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浆土改良盆栽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5年,在白浆土的白浆层添加不同的改良物料并种植不同的作物(小麦、大豆、玉米)进行盆栽试验,其结果是不同的改良物料其效果不同,同一改土物料对不同作物的影响也不同。氮磷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提高白浆层土壤的生产力;对小麦、大豆来说,有机物料和氮磷肥表现出较好的联因效应,玉米施氮磷肥就表现出显著效果,但添加有机物料,反而使产量下降。加粘土调节白浆层土的机械组成,再配合施氮磷肥,有很好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氮磷肥的处理。施用石灰,对大豆有良好的增产作用。麦秸还田必须配合施用氮磷肥。有机物料相比,腐殖土优于草炭,草炭优于麦秸。  相似文献   

2.
轮作,连作及不同耕法对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92六年试验结果表明:轮作、连作氮、磷肥料利用率均以普耕最高,平均氮32.1%,磷12.4%,其次是深松为氮26.1%,磷9.1%;免耕最低为氮17.3%,磷6.2%,而连作高于轮作。供试作物氮甩利用率轮作:大豆〉玉米〉小麦;连作:小麦〉玉米〉大豆,磷肥利用率轮作、连作均为玉米〉小麦〉大豆。不同年份间氮、磷肥料利用率变化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氮、磷肥料利用率与7月份降水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针对黑土地缺钾严重的现象,对小麦和大豆等作物进行了氮、磷、钾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钾肥与氮,磷肥合理配合比施用不仅增强了小麦和大豆的抗逆性,而且有显著增产效果,同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平原潮土区,就5种氮磷复(混)合肥料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施用氮磷复(混)合肥料后分别增产40%~70%和30%~60%。其中磷酸一铵增产效应最大,硝酸磷肥增产效应最小。5种肥料对小麦的增产作用大小为:磷酸一铵>(尿素+重钙)>磷酸二铵>(尿素+普钙颗粒)>硝酸磷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大小为: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尿素+重钙)>(尿素+普钙颗粒)>硝酸磷肥。  相似文献   

5.
白浆土施用磷肥,作物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应用较普遍的轮作中,小麦、玉米、大豆是否每年都要等量施用磷肥,以及作物根系能够达到的黑土层和白浆层中,磷的水平如何,施磷后效能维持几年等问题,均需加以解决。以期做到经济合理地施用磷肥,既能不断提高产量,又可维持地力,进一步发挥肥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982~1984年,以黄土性母质的棕壤为试材,进行磷肥腐殖酸混合肥的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与腐殖酸的配比为1:5和1:10对大豆、玉米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磷腐1:5可提高大豆产量34.9%;1:10可提高玉米产量37.6%。增产原因是磷腐适量混配可提高大豆对磷肥利用率4.0~5.7%,提高幅度为27.2~38.8%;提高玉米对磷肥的利用率0.7~3.9%,提高幅度4.2~23.5%。腐殖酸减弱磷肥固定,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探索肥料利用率变化趋势,2021年开展了小麦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配方施肥区产量最高,为6 750 kg/hm2,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6.66%、19.87%、61.03%;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氮肥,其次是钾肥,磷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小;氮、磷、钾合理配比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A”值法测定了水稻生育期吸磷动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潜在磷的利用系数、水稻植株中磷素的p肥/p土比以及磷肥利用率等项指标对吉林省分布较广的白浆土、冲积土、草甸土3种土类8种水田土壤的供磷水平作出了评价。从土壤有效磷含量看,草甸土较高,冲积土居中,白浆土较低。从土壤磷素的供应能力看,草甸土较强,冲积土次之,白浆土较弱。从磷肥利用率看,冲积土较高,白浆土居中,草甸土较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氮肥增产效果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玉米生产中须配合施用氮、磷、钾肥。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平原潮土区,就5种氮磷复(混)全合肥料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施用氮磷复(混)合肥料后分别增产40%-70%和30%-60%。其中磷酸-铵增产效应最大,硝酸磷增产效应最小。5种肥料对小麦的增产作用大小为:磷酸-铵>(尿素+重钙)>磷酸二铵>尿素+普钙颗粒)>硝酸磷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大小为:磷酸-铵>磷酸二铵>(尿素+重钙)>(尿素+普钙颗粒)>硝酸磷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