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微绿茶粉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竹 《茶业通报》2006,28(1):19-19
超微绿茶粉是将茶鲜叶经过蒸汽杀青和干燥处理后进行超微粉碎成200目(74μm)(气流粉碎式加工)甚至1000目(12μm左右)以上的茶叶超微细粉。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品质和各种营养成分。超微绿茶粉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行业,可作为面包、面条、糖果、果脯等食品的风味添加剂,赋予食品天然的绿色(超微绿茶粉)、红色(超微红茶粉)色泽和营养保健功能;应用于冰淇淋、果冻、糖果、奶油蛋糕、饼干、糕点、茶豆腐、口香糖、茶饮料及面条、面包等食品中,能有效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超微茶粉可溶于冷、热、冰…  相似文献   

2.
超微绿茶粉的消臭作用以及在口香糖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抹茶的加工特点和营养价值,综述了抹茶用于烘焙制品、糖果制品、肉制品以及其它制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现阶段抹茶加工及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且对抹茶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芦荟叶肉速溶同体饮料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荟(Aloe)属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在民间用其解毒、疗伤、治疗便秘等已有几千年历史。芦荟含有对人体有益的80多种有效成分,尤其是其特有的芦荟素、芦荟大黄素及多糖蛋白等是多种细菌和滤过性病毒的天然克星,具有杀菌消炎、促进血液循环、降血糖、调节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等功能。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芦荟誉为21世纪人类的最佳保健品。  相似文献   

5.
绿茶粉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脂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150只311日龄罗曼商品蛋鸡,在试验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绿茶粉,探讨绿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茶粉对蛋鸡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有一定改善,随着添加量增加,蛋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蛋鸡产蛋率未有明显的提高。日粮中添加2000mg/kg、4000mg/kg的绿茶粉对蛋鸡血脂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的工作原理,具体说明了这项新技术在鲜骨加工、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并对其经济效益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绿茶粉改善免疫应激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选取72只三周龄SPF级C57BL/6雄鼠,对其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成Ⅰ组(阴性对照)、Ⅱ组(阳性对照)、Ⅲ组(添加抗生素)、Ⅳ组(添加1%绿茶粉+茶多酚)、Ⅴ组(添加2%绿茶粉+茶多酚)和Ⅵ组(添加3%绿茶粉+茶多酚),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在小鼠45 d时,Ⅰ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Ⅲ、Ⅳ、Ⅴ和Ⅵ组按10μL/g的剂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注射5 h后采集血液及组织器官。采用RT-PCR测定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 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A、IgG、IgM、肠道sIgA和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与Ⅱ组相比,添加茶多酚的绿茶粉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浆内毒素的含量,促进血清中IgA、IgG、IgM和肠道sIgA分泌,同时增加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本研究表明,绿茶粉可以通过促进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修复肠道屏障,增强免疫应激小鼠的体液免疫,从而减轻肠道炎症,达到保护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再制干酪加工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再制干酪的概念、组成特性及国外生产再制干酪的种类、加工工艺和产品成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蜜枣、无核糖枣与乌枣加工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质量要求及注意事项,指出了在山西枣产区发展红枣加工业具有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肉鸽生长快,繁殖快,饲养期短,投资少,经济价值高,饲养30天左右其体量可达500g~750g,即可出售。肉鸽肌肉纤维细嫩,结缔组织含量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较高,有养血滋补、增进食欲等功效。以下介绍一种烤肉鸽的加工工艺。1.原料与设备(1)原料经过检疫合格的健康肉鸽。(2)辅料①腌制液配方。以50kg腌制液计,加入食盐5.4kg~6.5kg,硝酸钠1.8g,葡萄糖8g,香菇30g,花椒80g,丁香8g,白芷30g,味精6g,草果8g,山楂24g,豆蔻4g,白酒12g。②涂料配方。香油100g,辣椒粉50g,味精15g。③上色液。焦糖溶液,加醋少许。(3)主要设备烤炉、蒸汽…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低温超细粉碎技术将绿茶粉碎,以绿茶超细粉和高筋面粉为主要原料,研究绿茶超细粉营养面包的制作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绿茶超细粉营养面包的最佳配方为:在基本配方的基础上。添加300目绿茶粉2%、食盐0.5%、白砂糖20%、面包改良剂0.5%。按此配方制作的面包不仅风味口感俱佳,而且具有营养与保健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和‘凫早二号’的咖啡碱含量较高,但‘凫早二号’烘青绿茶滋味醇厚,且香气突出;‘迎霜’品种有着较高的酚氨比和酚碱比,其加工为炒青绿茶后,滋味醇厚较爽,且香气较好;‘舒茶早’品种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虽然其烘青滋味较好,但香气不佳;5 个茶树品种中,烘、炒青绿茶适制性最好的是‘翠峰’品种;(2)本试验分析得出了呈味物质与审评得分的相关性,为今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绿茶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茶类,滋味是其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综述已有文献表明,茶树品种、栽培环境、加工工艺、贮藏条件等因素会影响绿茶中主要滋味成分的含量及比例,从而影响其品质。本研究论述了调控这些关键因素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并展望了绿茶滋味品质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绿茶的滋味品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青茶工艺制作山苦茶,之后经真空包装辐照杀菌,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山苦茶相比较,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产品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绿茶工艺加工山苦茶,经真空包装2 kGy剂量辐照杀菌,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山苦茶相比较,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产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相似文献   

17.
以炒青绿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低咖啡因绿茶饮料,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水比1:60,萃取温度90.0℃,萃取时间10.0 min,得到的茶汤品质最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低咖啡因绿茶饮料的配方为:茶叶萃取液12.0%,pH值6.0,绿茶香精、薄荷香精、蜂蜜香精的质量比为2.0:0.5:1.0,质量分数为0.03%,果葡糖浆3.0%。  相似文献   

18.
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勇  周坚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28-131
本文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理”与“茶理”相协调为主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绿茶果冻的制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绿茶果冻加工中茶汁的添加量,胶凝剂和凝固剂的浓度及种类,糖酸比等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配方为:果胶0.4%、卡拉胶0.325%、海藻酸钠0.075%、蔗糖11.5%、柠檬酸0.325%、柠檬酸钾0.05%、磷酸氢钙0.02%、茶汁30%。  相似文献   

20.
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MPa)4min,低温15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