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大豆的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和转基因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大豆遗传 转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大豆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着适合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不完善、遗传转化效 率较低且重复性差、大豆受体基因型匮乏等问题,因此建立高效和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体系。使之广 泛适于生产上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转化,另外将目前转基因策略中单价基因改为多价基因,可能是解 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在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豆基因组测序之后,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发展迅速,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用于转基因育种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建立了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功能研究、转基因品系安全评价等转基因育种研究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其中,转基因大豆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主要集中在高效、稳定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探索和优化等方面。对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方法和转化效率等因素进行阐述,可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应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方法,讨论了遗传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再生系统不完善以及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以及遗传转化在农业应用上取得的一些成果,以便拓展其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因此,建立高效的大豆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使之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的再生体系一直是大豆遗传转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对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各种再生体系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综述,并对大豆再生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前,转基因大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大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成功将转基因大豆作为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基因大豆品种,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转化技术和成功经验,立足现有技术,改进遗传转化体系.文章综述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和大豆转基因方法,阐述目前转基因大豆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提高栽培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方法]以吉林省大豆主栽品种吉育67、吉育89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对超声辅助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处理液浓度、超声强度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4,超声功率中,转化率约为4.35%。[结论]为进一步开展以大豆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的高效遗传转化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状根农杆菌Ri质粒侵染植物后诱导大量发状根发生,由此发展起来的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转基因技术,并被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也是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现有的大豆子叶节、幼胚、胚尖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低、周期长,而发状根遗传转化体系具有转化效率高、周期短等优点,因此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状根在大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植物基因工程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转基因植物与日俱增,转化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大豆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不定芽器官再生体系、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及其优缺点,同时分析影响转化效率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选取不同大豆基因型的胚尖、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受体材料,运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GUS基因,通过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比较,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光照条件和共培养时间等),以寻找适宜农杆菌和外植体的平衡点,并进一步对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供10~16h·d-1光照均提高了转化效率,与完全黑暗差异显著;延长共培养时间,显著提高转化效率,以7~10d为宜。该结果对提高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豆基因型对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有很大影响,同时有效地抑制农杆菌是该体系的重要环节。研究选择3个东北地区主栽的大豆品种,以胚尖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比较3个大豆品种的诱导率、伸长率和生根率,并在芽诱导、伸长及生根阶段采用不同的抗生素浓度配比,优化抑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黑农37为最佳受体品种;抗生素浓度对大豆胚尖遗传转化有很大影响。在芽诱导和伸长阶段添加头孢霉素300mg/L+羧苄青霉素150mg/L抑菌效果较好;而在生根过程中,不添加抗生素为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