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通过对曲靖市利用法国开发署贷款开展生物固碳造林和沼气建设项目实施工作的回顾,对该项目建设特点和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提出加强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CDM林业固C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一些与林业相关的条款及CDM林业固C项目作了简要介绍,结合云南的具体情况,对CDM林业固C项目在云南开展的可行性作了分析。结果如下:云南有开展林业CDM项目的良好条件,可促进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将有力促进云南省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建议开展云南林业的固C效益与固C潜力,固C造林技术与模式,国际认可的林业CDM项目技术、程序与方法等研究。应积极实施林业CDM项目试点,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相关人材,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申报林业CDM固C项目。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保护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等,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低碳发展需求,提出了减碳和固碳结合、以生物固碳为主的低碳化原则,构建以源头和过程碳减排、终端生物固碳并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工农业相结合的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生物能源系统能够对陆地碳储量产生影响——正面或负面的。然而,近期的科学论文几乎没有充分评估实际的可持续采伐和生物质原料利用方式及生物质在确保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森林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忽略了生物能源认证的经验。生物能源能够并且肯定有利于缓和气候变化。与化石燃料不同,生物能源拥有一个封闭的碳循环碳排放和碳固存在生物质中是一个封闭循环过程,是土地和大气碳库之间的交换。随着森林的生长,大气中的碳含量减少,反之亦然,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森林供给(生产力)、调节(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支持(生物多样性)功能间的权衡和协同性,为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天山中部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基于42块样地调查数据和板房沟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1 170个小班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对小班生产力、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预测,分析林分4种功能间及平均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坡度、海拔、植被盖度和蓄积量8个林分因子与功能的关联特征。【结果】对生产力、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的因子有林分平均胸径、蓄积量、植被盖度、平均年龄和郁闭度。林分平均年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蓄积量与生产力、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和综合功能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5~0917(P001);坡度与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生物多样性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7~0393(P001);海拔与生产力、涵养水源和综合功能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4~-0143(P001);植被盖度与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37和0081(P001)。生产力、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4种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28~0645(P001),其中生物多样性与固碳释氧间相关程度最高;林分功能间均呈协同关系。【结论】雪岭云杉林生产力、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4种功能间呈协同关系,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可实现多种功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应的评估标准、指标和方法,对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其总价值为55.831 5亿元/a,平均价值11.55万元/(hm2·a),高于云南省和全国森林的平均水平。按评估项目价值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比38.92%,保育土壤,占比38.17%,涵养水源,占比7.61%,森林游憩,占比5.89%,净化大气环境,占比4.39%,固碳释氧,占比3.49%,社区发展,占比1.33%,积累营养物质,占比0.20%。说明该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及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虎山林场重点生态公益林内设置标准地,利用生物量法对标准地内乔木树种的干、枝、叶、根的固碳量分别计量,对标准地内枯枝落叶及土壤的固碳量分别计量。结果表明,固碳量与生物量成正比,并以树干、树枝、树根、树叶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虎山林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生物固碳量为38.89t·hm-2,土壤固碳量为87.51t·hm-2,碳总量为126.40t·hm-2。  相似文献   

8.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将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炭含碳量高、稳定性强、孔隙度高等特性使得其对土壤固碳、有机质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均能造成影响。文章主要针对生物炭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结果,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炭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当前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的争议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林业活动项目进行碳库计量监测,了解项目固碳释氧价值是评估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的基础。介绍林业活动的相关概念和碳库监测内容、因子与方法,并根据森林碳库监测现状,提出构建森林碳库监测体系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9个功能指标,对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36.66亿元·年-1。其中,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3项功能价值量最大,分别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4.94%,30.45%和29.00%;阔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最大,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7.54%。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阔叶林在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突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规律,揭示固碳量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为木材固碳减排及木材防腐提供理论依据。当前关于腐朽对木材碳排放的影响鲜有报道,缺乏相应的量化数据。采用褐腐菌(密粘褶菌,G.t)对白杨木材试件进行为期90 d的生物腐朽试验与分析。腐朽培养期间,在不同培养周期(间隔15 d)取出试件并测定其固碳量与化学成分数值,分析腐朽时间对固碳量及各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固碳量变化规律并基于各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固碳量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随腐朽时间增加,绝对固碳量(固碳量实测值)不降反而小幅上升,相对固碳量(相对于腐朽前木材原始质量来说,单位质量木材含有的固碳量)显著下降,表明褐腐对木材固碳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R2=0.983,P 0.01);2)随腐朽时间增加,木材试样内木质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小幅上升,综纤维素(包括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明显下降。由于单位质量木质素含碳率64.08%大于综纤维素37.38%,导致木材内绝对固碳量产生了不降反升的现象。总之,褐腐过程中木质素比重变化是影响木材绝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质量损失率是影响木材相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该研究着眼于木材腐朽和木材固碳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褐腐过程中随腐朽程度加深,白杨木材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为木材固碳减排及木材防腐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生态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河北、辽宁、湖北、湖南、云南和甘肃6个重点监测省份的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林的综合生态效益最好,经济林次之,灌木林最差。其中,在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生态林均优于经济林和灌木林,表现最好;在保育土壤方面,灌木林的效益最好;就涵养水源的效益而言,生态林则优于灌木林。  相似文献   

13.
云南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实施工业化道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节能减排瓶颈,如何破解这一矛盾?通过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在固碳增汇方面的独特作用,可以达到间接减排目的。本文探讨了云南建立林业碳汇体系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生物量监测及固碳释氧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退耕还林林地上生物量的监测,退耕还林6年的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荒山造林封禁区典型林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6043、6575、18790、2980kg/hm^2。在生物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与固碳释氧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了退耕还林林地上固碳释氧总效益为22916.4万元,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在固碳释氧方面的效益,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程总体效益评估、生物固碳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主要人工林类型固碳成本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广西主要人工林类型在一个完整轮伐期内的固碳成本现值动态变化及其敏感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并分析不同贴现率对各人工林类型固碳成本的影响,同时结合木材收益分析主要人工林类型固碳成本与净收益,并且将净收益与不考虑木材收益时的固碳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主要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人工林类型在轮伐期末的固碳成本现值以木荷+枫香、杉木、桉树较大,其中,木荷+枫香每吨碳171.8~283.4元,杉木178.3~271.7元,桉树211.0~225.9元;马尾松、柳杉+水杉、木麻黄+檫树较小,其中,马尾松每吨碳133.3~218.9元,柳杉+水杉133.0~205.7元,木麻黄+檫树122.0~159.1元;栎类+青冈最小,每吨碳仅48.9~100.4元;以杉木为例的各项成本的年际波动明显影响所核算的固碳成本;采用较低贴现率与较高贴现率所计算出的各树种轮伐期末固碳成本现值相差较大,贴现率对木荷+枫香轮伐期末固碳成本影响较大,对桉树影响较小;在评价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方面,固碳成本-净收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宝兴县生态系统生物碳储量动态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态评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机制,同时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决策参考。采用InVEST模型,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1992,2007,2012年)和生物碳实测数据,动态评估了四川省宝兴县生物碳储存状况。结果表明,过去20年宝兴县生态系统总生物碳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从1992年的23.19t/hm2增加到2012年的50.68t/hm2。宝兴县1992,2007,2012年生物碳储量分别为724.57万t,1 327.36万t和1 582.94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3.98%。可见,过去20年期间四川宝兴县的植被起到了强烈的碳汇作用。研究还发现,该县生物碳储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林地固碳量的增加引起,有林地生物碳储量分别为457.98万t,1 059.72万t和1 376.57万t。同时,1992—2012年宝兴县生物碳储量的高值区范围逐渐扩大,但其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山区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在苍梧县和环江县实施。项目来自世行碳基金,旨在"通过造林碳吸收,出售碳汇以及木材和其它非木质林产品收益,增加当地农民和社区的收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就清洁发展机制的背景、由来、规则和在我国实施的意义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林分生长过程的Richards生长方程以及蓄积量转换生物量模型,评估了辽宁冰砬山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两种典型森林类型4个龄级的植被固碳速率、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的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总体上都是随着龄级的增加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在增加。除中龄林外,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个龄级的植被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均比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级森林植被单位面积潜在固碳价值在2 113~9 656元,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在1 594~4 195元。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4和11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1 700和1 3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降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4.8和5.4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600和7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探索碳汇遥感估算方法,以云南某一区域的遥感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应用Ecognition软件和ArcGIS软件,对云南松信息进行提取,获得相关的矢量数据,结合CITYgreen模型赋予云南松信息属性,对该地区云南松碳储量和固碳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20.
选取固碳能力、生物多样性、土壤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5大类11个指标,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得到了相应的权重,并对毛乌素沙地的3种造林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沙柳沙障的固碳能力、土壤改良和防风固沙等效益恢复最好,紫穗槐人工林固碳能力和防风固沙效益恢复次之,但是生物多样性效益恢复最好,樟子松人工林各项效益恢复均较差。综合得分显示,沙柳沙障(75.32)紫穗槐人工林(67.67)樟子松人工林(37.31),也就是说,乡土树种的常规造林方法在该地区恢复成效最优,并且相比乔木林,该地区更适合灌木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