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自己工作笔记扉页写着的一句话,这可能就是这个古稀老人跨越世纪的梦想,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培育优良玉米品种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
<正>这位正和菜农们交谈的老人叫李景富,是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番茄育种专家,被人们称为"番茄大王"。就是他改写了我国没有番茄品种的历史,让番茄成为了人们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在新近组成的农业部第五届科技委员会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委员;在农业部有突份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他又是最年轻的一位专家;在荣获国家特殊津贴的人员中,他还是农口最年轻的一位学者。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柑桔研究室副主任、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果树学博士邓秀新。 初露锋芒 邓秀新是湖南宜章人,今年31岁。1982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在我国著名柑桔专家章文才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为了给这位青年人压担子,  相似文献   

4.
农科 《北京农业》2010,(2):46-46
这位正和菜农们交谈的老人叫李景富,是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番茄育种专家,被人们称为"番茄大王"。就是他改写了我国没有番茄品种的历史,让番茄成为了人们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正>从1964年走出校门,这位80岁的老人为中国的土肥事业奋斗了整整55个春秋,他见证了我国土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的阶段。从原农业部官员到深圳芭田的总农艺师,角色的转换没有影响他"不忘初心"的信念;从回答"化肥有没有效"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到倡导"食物链营养专家",他的理念推动着中国土肥事业的进步;从参与我国有关土壤肥料方针政策的制订与贯彻落实到新型肥料事业的创新,他始终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这位老人就是段继贤。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段继贤,听他讲述自己的土肥往事。  相似文献   

6.
临终关怀     
陆勇强 《百姓》2006,(5):61-61
有位女孩报名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所谓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就是照顾一些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的起居。女孩照顾的是一位癌症患者,老人的子女在国外,但生活境况不尽如人意,反倒老人自己有不少积蓄。女孩去之前,老人的医生告诉她,老人已经对自己绝望了,希望她能安慰他。每个星期六,女孩准时来到老人身边,和他说话,讲故事。护士给他打吊针的时候,女孩帮他揉手臂。医生发现,自从女孩来了之后,老人的精神有了很大改善。他开始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病痛发作的时候,他也不会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忍着,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了。医生为老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豆村农场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相貌普通,穿着朴素,一眼看上去和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就是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赵瑜。半个世纪的岁月,他和自己培育的种子一样,把根扎在土地里;和种子一样坚强生长。默默无闻;也和种子一样,到了秋天,捧出沉甸甸的果实。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天,大渡口的冬天显得特别的冷,但李德民老人每天依旧一大早就出门,到家门口的公园里锻炼身体。然而几年前,李德民即使在温和的春秋季节里也都喜欢窝在家里,他觉得街上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出门就是一身灰。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出生在湖南沅陵大山深处的土家族孩子,因忘不了"野菜野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的艰难岁月,立志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当作自己的理想。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在杂交水稻王国里勤耕不辍的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李必湖。  相似文献   

10.
李群 《北京农业》2008,(6):43-43
<正>一个出生在湖南沅陵大山深处的土家族孩子,因忘不了"野菜野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的艰难岁月,立志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当作自己的理想。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在杂交水稻王国里勤耕不辍的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李必湖。  相似文献   

11.
在江西著名的将军县——兴国县均村乡,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1994年退休回乡后,十年间他带领乡亲开山种果,如今,果园每年产值达到40余万元,他就是兴国县教委原工会主席杨国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的校园里经常能够看到一位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老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今年已80岁高龄的汪老,依旧每天工作将近12个小时,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一般的年轻人都比不过。汪懋华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工程科技专家,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与他对话的时候,他的语速很快,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其实,他不仅仅是语速快,就连走路也很快,他  相似文献   

13.
感悟快乐     
李文泰 《中国农资》2014,(16):27-27
<正>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江堤上锻炼身体,遇到公司的一位老领导。虽然他退休多年,但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和在岗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仿佛比以往还年轻。我急忙走上前去和老领导打招呼,只见他一手提着一个铁皮桶,笑容可掬地向我走来,亲切地说道:"我在坝边种了一个菜园,每天来看看,浇浇水、除除草、施施肥,就当锻炼身体啦!"  相似文献   

14.
戴学林 《中国农垦》2011,(10):79-80
在新洋农场的千顷农田上,每天清晨,人们都会见到一个面容清瘦、戴着深度眼镜、柱着双拐的古稀老人,小心地拨开泥土,仔细地观察作物苗情。他就是全国首批农技推广研究员、江苏农垦知名的农技专家、共产党员易福华。四十多年来,新洋农场的田间地头,从没有间断过他的身影。精业更敬业1966年,易福华毕业于江苏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68年分配到新洋农场从事农技推广和科研工作。40多年来,他工于理论研究,勤于面上实践,先后完成农业试验推广课题40余项,荣获江苏省农垦科技进步奖14项,在全国20多家省级以上  相似文献   

15.
懂得欣赏     
《北京农业》2011,(14):31
<正>2003年3月,美丽的美国西雅图城郊,风景秀美的开比特尔山下,来了三位游玩的老人。领头的一位,年近七旬,名叫加尔文,他是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公司的总裁。跟在他身后的分别是50岁的爱德华·赞德和51岁的约翰·格杰德。三人边走边笑,其乐融融。只是,加尔文心中另有打算。明年,他就要退休了。到底让谁来接替自己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1999,(4)
世界人物邮票多以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为主角,而以普通百姓为主角的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就在五彩缤纷的人物邮票上,却也有在世界名人录中找不到的三位长寿老人成为邮票的主角,从而唱出了一曲长寿之歌,为人物邮票留下了一段佳话。1956年,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发行的1套2枚邮票,展现了一位精神矍铄、双目有神的老人肖像。他就是生活在哥伦比亚一个村庄里的老人,名叫查威尔·皮札拉。他出生于1789年,1956年离开人世,活了167岁。  相似文献   

17.
<正>清晨,在江苏农垦淮海农场,经常看到有一位老人伫立在农建四师纪念碑前,深情凝视,深邃的眼神仿佛穿越历史的尘埃,让他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老人名叫董太成,今年92岁。在老人家里,我仔细聆听他讲述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抗战生涯。1938年4月,日本侵略军攻打阜宁县,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几天几夜,阜宁县最终还是沦陷了。我的家乡沟墩区成了鬼子的据点,日本鬼子勾结伪军,天天到各村扫荡,奸淫掳劣,无恶不作,稍遇到反抗或看谁不顺眼,就把屋子点上一把火烧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1088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江苏镇江郊外一座名叫梦溪的园林中,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正坐在书房的案前,奋笔疾书,在他书稿的封面上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梦溪笔谈》。这位奋笔疾书的老人就是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座标"的沈括。1031年,沈括出生在浙江杭州,父亲沈周先后在四川、福建、河  相似文献   

20.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夏邑县,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麦浪翻滚,微风轻拂,阵阵麦香沁人心脾,人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这时该县的桑固乡娄庄村,在松软的田埂上,在滚滚的麦浪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东摸摸,西看看,脸上溢满了憨实的笑容,那幸福的感觉如同打量着自己辛苦培养出的功成名就的儿子。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夏邑县农民技术员娄保敬,人称农民育种家。提起娄保敬,在桑固乡乃至夏邑县广大农村几乎是家喻户晓。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技术员,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