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Koch’s法则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马铃薯坏疽病进行病原鉴定。从马铃薯坏疽病标样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产生分生孢子器的腔孢纲真菌,其代表菌株GSAA-0232对马铃薯块茎具有强的致病性,用该菌接种马铃薯块茎,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坏疽病症状。该菌的培养物生成代谢物"E"(NaOH斑反应显示出特有的紫红色)。利用引物Phoma-2/Phoma-7可扩增出474bp的Phoma foveata特异条带。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GenBank登录号:JQ963624),将菌株GSAA-0232鉴定为Boeremia foveata(Foister)Aveskamp,Gruyter&Verkley。这是Boeremia foveata引起马铃薯坏疽病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皮斑病又名卵孢子病,是对原苏联出口马铃薯检疫中七种应检病害之一。1 病原学名:Polyscytalum pustulans Owenet Wakefild异名:Oospora pustulans系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细,直径为2.5~3.5μm,无色,部分菌丝有隔膜,老化的菌丝变粗,7~10μm,呈褐色,不光滑;分生孢子圆筒形,单胞(在老化培养基中有时能见到双胞的分生孢子),无色,链状,大小在6~12×2~2.5μm,分生孢子梗80~100μm,分枝少或不分枝。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坏疽病Phoma foveata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生防菌 ZA1,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1.83%;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ZA1对番茄早疫病菌A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制率分别达64.30%、41.05%、61.42%和74.92%。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64.31%。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ilineata(Say)是国际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对外检疫对象。苏联1986年报道,在与我国黑龙江省一江之隔的苏联阿穆尔州一农场,1982年曾发生马铃薯甲虫,并用农药进行了防治。对此,我国十分重视。现将马铃薯甲虫在苏联的情况介绍于后供参考。一、苏联当前马铃薯甲虫的分布区据苏联1986年发表的资料,苏联当前马铃薯甲虫的分布分为3个,与1981年发表的分布区稍有变动。1986年发表的苏联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坏疽病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含药平板法对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及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401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8g、酵母浸膏5.0g、葡萄糖10g、水1000mL,最适温度为23.4℃,最适pH值为7,最佳装液量为35.2mL/150mL三角瓶,最佳培养方式为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24h,最适发酵时间为96h,优化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11μL/mL,是优化前EC50=3.196μL/mL的3.47%。菌株B-401所产抑菌物质在25~90℃具有较好稳定性,抑菌活性均大于75%,在100℃及以上高温处理后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对酸碱性和紫外照射稳定,相对活性分别在77.45%和98%以上;对金属离子Na+、Mg2+和Mn2+稳定,相对活性达99%以上,而对Ag+、Cu2+、Zn2+和Fe3+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陈永康  兰顺海 《植物检疫》1989,3(2):116-118
马铃薯是美姑县首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6万亩左右,收成好坏对当地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关系极大。1979年发现马铃薯癌肿病,大面积危害损失常在30~40%,重病地基本无收,薯块病组织大量消耗养料,不能积蓄淀粉,大大地降低了食用、  相似文献   

7.
方元炜  范京安 《植物检疫》1991,5(5):344-345
引言马铃薯块茎腐烂病 Phomaexigua varfoveata 系 EPPO 组织 A,级检疫性病害,其生物学,分布及经济重要性详见 EPPO活页资料78号(EPPO 会刊第12卷第1期)。根据EPPO专项检疫要求  相似文献   

8.
葛建军  肖良 《植物检疫》1996,10(5):319-320
北美植保组织公布的该地区马铃薯上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马铃薯检疫性有害生物A1名单:病毒马铃薯安第斯斑驳病毒Andeanpotatomotlecomovirus马铃薯安第斯潜隐病毒Andeanpotatolatenttymovirus石刁柏A病毒Ara...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的细胞壁蛋白粗提物作为抗原,应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六株分泌抗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H1、CH2、CH3、CH4、CH5和cH6。对这些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相应六种单抗McAb1、McAb2、McAb3、McAb4、McAb5和McAb6进行专化性测定的结果表明,McAb4对环腐病菌具有亚种特异性,其它5种单抗除与环腐病菌呈阳性反应外,还与其它亚种的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细胞株CH4经体外培养传代30余代和液氮冻存5个月,其分泌抗体的滴度无明显改变。McAb4属于IgG2a亚类,其诱发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达1:2×105,CH4的染色体数为95-102条。应用ELISA夹心法,McAb4所能检测环腐病菌的最低浓度为103个细菌/毫升。检测感染环染环腐病的马铃薯汁液,稀释1000倍仍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涂锐 《植物医生》2004,17(3):28-30
马铃薯癌肿病(Potato wart)又名黑瘤病、黑痂病,群众俗称"疙瘩洋芋".病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很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5 a左右,遇适宜的条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斑马片病(potato zebra chip disease)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南美洲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近年该病害在美国、墨西哥及新西兰等地扩散为害,对当地马铃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害其他茄科作物。为此,对该病害的发生历史、分布、为害、病原、发生规律、检测技术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并指出应加强检疫,防止该病害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粉痂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还没有有效防治粉痂病的药剂和措施。本试验于2005年对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中,品种会-2对马铃薯粉痂病均表现较高的抗性,在播种穴中施用适量的豆饼进行处理均能较好地防止粉痂病的发生,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有福 《植物检疫》2001,15(4):255-256
马铃薯种薯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繁殖材料之一。但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同时也为了开发马铃薯市场 ,适当地有条件地引进一定量的马铃薯种薯已成为发展趋势。特别是荷兰及加拿大马铃薯种薯已在我国进行了隔离种植试验 ,因此 ,如何做好马铃薯种薯检疫工作 ,对口岸检疫部门来说已经显得非常重要。根据 3年来荷兰及加拿大马铃薯种薯隔离检疫工作的经验 ,谈一谈马铃薯种薯检疫时应该采取的几项措施。1 加大网室检疫力度通过 3年隔离检疫试验 ,从田间隔离检疫和网室隔离检疫的检疫效果来看 ,网室检疫要远远地优于田间检疫。因其具有隔…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癌肿病 Synchytriumendobioticum(Schilb.)Perc.,是严重为害马铃薯生产的世界性检疫病害,1895年匈牙利首先报道,以后欧、美、亚、非、大洋等5州53个国家相继作了报道。在这些国家的发病区,常使马铃薯产量损失占总收获量的50%以上,个别重病地甚至无  相似文献   

15.
贵州六盘水市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麟书 《植物检疫》1991,5(6):414-415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高原的西部,全市大部分为高海拔地区,1800m 以上的高寒山区约占30%左右,马铃薯是全市的主要夏粮作物,也是高寒山区人民的口粮。近年来全市栽培面积达47万多亩,占夏粮播种面积的50%左右,总产占夏粮的一半以上,占全市粮食总产的10%左右。主产区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粉痂病由Spongospora subterranea f.sp.subterranea引起,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块茎和根部。2004年调查了昭通市和会泽县7个乡镇,8个马铃薯品种的粉痂病发生情况。在调查的品种中,会-2发病最轻,平均发病率27%。会泽县马铃薯粉痂病平均发病率59%,昭通市马铃薯粉痂病平均发病率35%。分析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及pH与发病率的关系。PB06发病率与土壤中氮、有机质呈正相关,与磷、钾、pH呈负相关,其中与钾含量相关系数为0.693。会-2发病率与土壤pH、钾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858,其中与钾含量相关性显著;与磷、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323;与氮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3,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桂林市开展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以来,形成“稻-菜-薯”及“稻-薯-菜”“吨粮万元田”模式,马铃薯种植已成一定规模,但马铃薯黑胫病时有发生,通过对桂林市灵川县冬种马铃薯黑胫病的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较系统地研究了马铃薯癌肿病的生物学特性、宏观与微观危害特征及在我国的病害发展。对马铃薯块茎休眠芽癌肿病的早期(潜伏期)诊断、土壤休眠孢子囊及其活力测定等快速检测方法与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义乌市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疮痂病已成为威胁义乌市马铃薯生产的最主要病害。当田间有大量病原菌存在时,该病的发生程度与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选用抗病品种、水旱轮作、施用酸性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利用太阳能杀灭土壤病菌,块茎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度、选用无病种薯并进行消毒、防治好地下害虫等防控措施,可有效地抑制疮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胫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药剂浸种法,研究了20%噻菌铜悬浮剂、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等6种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马铃薯播种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和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400倍浸种对马铃薯黑胫病有较好的防效,两处理的防效均在75%以上。通过药剂浸种能有效降低黑胫病菌对马铃薯薯块的侵染,提高出苗率,降低田间病株率,对马铃薯黑胫病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在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