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蚜虫宽缘金小蜂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10~12d.雌雄性比为1.9:1.0.成蜂羽化的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雄蜂可多次交尾,雌蜂只交尾1次.未交尾的雌蜂可进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产卵量为162~335粒,平均223.7粒,其产卵量随雌蜂寿命的延长而增加.成蜂取食寄主体液的寿命可达24d.在烟田重寄生率最高达37.86%,其种群数量的高峰期仅晚烟蚜茧蜂5d,是制约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田间收集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e),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龄期菜蚜茧蜂Diaeretella rapae M’Intosh对蚜虫宽缘金小蜂发育的影响,蚜虫宽缘金小蜂寄生菜蚜茧蜂的蛹,是体外寄生蜂,其对处于预蛹期前的菜蚜茧蜂不会有寄生行为.随着菜蚜茧蜂蛹龄的增加,蚜虫宽缘金小蜂的发育历期由15.22d逐渐缩短为12.21d,重寄生率也由15%逐渐降低为3%,蚜虫宽缘金小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卵、工龄幼虫、Ⅱ龄幼虫、Ⅲ龄幼虫、预蛹、蛹等6个阶段,文中对各发育阶段作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烟蚜茧蜂Aphidins gifuensis Ashmead生物学研究Ⅱ.成虫生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烟蚜茧蜂在有雌雄两性存在的情况下,营两性生殖。未交配过的雌虫只生殖雄性后代。雌雄配对均可在24h内完成交配,交配过的雄蜂可再次交配,而雌蜂无此情况。雌蜂对蚜虫是否已被寄生并无分辨力,导致过寄生现象出现。过寄生程度随寄生的密度增大而减轻,反之同蛔重。蜂产卵对Ⅲ龄若蚜有明显的选择性。雌蜂1次仅产1粒卵,卵的化率高达9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但饲喂以清水,蚜虫蜜露,10%蜂蜜水均水可使成蜂寿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诱集烟蚜重寄生蜂的适宜颜色和糖酒醋液,为烟蚜重寄生蜂的防治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烟蚜茧蜂繁蜂棚内重寄生蜂的发生数量动态进行调查,记录烟蚜茧蜂和重寄生蜂的羽化数量,计算羽化率和重寄生率;设6个不同糖酒醋液和5种不同颜色处理对重寄生蜂进行诱集,记录诱集到的重寄生蜂及其他昆虫数量,比较不同糖酒醋液和不同颜色对烟蚜重寄生蜂的诱集效果.[结果]在繁蜂中后期,重寄生蜂数量增多,8月重寄生率可达54.33%,11月降低至28.00%;不同糖酒醋液诱集到的重寄生蜂数量差异不显著(F=0.23,P>0.05);各颜色诱集到的重寄生蜂数量差异显著(F=25.71,P<0.05),其中以黄色诱集效果最佳,黄色杯共诱到925头重寄生蜂,占诱集总数的51.13%;其次为白色,共诱到373头重寄生蜂,占诱集总数的20.62%.[结论]生产中可利用黄色杯装糖酒醋液对烟蚜重寄生蜂进行诱集,以提高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5.
蚜虫有多种天敌,利用天敌防治蚜虫是十分重要的生防方法,而蚜茧蜂是蚜虫天敌中分布最广、应用价值最高的天敌。烟蚜茧蜂作为蚜茧蜂的优势种群,是防治蚜虫的有力手段。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在多种作物上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烟蚜茧蜂寄生蚜虫的种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最喜桃蚜(烟蚜),对萝卜蚜、麦长管蚜和甘蓝蚜均寄生,也寄生大豆蚜和棉蚜。因此,烟蚜茧蜂不仅在烟草作物上是非常好的生物防治手段,在甘蓝、小麦、萝卜、棉花等非烟类作物上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烟蚜茧蜂在有雌雄两性存在的情况下,营两性生殖。未交配过的雌虫只生殖雄性后代。雌雄配对均可在24h内完成交配,交配过的雄蜂可再次支配,而雌蜂无此情况。雌蜂对蚜虫是否已被寄生并无分辨力,导致过寄生现象出现。过寄生程度随寄生的密度增大而减轻,反之则加重。雌蜂产卵对Ⅲ龄若蚜有明显的选择性。雌蜂1次仅产1粒卵,卵的孵化率高达9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但饲喂以清水、蚜虫蜜露、10%蜂蜜水均可使成蜂寿命延长。成蜂性比亦随温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异。兼性滞育。田间调查已发现其重寄生蜂7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近年来在河南省郑州地区通过饲养采到的两种金小蜂——大宽缘金小蜂Pachneuron grande Thomson 和盔蚧宽缘金小蜂Pacheuron concolorF(?)rster 的形态特征、寄主、标本采集记录等。这两种金小蜂在我国分布是首次报道,前者寄生于一种食蚜蝇的蛹,后者寄生于刺槐树上的褐盔蜡蚧雌成虫(可能是重寄生)。  相似文献   

9.
从组织保障、技术操作、推广应用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洛阳地区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体系,为该项技术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创新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现在生物防治病虫害在防治害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其无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占据主要地位,但生物防治毕竟是刚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析,并且在应用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得不到推广应用,如果应用不得当,又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这方面的知识。本文通过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点,以及烟蚜茧蜂在防治烟蚜方面的生物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推广和应用,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烟蚜的发生特点及对烤烟造成的危害、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烟蚜的原理,总结了目前烟蚜茧蜂在烤烟上的应用,指出了目前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更好地为吉林省优质烟叶生产服务,并逐步的向大农业进行推广,以玉溪市烟草公司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为基础,吉林省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项目组经过3a(2014-2016)的努力,总结出一整套适宜吉林省冬季寒冷地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涉及繁蜂设施、具体繁蜂操作(冬季蚜种、蜂种的保育,一级种蚜、种蜂的扩繁,烟蚜及烟蚜茧蜂的大量繁育)、放蜂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大棚释放不同比例的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4∶0、3∶1、2∶2、1∶3、0∶4),防治不同数量烟蚜种群(蚜情指数为0~5级。结果表明:蚜情指数为0~3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3:1的比例释放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烟蚜的效果,防治效果达81.13%。蚜情指数达到4~5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1:1的比例释放时,控制效果高于比其他对照组,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陈杰  龙胜贤  肖慈平  黄清忠  杨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31-10932,10955
介绍了烟蚜发生及危害特点、烟蚜茧蜂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烟蚜机制,并提出了在烟草农业中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烟蚜及其天敌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烟蚜及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一定差异.1和5日龄烟蚜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90和-23.54℃.低龄烟蚜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高龄烟蚜.被寄生后4 d内,烟蚜过冷却点从-23.70℃上升到-22.57℃,但被寄生后第5天烟蚜的过冷却点(-23.09℃)有所回落.被寄生烟蚜的过冷却点较未被寄生烟蚜高.僵化3 d内僵蚜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雌、雄蜂的过冷却点也不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僵蚜和烟蚜茧蜂雌成蜂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52和-21.05℃.因此,僵蚜的过冷却点较低,是进行冷藏的合适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烟蚜及其天敌烟蚜茧蜂对不同植物的趋性选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烟蚜和烟蚜茧蜂对花椒、茴香、薄荷、茼蒿的趋性选择行为。结果表明,烟蚜对花椒挥发物表现出极显著的趋性,对薄荷挥发物和茴香挥发物的选择行为不显著,对茼蒿挥发物表现出极显著的驱避性;而烟蚜茧蜂对茴香挥发物有显著的趋性,对薄荷挥发物有极显著的趋性,对茼蒿挥发物的趋性选择行为不显著,对花椒挥发物有极显著的驱避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烟蚜茧蜂对防治烟蚜应用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温室小棚培养烟蚜茧蜂,烟蚜茧蜂的繁殖速度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要;放蜂7、14、28 d后处理Ⅰ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处理Ⅱ和处理Ⅲ的45.5%和42.8%、31.6%和22.0%、39.2%和5.7%;放蜂7 d后平均防效为32.0%,随后防效逐渐上升,放蜂35 d后平均防治效果达83.0%。这说明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一种十分稳定、有效的方法,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烟蚜茧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不采用任何防治方法 3种处理对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大田环境下利用繁蜂大棚持续性放蜂可有效缓解烟田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进行烟蚜防治后,平均有蚜株率由放蜂前的14.4%减少至3.5%,有蚜烟株平均单株蚜量由104.0头/株降至18.7头/株,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虫口减退率为74.82%,防治效果达86.04%,蚜传病毒病(PVY+CMV)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指减退率为73.07%,防治效果显著。[结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及蚜传病毒病效果显著,并且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