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齐齐哈尔市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示范,配以水稻专用肥料,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参与农业生产,充分验证了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用性,为进一步在齐齐哈尔市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概述与现状分析1.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cm、深度5cm处,肥料呈条  相似文献   

2.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利用井关高速插秧机,配备侧深施肥机,将肥料按照侧4.5cm、深5cm的标准,将肥料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为了验证侧深施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三大肥及云天化水稻专用基肥施用方法、用量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3.
水稻侧深施肥是新型农机、专用肥料、配套农艺于一体的集成新技术,是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插秧的同时施用肥料,是在秧苗根部侧3 cm、深5 cm的位置施用肥料形成肥料条带,这样肥料集中便于秧苗根系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5.
正一、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背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该技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限于田间操作的难度,一直没有被大面积的应用,随着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出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的作业,目前日本水稻生产已经大面积应用该项技术。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家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水稻侧深施肥"现场观摩会在湖北省云梦县沙河乡顺利举行。新洋丰作为肥料厂家提供相关协作。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减肥增效措施,采用机械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插秧与施肥同时进行,可以大幅减少劳动力,并将肥料精准施到水稻根系附近,在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  相似文献   

7.
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2019年在推广应用高性能插秧机的同时,推广使用插秧机配带侧深施肥装置,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基肥或基蘖肥)施入秧苗侧3cm、深5cm的土壤中,并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应用和对水稻产量相比较,探索哪种施肥方式更适合应用到当地水稻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21,(17)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水稻施肥方式重大革新,该技术在插秧过程中同步向水稻根侧精量施肥,改变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和施肥方式,降低了水稻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本文简述了裕安区水稻侧深施肥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现阶段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环节一直沿用撒施方式,通过深翻整地将肥料翻扣于土壤深层,然后进行耙地、旋耕和拉板整平,也可以在耙地后将肥料撒施于田面,通过泡田实现土肥相融。这种方法施肥量大,一般每667m2用肥约25kg,且肥料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造成水稻长势、高矮大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比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为"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侧深施肥指将肥料施在水稻根系侧面3cm,距泥面5cm的区域,它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本技术对普通机械移植技术体系中的施肥部分予以改造,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边5cm,深4.5cm位置的施肥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将肥料呈条状集中不分散,形成一个贮肥库逐渐释放供给水稻生育需求,适应水稻自身代谢的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养分的固定和流失,本试验旨在分析侧深施肥技术和水稻缓控释肥料在黑龙江稻田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机插秧与施肥技术的有效融合,节约劳力,舒城县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技术,通过比较实验,为我县推广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插秧的时候,把肥料施放在秧苗的一侧三厘米左右,深度为五厘米左右的的土壤里面。这是把农业肥料和农业技术相互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这个实验是为了通过测风施肥和普通的常规形式施肥进行对比。进一步去明确侧深施肥对于水稻肥料的利用效果,也为了能够让水稻种植节约成本寻求新的路径。本文就将从舒城县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施肥实验总结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20%。为此,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生产过程中减少施肥量而又增产的一种施肥技术和装备配置,具体说就是在水稻插秧机上配装侧深施肥机具,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侧3cm、深5cm)土壤中的生产技术。这项侧施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促  相似文献   

13.
水稻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秩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施肥位置在苗侧附近,秧苗返青后肥料很快被吸收,与表层施肥和全层施肥不同的是侧深施肥肥料集中施于还原层,与土壤接触少,肥料浓度高,微生物获取少,脱氮少,水稻吸收利用率高,是一种可促进前期生窗、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减轻水质污染的低成本稳产、高产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于2015~2016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侧深施肥技术措施对寒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察侧深施肥处理水稻生育期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相关指标,揭示了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栽培的影响,以期为肥料减施和水稻高产高效的应用技术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水稻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明确其应用前景,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的分蘖速度更快,分蘖早发优势使其在基肥减量40%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不低于人工撒施处理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各施肥处理间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肥料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根侧深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人工撒施处理,且以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在单产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比人工撒施常量基肥处理每667m~2增效32.9元。  相似文献   

16.
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者基孽穗肥同步施在株根侧3cm,深度5cm处,是减肥、省力、节本增效的一项技术措施。目前制约侧深施肥推广的主要因素是肥料,本试验将碳能量复合肥与中化掺混肥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能量复合肥作为侧深施肥用,肥料未发现潮解堵塞施肥口现象,产量与中化化肥对比,产量略微偏低,中化化肥和碳能量复合肥分别比对照亩增产14 kg和22.9 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配以水稻专用肥料,考核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重点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适合绥棱县的水稻田节肥增效技术,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在肥东县的适宜性,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能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机插侧深施肥与机插不侧深施肥在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上明显提高;施肥总量减少30%的机插侧深施肥与不侧深施肥的单株有效穗和产量相当,但综合效益高763.2元/hm2。由此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具有可靠性、先进性,可在肥东县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集成水稻侧深施肥、水稻专用配方肥、缓释肥、根外追肥等技术,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轻简施肥模式。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该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肥料当季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基肥撒施相比,采用插秧施肥一体机侧深施用专用配方肥或缓释肥,水稻全生育期可以减少氮肥用量19%~34%,减少机械作业次数1~4次,水稻产量提高21.7~111.2 kg/亩。因肥料减量及机械施肥减次,水稻生产成本下降27.3~56.4元/亩,净收益增加170.7~496.5元/亩。另外叶面硅肥施用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增产率约为8.7%。基于侧深施肥的全程机械化轻简施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侧深施肥方式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与常规栽培在水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变化,侧深施肥返青期比常规插秧早1~3d。侧深施肥处理产量最高,为9060.3kg/hm~2,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为8328.0kg/hm~2,侧深施肥比常规施肥处理公顷增产732.3kg,增产率为8.7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肥料利用率提高,侧深施肥节省肥料、减少肥料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