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畜禽营养代谢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动物机体代谢调节及对酶、激素调节等方面,综述了PUFA对畜禽营养代谢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有关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3/n-6适宜比例添加量对畜禽营养需要的研究,阐明了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适宜的比例添加量,为生产实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对多种疾病有抑制作用。利用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技术(super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MOET)对FAT1转基因牛进行了扩繁,并对F1代牛进行了生长指标测定与遗传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祖公牛ZK005;用ZK005的冻精经人工授精生产F2代,并对其进行生长指标测定、遗传稳定性分析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原代牛的MOET扩繁效果良好,获得了8头FAT1基因阳性F1代牛;F1代牛生长指标与野生型牛无显著差异;外源基因稳定整合,n-3 PUFAs含量显著提高,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n-3)比值显著降低;F1代牛各组织中n-3 PUFAs含量显著提高,其中肌肉中提高最明显。从F1代牛中选择备用系祖公牛ZK005,其精液冷冻后活力达40%,经人工输精获得F2代牛12头,F2代牛生长发育与血液生化指标整体上与野生型牛无显著差异。以上研究表明,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FAT1转基因牛,可培育富含n-3 PUFAs的转基因牛新品系(种),提高牛肉、奶中n-3 PUFAs含量,且FAT1基因在F1和F2代牛中均能稳定有效表达,对转基因牛的健康无不利影响,可为人类提供更营养的食品。  相似文献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功能。主要包括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对脂类的代谢、机体的免疫、生长发育、细胞膜功能的发挥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不饱和胎肪酸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功能.主要包括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对脂类的代谢、机体的免疫、生长发育、细胞膜功能的发挥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在人和动物体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情况下这两族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脂类代谢、心血管功能调节、血糖浓度调节、癌细胞调控、免疫调节、对视力和脑的发育调控、骨质形成的调控等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在现有的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研究更合理的n-6PUFAs/n-3PUFAs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健康需要。  相似文献   

6.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畜禽产品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物质,主要包括n-3和n-6系列,它们在脂类代谢、基因表达调控等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动物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可通过调整日粮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及种类的组成而改变,现就近年来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畜禽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物炎症、感染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山核桃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3-2474
[目的]分析山核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仁油、红松籽油、接骨木油和橄榄油为材料,利用GC/MS对各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找出山核桃仁油的特色。[结果]共鉴定出山核桃仁油中的5中化合物,即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含量分别为63.48%、19.90%、11.96%、3.31%和1.35%;山核桃仁油中n-6:n-3脂肪酸比例为5.31,与我国推荐的n-6∶n-3脂肪酸比例(4-5)∶1非常接近;山核桃仁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4.3∶1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a-亚麻酸,均为人体必须脂肪酸。[结论]山核桃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n-6∶n-3脂肪酸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差异,并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特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对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成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再通过SPSS 17.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酸和油酸,15种脂肪酸中有7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3种成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S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HUFA)、必需脂肪酸总量(∑E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PUFA]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的高低顺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PUFA/∑SFA排序为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史氏鲟,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低值0.4~0.5.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C18:3n3)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6种脂肪酸是3种成鱼肌肉的主要特征脂肪酸;3种成鱼脂肪酸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结论]3种特种水产品中以青石斑鱼肌肉的脂肪酸品质最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鲤鱼(P<0.05)。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鲤鱼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5),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5.63%和87.96%,野生和养殖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差异,野生鲤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鲤鱼(P<0.01);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同时,野生与养殖鲤鱼肌肉中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差异,野生鲤鱼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养殖鲤鱼(P<0.01),表明鲤鱼饲料配方中n-3和n-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量可能不足。总的来说,野生鲤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稍优于养殖鲤鱼。  相似文献   

11.
油脂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泰和乌骨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生产性能和常规肌肉品质的影响.80只8周龄的泰和乌骨鸡分成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K)、4%鱼油、4%豆油、4%棕榈油3种试验日粮,为期3周.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4%鱼油,与CK相比,鱼油能降低肌肉和血清的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鱼油可以明显提高C22∶5(n-3)和C22∶6(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对于C18∶3(n-3)和C18∶4(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和P<0.01).添加油脂可以提高肌肉中C14∶0和C16∶0(P<0.05)的含量,而对于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没有影响.而添加鱼油,还可以降低肌肉中C18∶2(n-6)脂肪酸的含量,提高C18∶3(n-6)、C22∶4(n-6)和C22∶5(n-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CK相比,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其它3组相比,添加鱼油可以降低肌肉中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同时,添加鱼油组的肌肉中的(n-3/n-6)的比例为0.246,能够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培养基对海洋酵母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海洋酵母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了省事提取液、KNO3、CuSO4和ZnsO44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以上因子对海洋酵母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海洋酵母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均有较明显差异,其中KNO3是影响酵母总脂含量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的限制因子,省事提取海和ZnSO4并列为制约酵母收获量的因素。4种因子对海洋酵母n-3系列PUFA组成的影响不大。同时讨论了对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及皮下脂肪含量与其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方法】选取大理石花纹等级2级以上(含1级和2级)、3级和4级的黄牛胴体各10头,分别测定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背最长肌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花纹等级显著相关。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顺式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饱和脂肪酸(SFA)中的棕榈酸和硬脂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很少,主要是亚油酸。背最长肌棕榈酸、硬脂酸及SFA与肌内脂肪含量没有相关性,膜脂和储存脂肪中SFA百分含量趋于一致。【结论】油酸、MUFA百分含量以及M/S与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正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油酸和MUFA百分含量越高,M/S比值也越高;而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比值都越低。皮下脂肪中n-3PUFA含量显著低于肌内脂肪n-3PUFA含量。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肝中脂肪酸的含量,分析肝脏中脂肪酸组成与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6周饲喂高脂饲料并结合每周皮下注射2次CCl4的方法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小鼠肝脏中脂肪酸经乙醚提取和BF3/甲醇溶液衍生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 选择离子方式进行检测。样品中脂肪酸通过检索质谱数据库和脂肪酸标准品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表明成功诱导C57BL/6J小鼠的NAFL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肝中C14:0、C16:0、C18:0和C20:3含量显著升高 (P<0.01),C15:0、C18:1、C18:2和C18:3 (n-3)含量显著降低 (P<0.01),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余类别的脂肪酸均显著降低 (P<0.01)。n-6 和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产物/前体比值显著升高(P<0.01),n-6/n-3 PUFA [C20:4/(C20:5+C22:6)]的比值显著降低 (P<0.01)。【结论】NAFLD小鼠肝脏中SFA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以及 n-6 PUFA与 n-3 PUFA代谢紊乱不仅是NAFLD产生的效果,也是促进NAFLD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双色鳗鲡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并分析了太平洋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与质量分数。结果显示院太 平洋双色鳗鲡肌肉中含62.56%、蛋白质15.85%;肌肉中测出氨基酸17 种(未测色氨酸),总量为36.33%(干样),其中 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EAA)7 种,总量为13.99%(干样),必需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FAO/WHO 评分标准,太平洋 双色鳗鲡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8.26,5 种鲜味氨基酸(DAA) 总量为16.58%(干样);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4.4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6.70%,其中EPA+DHA 的占 7.33%。该结果表明,太平洋双色鳗鲡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精制鲽鱼油和豆油分别作为n-3及n-6系列脂肪酸源,配制5种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的饲料,进行连续8周饲喂军曹鱼幼鱼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的n-3/n-6脂肪酸比值为2.57时,军曹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最高;饲料中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对军曹鱼血清5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n-3/n-6脂肪酸比值的降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固醇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饲料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军曹鱼肌肉和肝脏的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军曹鱼饲料中适宜的n-3、n-6脂肪酸比例为2.98∶1。  相似文献   

17.
薛山  贺稚非  肖夏  李洪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1):2241-2250
【目的】探讨不同热加工处理后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动态变化,为伊拉兔肉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各样品在0-9 d冷藏期间肌内磷脂的含量,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将主要8个设计因子(原料、3种热加工方式和4个贮藏时期)作为X变量,以肌内磷脂脂肪酸作为Y变量,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对伊拉兔的肌内磷脂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0-9 d冷藏期间,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处理后伊拉兔的肌内磷脂含量(干重%)均有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6-9 d冷藏后期,其中,微波处理更能维持伊拉兔肌内磷脂含量在冷藏期间的稳定性。在此期间,伊拉兔肌内磷脂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而PUFA的比例在贮藏过程中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6-9 d贮藏期间各样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尤其是长链PUFA)下降幅度最大。锡箔烘烤较之另外两种热加工方式更能够抑制冷藏期间肌内磷脂不饱和脂肪酸(UFA),尤其是PUFA的降解。此外,在0-9 d冷藏期间,加工后伊拉兔肉样品肌内磷脂脂肪酸的n-6/n-3比值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是仍处于推荐的范围之内。相比之下,蒸煮处理更能有效地维持伊拉兔肌内磷脂脂肪酸的n-6/n-3比值处于较低的波动范围。经PLSR分析证实,当采用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3种热加工方式时,伊拉兔肌内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受冷藏时间的影响要大于热加工方式。在冷藏期间,伊拉兔肌内磷脂中绝大多数的脂肪酸都发生了差异性变化,尤其在0-3 d时,MUFA(C17:1)和PUFA(C20:2n-6,C20:4n-6,C20:5n-3,C22:5n-3和C22:6n-3)显著下降,而SFA(C16:0和C18:0)显著升高(P<0.05)。比较3种热加工方式,蒸煮处理更有助于保护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脂肪酸组成。【结论】加工方式和贮藏时间都能够影响伊拉兔肌内磷脂的含量与组成。当采用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3种热加工方式时,伊拉兔肌内磷脂组成受冷藏时间的影响要大于热加工方式。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出发,烹调时应尽量选择温和的热加工方式,并缩短加工后的冷藏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河川沙塘鳢雌、雄鱼亲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方法]以不同生殖时期(III、IV和V期)的河川沙塘鳢雌、雄鱼亲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甲醇溶液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在雌、雄亲鱼肌肉中检测到2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在河川沙塘鳢雌鱼肌肉中n-3系列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n-6系列脂肪酸含量在III期达到最高值,在V期达到最低值,n-6系列脂肪酸主要被用于卵巢的发育。在河川沙塘鳢雄鱼肌肉中,在IV期n-6系列脂肪酸含量达到最大值,为精巢的发育储存能源。雌、雄亲鱼肌肉中n-3系列脂肪酸含量大于n-6系列脂肪酸。[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河川沙塘鳢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eeding various sources of dietary lipidon weight gain, feed conversion, survival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red swamp craw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Six semi-purified diets containing vitamin-free casein, defatted soybean meal, 0.5% cholinechloride, 0.5 % glycine and 0.5 % cholesterol were supplemented with 6.0 % of either anchovy oil, linseed oil,soybean oil, rapeseed oil, safflower oil or pork lard. Each diet was fed to crawfish (3.07±0.21 g averageweight) in three replicate aquaria for 60 days. Survival rate, weight gain and feed conversion were best forcrawfish fed the diet containing anchovy oil. Crawfish fed the linseed oil diet had the second highest weightgain, followed by crawfish on soybean oil, repaseed oil, safflower oil and pork lard diets, respectively. Feedconversion values were a reflection of weight gain.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n-6 and n-3 fatty acids are dietaryessential for juvenile Procambarus clarkii, although n-3 fatty acids promoted faster growth than n-6. Howev-er,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HUFA) (20 : 5n-3 and 22 : 6n-3) had better growth-promoting effect than18 : 3n-3, due probably to the limited ability of crawfish to bioconvert fatty acids to polyenoic forms of longerchain length.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crawfish generally reflected that of the dietary lipids, especial-ly for the diets containing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