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我国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市场竞争力强,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潜力巨大,在国际国内贸易中的份额逐年上升。作为“药材之乡”的陕西省洛南县,需把握形势,发挥优势,加快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创新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产业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91-1895
在全面系统分析山西省58个贫困县农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依据各县的特点,采用相近归类的办法,归纳出3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脱贫途径。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对充足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型: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域内农、林、牧、副、渔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多种经营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农业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型:农业资源不足以承载区域人口,农业产出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需要通过移民搬迁、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生态补偿、光伏扶贫等措施,依靠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扶贫产业选择的影响机理,继而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分析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药材产业的扶贫效应。研究发现,资源禀赋能增加地区扶贫产业的比较优势,但也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和"贫困陷阱",扶贫产业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而蕲春县中药材产业也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扶贫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以及销售途径单一化等问题。最后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品牌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辽宁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特色优势产业。全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中阐释了十三五期间中药材产业在助推辽宁省扶贫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辽宁省依托中药材产业助推扶贫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科学合理布局;建设省级药材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及搭建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5.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近年来,甘肃省渭源县以“中国党参之乡”的优势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规模为基础,切实发挥中药材产业对全县脱贫攻坚支撑作用,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6.
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山水相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夏都”“药都”“钧都”之称。禹州市总面积1472 km^2,全市共有26个乡镇(办),常住人口121.36万人。一、发展现状禹州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动物药材、植物药材、矿物药材达1084种,丹参、金银花等名贵道地药材达45种,其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粮石、会全虫、会春花、禹密二花等药材被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药材产业在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分析总结了政策资金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产业扶持+扩大贫困户生产托管、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三变"+中药材种植、创新储藏加工+销售联结体、公司+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强化科技研发+增强内生动力、品牌创建+提升产品公信力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活动,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通过研究保定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到保定贫困县在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促进中药材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动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康县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助推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就康县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提出意见,具体包括明确发展思路、方向与目标,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和保障措施3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许新华 《河南农业》2019,(25):61-61
一、发展现状目前,社旗县中药材种植面积0.18万hm^2,其中,以艾草种植最为典型,面积为0.08万hm^2。郝寨镇种植白术面积为133.33hm^2;苗店镇、郝寨镇种植有瓜蒌,面积为66.67hm^2。近年来,社旗县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已带动750户3200多贫困人口实现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药材种植扶贫团队主动与当地村集体对接,并积极调研,找准扶贫切入点,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成效。对该校科技扶贫工作进行概述,分析了科技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扶智扶志"模式,提出了高校精准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政策,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分析新形势下挂钩扶贫与以往扶贫工作的区别,提出如何科学开展挂钩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将精准扶贫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确权流转、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党在农业农村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等"五个有机结合"的对策措施,从而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2015,(2):11
白山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特色,希望在高效。2014年,全市按照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的总体部署,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悦 《乡村科技》2020,(7):34-35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是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能够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改进落后脱贫模式,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农村长效脱贫。本文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现状入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材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借鉴先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提出以中药材产业为基础进行扶贫的对策,为我国贫困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方跃  金佳丽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8):1658-1663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已成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深入乡村,调研典型,总结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农村精准扶贫群体作为一类弱势群体的存在,帮助其提升脱贫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难题。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对T村进行调研,发现了精准扶贫对象有技能学习、资源获取、心理调整等脱贫能力上的欠缺,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贫困户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探析社会工作助推精准扶贫对象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的对策,让贫困对象有能力运用自身能力和社会资源去处理所面临的困境来实现“自助”。精准扶贫对象可持续性脱贫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将依托资源、气候、土壤优势,围绕全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行动,着力抓好具有特殊优势的中药材等作为大扶贫重点发展的5大产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贵州省中药材面临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种苗生产不规范,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支撑薄弱,种植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中药材大品种支撑以及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打造贵州标志性药材大品种、建设贵州道地、大宗、特色中药材标准化基地、产业链构造以及技术支撑与产业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产业是岷县的特色产业。通过对岷县产业扶贫的现状分析,认为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缺乏专业指导、相关扶贫政策未落实处、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力量,解决相关难题;实施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28-129
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是关键一着,以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综合多种手段,整村推进扶贫减贫,是解决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湖北省天门市119个贫困村脱贫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产业扶贫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产业扶贫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和《河南省科技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两年来,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依托信阳农林学院的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服务团各位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树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服务地方"的中药产业发展目标和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