部位是桑树新梢;半年生成熟枝条和1年生老枝干难以被侵染;新梢顶端第4节位以上的嫩枝、嫩叶最容易感染发病。因此,清除病枝、病叶是减少初侵染源、防止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为柔膜菌目的真菌,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树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初次侵染,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采取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秋季,浙江省淳安县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特大病斑病害。病叶呈现菌核病的典型症状:叶面形成灰褐色轮纹水渍状病斑,病斑随着病情发展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叶背的灰色圆形病斑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与病斑外的部分组织以及病斑同心圆上的绒毛状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态,病斑边缘组织块在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都可观察到菌丝体形成的菌核。依据以上症状和病原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初步诊断该病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调查16个样点的480株桑树,株发病率为81.25%,叶发病率为37.63%,发病指数18.5。9~10月份气温24.4~18.7℃,多阴雨天,加之连片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弱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病原菌繁衍迅速,病害呈流行之势。尚未发现有明显抗性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3.
桑树根的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剪伐方式的桑树根系分泌物对桑树抗病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以氨基酸为主的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在桑苗茎叶切除后的根分泌物中,除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几乎所有氨基酸的含量都增加,这种倾向在切除20d内明显,至40d后差异基本消失。将桑苗地的健全根、衰弱根和患病根根际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健全根的根际微生物相是细菌型的,但随着根系的衰弱与病变,逐渐由细菌型转向真菌型。分析认为,茎叶切除后根的氨基酸的分泌量增加是由于根毛死亡而释放出来的。根的分泌物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发芽和菌丝的生长发育,促进了病菌对根系的侵入。  相似文献   

14.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相似。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孢子形态特征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相似。通过病原菌TY.GF1的核糖体18S rDNA及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PCR扩增和测序,分别获得长度为1 805、627 bp的序列片段。基于18S 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与TY.GF1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为米根霉和淀粉霉(Amylomyces rouxii)。结合病原菌致病性特点及形态特征与1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这种新发生的桑树病害为桑根腐病,其病原菌可能为米根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桑品种对桑青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疫区栽植、水培投菌、土壤浇菌等接种法,对50多个桑品种进行桑青枯病抗病性鉴定试验,调查结果表明了不同桑品种间对桑青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结果,白皮大种、真杜子桑、育2号、湖桑39等4个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的桑品种可作为育种材料,并可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16.
桑树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组织分离法从不同桑树品种的器官组织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114株,经显微形态观察,鉴定114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镰孢霉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柱霉属Scytalidium等21个属,表明桑树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桑树品种树体内的内生真菌分布有一定差异。同一桑树品种不同器官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根中最多,茎中次之,叶中最少。其中:镰孢霉属为根中优势种群,链格孢属为茎、叶中的优势种群;丛梗孢属Monilia和镰孢霉属菌株在根、茎、叶中均能分离到,其它属的菌株只存在于其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器官组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桑树内生真菌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桑平疹干枯病(Massaria mori Miyake)是一种桑树的枝干病害,在浙江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经研究发现,本病菌存在无性时期,在PSA培养基中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以及有性时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明确了本病菌的分类地位应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本病的发生和寄主、病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接种发病率分别为30%,60%。因品种不同,形成愈伤组织有差异,直接影响变色部分的长短。本病菌在越冬后,于次年3月引起初次侵染,均从伤口侵入,一年内有重复感染。完成本病菌的生活史需要35—58天,接种潜育期一般为18天。在12月低温8℃时,子囊孢子萌芽率仅1.5%,故桑树整枝宜在1月份低温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卢全有  夏志松 《蚕业科学》2010,36(6):1017-1021
为了能有效检测桑树中的类似类病毒小分子RNA(mscRNA),给解明mscRNA与桑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的关系提供依据,以来自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发病桑园中的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叶片为材料,采用LiCl法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分别提取病叶组织中的mscRNA,然后利用往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eturn-PAGE)进行检测鉴定,并对mscRNA在2mol/LLiCl溶液中的溶解性及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LiCl法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都可以有效地提取阳性材料中含有的mscRNA;在溶解及不溶于2mol/LLiCl的阳性材料RNA样品中均含有丰富的mscRNA,mscRNA在LiCl溶液中的溶解性与已知类病毒的溶解性有很大的差异;当提取的病桑叶片组织总RNA量为480ng时,通过Return-PAGE可以检测到mscRNA,当总RNA量≤96ng时,已检测不到其中含有的mscRNA;在36株发病植株的叶片总RNA样品中,有7个样品检测出含有mscRNA,检出率约19%,在一些病症明显的植株样品中未检测出mscRNA,而在一些病症较轻的植株样品中却检测出mscRNA。检测结果提示:mscRNA与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症的表现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桑椹菌核病是一类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长期存活,因而探讨利用除草剂草甘膦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分别配制95%草甘膦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在发病桑园土表对肥大性、小粒性和缩小性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进行喷洒。施用95%草甘膦500倍稀释药液和70%甲基硫菌灵620倍稀释药液1 d后明显可见桑椹肥大性、小粒性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开始萎蔫干枯,子囊盘向上卷起,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子实体和子囊盘的杀灭作用更为明显,施药4 d后,3种类型桑椹菌核病菌子囊盘完全腐烂失活。另将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置于含有草甘膦或甲基硫菌灵的液体培养基内振荡培养48 h后,检测药液对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对3种类型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小于对照70%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试验结果初步表明,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以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叶志毅 《蚕业科学》2005,31(3):247-250
通过对桑园土壤垂直剖面调查,桑紫纹羽病菌80%以上集中在10~30cm的土层,50cm以下土层没有发现病根。利用两面玻璃根箱内的带菌土壤栽植桑苗,观察到了紫纹羽病菌丝在土壤中缓慢生长,但接触健康根系后一般不会感染,而菌索大多能感染健康桑根,当病原菌和桑根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在桑根表面迅速蔓延。人工培养基栽种桑苗后接种病原菌,茎叶切除的桑苗比不切除的桑苗感染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