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荞头又名薤头、荞葱,属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其鳞茎可炒食、可醋渍、盐腌、用途甚广,是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之一,被誉为“菜中灵芝”,形味俱佳,风味独特。荞头在清流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2003年我站在东华乡南歧村种植10亩荞头,于10月9日种植,2004年4月16日进行实地验收三个点,平均亩产鲜荞头为1186.4公斤;比当地习惯种植(对照亩产量为862.5公斤)增产37.55%。荞头作为绿色蔬菜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农民增收的好项目。一、特征特性荞头株高45~55厘米,分蘖性强,一个鳞茎可分蘖成15~20个,多的可达50个。叶三角…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藠头古称薤,别名薤头、荞头、三白,食用部分为肥大的小鳞茎和嫩叶,鳞茎可鲜食,但主要用作腌制加工成别具风味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3.
藠头,又名薤,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二年生,在我国自古就有栽培,至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蓖头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以南方各省种植较多。其鳞茎可作鲜菜煮食,但多作为盐渍、醋渍食用。据《本草纲目》记载,蕞头辛、温,滑、无毒,主治金疮败毒,有轻身、不饥,耐劳之功效,还能预防多种疾病,是现代绿色保健食品,被誉为“菜中灵芝”,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4.
荞头加工新技术荞头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生产上作二年生栽培。荞头鳞茎呈纺锤形,白色。利用荞头为原料,引进日本先进工艺、配方和生产技术,进行盐渍加工,生产高档食品,其产品可保持原有的风味和色泽。年产量600吨盐渍荞头,可获纯利150万元,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相似文献   

5.
栽培绿肥是改良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三世纪时已經栽培绿肥,如西晋《广志》記載“苕草色青黄,紫花,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可見我国早期对于栽培绿肥已有了相当的认識。到后魏《齐民要术》时不仅种类增  相似文献   

6.
饺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一些考据家认为,其渊源大约有二千六百多年。据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广雅》一书记载有“馄饨”这一食品,也就是后来取名的饺子。北齐颜之推记述:“今天的馄饨,形同偃月,天下之通食。”可见当时食饺子之风...  相似文献   

7.
神秘而味美的葛仙米宋宪章民间相传,世上有一种葛仙米,为神仙之食,史藉屡有记载。清代野史笔记《岭南杂记》记道:“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又有《宦游笔记》一书记道:“...  相似文献   

8.
《论语》里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的名句,在这里将日食与君子的过错相比。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更多的是将日食看成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比如在《后汉书·志第十八》中讲到:“日蚀说日:‘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君道有亏,为阴所乘,故蚀。蚀者,阳不克也。”。  相似文献   

9.
《食莲人》与《尤利西斯》虽皆取材于《荷马史诗》,但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学界也存有一定争议。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食莲人》和丁尼生同期创作的其他的“论诗诗”在意象上可以找到共同的原型,美学主张上也较为一致,主要有:丁尼生早期创作继承了济慈的唯美风格,注重诗歌本身的形式之美,为艺术而艺术;美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丁尼生注重在充满幻想的艺术空间中用“内在感官”去体验真正的理念之美和神性之美;诗歌是传播上帝智慧和真理的媒介,艺术领域则是人类摆脱尘世痛苦的伊甸园。因此,《食莲人》可看作反映诗人早期唯美主张及其主观美学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0.
藠头又名薤、荞头,百合科葱属植物,优质的地下鳞茎洁白,头部偏向一方呈哨型,直径1.5—2.5厘米。是我国传统出口蔬菜。蓖头主要食用器官为鳞茎,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食疗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萝卜在我国民间素有“小人参”之美称,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之说。 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  相似文献   

12.
小茴香     
小茴香属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粉霜,有强烈香气。茎直立,上部分枝,有棱。叶互生,二至四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丝状;下部叶具长柄,基部鞘状抱茎,上部叶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小茴香入药首见于《药性论》,原名禳香。《新修本草》名穰香子,云:“叶似老胡荽极细,茎粗,高五六尺,丛生。”“茴”字声符“回”,兼表意。《千金·食治》:“除口气:臭肉和水煮,下少许,即无臭气,故日茴香。酱臭末中亦香。”即有去臭气,回复香气之功,以此得名茴香。,  相似文献   

13.
新石器时代饮食文化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生产首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如何加工成食物,食物如何烹任,人们如何进食,用什么器具进食,都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当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之后,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状态,对食物开始讲究起滋味的时候,这时的饮食就开始具有文化意味了。一、烹江方式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前,为了果腹,像猿猴一样地生吞活剥一切可食的东西。《札记·礼运》:“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15.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已注意到煎茶的水质优劣问题。唐代陆羽的《茶经》说:“点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出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宋代蔡襄的《茶录》说:“水泉不甘能损茶昧。”这些论茶名著中都言及煎茶的水品问题。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宗时,李季卿去湖州当刺史,路过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于是,让诚实可靠的军士,携带水瓶,…  相似文献   

16.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6,(1):169-171
“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蓬蒿”即茼蒿。这是宋代陆游在回到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在《初归杂咏》中的诗句,用茼蒿来寄托自己的满腔忧愤所凝结的遁世思绪。茼蒿之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581-622年)的《千金·食治》和《唐本草》,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则称“蓬蒿”,明代兰茂《滇南本草》称“同蒿菜”,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称“蓬蒿菜”。因有蓠之清气,菊之甘香,花形似菊,所以,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又称之为“菊花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茼蒿“形气同乎蓬蒿,故名。”北京叫茼蒿为蒿子杆儿。茼蒿…  相似文献   

17.
明人罗廪的《茶解》云:“煮茶须甘泉”。从唐代至今的茶叶专家、学者在论茶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泡茶的“择水”问题。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强调了好茶必须用好水来烹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特别注重了泉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瀑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他在考察、研究、总结茶叶产地、栽培、采制、器具、煎煮等茶技时,登山涉水,沐雨栉风跑遍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两岸和浙江、陕西、广西部分地区,对所到之处的泉、江水进行煮茶品评。建国后,特别是七十、八十年代,笔者因用党史人…  相似文献   

18.
李文喜 《中国农垦》2023,(11):83-84
<正>辽宁省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素有“百年果园”之称。民国初年绥中县地方乡绅智庆云、智庆生、毕渭桥等人在大台山建立绥中县第一个果园——“大台山果林公司”,又称“启华农园”,由此开创了绥中县百年果业发展史。包括大台山在内的辽西地区自古就是梨果的主产区,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乐游即辽西渤海湾一带。可见最晚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时期辽西地区即有梨树栽植,并名扬于天下。另《旧五代史》载:“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亡国皇帝石重贵等一行三百余人被契丹人遣送关外,至榆关沙塞之地,略无供给,每至宿顿,无非路次,一行乏食,宫女、从官但采木实野蔬,以救饥弊。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少帝石重贵及随从几百人路过包括绥中在内的辽西地区,在乏食饥饿的情况下,靠采食果实和野菜活命,说明当时辽西地区依然盛产水果,可以使几百人充饥。  相似文献   

19.
神奇多肉植物—仙人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奇多肉植物──仙人掌王延东仙人掌属仙人掌科多年生灌丛状肉质植物。在墨西哥人们常采食柔嫩多汁的仙人掌茎肉,以解饥渴,被誉为“沙漠中的甘泉。”我国栽培仙人掌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李调元的一首咏《仙人掌》诗云:“应是巨灵仙,遗得拓山手,捧出太华莲,长献西王...  相似文献   

20.
胡一民 《农业考古》2001,(1):272-273
梅以花贵战国始 梅,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睹落梅丽思春、借梅子以传情的“爱情诗歌”;(《诗经·召南· 有梅》)晋人陆凯,曾折荆州梅枝,托驿使寄赠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后世遂有“梅枝传情”的美谈;(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果梅为我国重要的果品和调料,花梅则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观赏植物。 著名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认为:“梅以花名天下,约在西汉初叶”;(《梅花品种图志》)舒迎澜先生也认为: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梅作为观赏植物已被四川人民引种、栽培”;(《古代花卉》)梅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