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溪县适合开展魔芋种植,是中国魔芋之乡。竹溪县泉溪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致力魔芋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开展了林下套种魔芋仿原生态栽培,利用实用技术带动发展、纵横联合协同发展、产业扶贫促动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发展、不忘初心壮大发展、组建联社抱团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周花 《西北园艺》2023,(9):13-14
近几年,林下魔芋种植兴起,有效缓解了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的危害。然而,林下魔芋种植周期长,商品魔芋产出率低,生产原料不能满足魔芋加工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魔芋系列产品的产出,影响了陕西岚皋魔芋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通过3年调查,初步明确了林下魔芋商品芋产量低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增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林下魔芋种植技术成熟,因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随着魔芋市场的不断升温,逐渐成为高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不断有新的种植户加入林下魔芋种植行列,对配套技术的掌握成为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林下规范化套种多花黄精关键技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地质条件、林地透光率以及种植带整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的实用性,做好套种多花黄精关键技术创新。在多花黄精栽培过程中,可以使用林下栽培方法和大田栽培方法,多花黄精是草本植物,属于传统药材类型,其具有的主要功效为,健脾、润肺、益肾等。本文对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做好种植推广工作,将林下规范化种植作为主要模式,降低种植成本,提升多花黄精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5.
刺槐林下魔芋抗病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良  刘列平  郑敏 《北方园艺》2012,(13):148-150
为了有效规避魔芋种植中软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减轻经济损失,根据魔芋原产热带雨林的特性,在陕西岚皋进行了刺槐林下魔芋抗病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刺槐林应选择4~8a生幼林,株行距1.5m×2m,荫蔽度50%左右。种植地块最适海拔应在500~1 000m范围内。林地除草方式,于魔芋出苗前的6月5日前后,按每667m2用内吸型74.7%草甘膦粉剂100g,兑水30kg,田间喷雾,经济实惠、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魔芋在我国鄂、川、渝、黔、滇等省的部分山区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种植收益比其他作物要高,然而由于魔芋自身易受损伤及喜温怕热的特性常受到软腐病的为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此,我们在长期栽培实践中总结出了在魔芋田套作高秆作物玉米的栽培模式,既可给魔芋遮荫减轻病害发生,又可充分利用空间的立体高效栽培模式。本文就魔芋与玉米的周年茬口安排,种植密度及魔芋与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各魔芋种植产区广大技术人员和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6,(3)
魔芋是冷凉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魔芋市场价格的上涨,魔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科学种植是魔芋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魔芋高垄单行栽培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耕垄作墒,把魔芋种在墒面顶部中间部位的一种栽培方式,它具有产量高、发病率低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效魔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模式魔芋种芋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3种魔芋种芋的不同种植模式比较试验,探讨魔芋种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林下间作模式植株健壮,产量最高,单位投入居中,产值最高,投产比最高。露地种植模式,随着密度增加,单芋质量和膨大系数呈下降的趋势,单位投入增大,单产增加,投产比差异缩小。相近密度的林下模式单芋质量和膨大系数相对较大,林下间作模式的魔芋种芋经济效益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林下魔芋种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几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魔芋在纺织、印染、化妆、陶瓷、消防、环保、军工、石油开采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市场前景广阔。通过比较林下种植魔芋优势,介绍了林下魔芋种植及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探索出了资源共享、效益双赢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四种葱属植物野生和栽培农艺性状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韭、长梗韭、细叶韭、野韭4种野生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下(开阔草地和半郁闭林下)的几种野生葱属植物的农艺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不同海拔梯度的栽培驯化,为开发利用野生葱属植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野韭、长梗韭、细叶韭、山韭等葱属植物经过人工栽培均可适应塞北和天津试验基地的生长条件,而且其性状大部分比野生的要好,如花冠幅等性状均显著高于野生状态;长梗韭的花朵在开阔生境地更鲜艳,山韭的花朵在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种植更鲜艳;山韭和细叶韭在天津基地的总体表现优于塞北基地;但野韭在塞北基地的生长表现优于天津武清。  相似文献   

11.
魔芋与玉米套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在我国鄂、川、渝、黔、滇等省的部分山区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种植收益比其他作物要高,然而由于魔芋自身易受损伤及喜温怕热的特性常受到软腐病的为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此,我们在长期栽培实践中总结出了在魔芋田套作高秆作  相似文献   

12.
能生长珠芽的魔芋有4个种,它们是红魔芋(2个种)、弥勒魔芋及攸乐魔芋。虽与现有栽培种在植株外观上有显著不同,但前3个种在植株花型、色泽、植株叶柄及花柄特征上仍有显著差异。红魔芋与弥勒魔芋虽皆以无性开花结籽的方式获得成熟种子,但在4个种中,红魔芋与攸乐魔芋则存在葡甘聚糖含量低或粘度低,产品品质差,无法获得合格产品等问题,不宜作为栽培种大面积种植。弥勒魔芋组织中葡甘聚糖含量可达75%,粘度超过40000mPa.s、糊液透明度好,精粉货架期长,经济价值最高,竞争优势明显,是规模化发展的理想栽培种。  相似文献   

13.
王芳荣 《中国蔬菜》2016,1(2):89-92
正花魔芋抗病丰产种植技术优化包括软腐病防控技术集成优化和丰产种植技术优化。田间应用效果表明,该种植模式下的花魔芋出苗整齐、健壮,魔芋软腐病发病率可以控制在15%以内,产量比常规栽培增加7%。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藜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城郊林果采摘业快速发展实情,开展(黄桃)林下藜蒿栽培试验示范。在分析藜蒿设施栽培与林下半野生栽培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介绍利用(黄桃)林下空闲地种植藜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后,在3—4月可收获藜蒿1~2茬,667 m~2可产黄桃750 kg、藜蒿1 500 kg,且所产藜蒿绿色、优质,原始风味浓郁;利用新模式平均667 m~2产值在1万元以上,其中仅藜蒿一项的产值就超过0.7万元;具有低投入、省人工、易操作且产品绿色,效益佳的特点,对比藜蒿设施(常规)栽培,林下藜蒿栽培具有较大优势,为藜蒿产业和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建国  俞晓艳  邓景丽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2):144-144,192
从生态环境、产品安全、健身栽培、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总结提出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多年来,林业部门一直倡导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诸多倾斜政策发展林下经济,但是,截至目前,国内的林下经济也多限于在速生树林、果树等林地进行林草、林药、林畜、林菌等生产。笔者自2008年9月份开始,相继在山东的历城区、河北的平泉县等地的高海拔林场内进行了林下栽培仿野生侧耳试验,结果证明:较之传统大棚或菇房设施化栽培,林下栽培无需占用耕地,可免除出菇棚等固定资产投资60%左右,提高生物学效率40%左右,降低人工管理费用80%;产出的食用菌子实体明显具有野生菇的口感和品味,菌糠废料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了林地土壤结构,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处理菌糠废料的  相似文献   

17.
魔芋是西南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主要的栽培种为花魔芋和白魔芋。这些栽培魔芋在1a的生长周期内一般均只生长一片复叶,这一生物学特性影响了魔芋的产量。本文报道了在湖北省利川市发现的一种新的花魔芋资源,其具有很高频率的多叶现象。这一花魔芋资源将成为进行多叶魔芋育种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魔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鄂西山区以西,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周围海拔250~2500米的山区和云贵高原海拔1250~2100米的中山山原区。其中,白魔芋分布在800米以下山区,花魔芋分布在海拔800~2500米或更高的山区。我国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也局限在山区种植,从而被视为“山区珍物”。1985年我们从本省石门县东山峰农场,将花魔芋引种到海拔30米左右的洞庭湖平原栽培,连续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云南勐腊县橡胶林—魔芋、果树—魔芋套种模式的规模化推广,环境条件难以满足魔芋健康生长的需求,加上栽培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导致魔芋病虫害的问题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该种植模式中的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期为魔芋生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地为了发展林下经济,服务三农,提高林农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林农在林下间作黑木耳。积极吸收国内外的代料栽培黑木耳先进技术,并在灭菌和接种、出耳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