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部分。为了分析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笔者等选择保护区建区25年来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及动植物资源的演变趋势,通过调查区域内动植物资源现状和总结区域25年以来年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建区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概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保护区近25年来年均气温以升高趋势为主,21世纪初较20世纪80年代末升高0.989℃;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1世纪初较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3.3 mm。保护区荒漠植被出现群落面积减少、局部覆盖度下降、群落类型减少趋势;动物出现珍稀濒危数种减少、区系演变和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的趋势。为掌握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安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集水来源、水流失主要方式、湿地植被类型等方面介绍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当前水生态现状,分析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西部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高于保护区个数比例,而沿海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低于保护区个数比例;保护区级别越集中,各省保护区面积分布越不均衡,而数量分布越均衡.全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东南沿海省份设置的两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技术,运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以金沙江下游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区内4个最重要一级电站在2000、2014年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整个金沙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良状态,但是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明显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乌东德电站和白鹤滩电站流域,而已建成投产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稍好,由此说明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建成之后更大。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广西百色不同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和数量依据,根据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名录,通过物种组成比较并运用G-F指数、相似性系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对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两栖动物7科20属38种,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角蟾科(Megophryidae)为次优势科;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华南区种,次要区系成分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并有少量西南区种渗入;各保护区之间两栖动物相似性均属于中度相似以上,部分保护区之间属高度相似;地州、古龙山和农信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和G-F指数较高;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与保护区面积及保护区森林面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卡拉麦里保护区适宜性生境自2000年起到2010年止的分布变化.为保护卡拉麦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野生动物实际分布和遥感数据反演的生态参量结合起来,运用Arc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单因子评价参量(指标)方法,评价卡拉麦里保护区生境适宜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自2000~2010年,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适宜性生境面积总体呈波动性持续下降态势.面积由2000年的9221.2 km2减少至2010年4 991.7 km2,减少了45.9;.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东部的216国道两侧.[结论]卡拉麦里保护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性面积不断减少,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处于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整个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三峡工程安全运营和持续发挥预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保护区的特性,重点从自然生态质量评价、保护价值、保护管理水平3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是维护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美化环境的重要保障。该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情况,分析自然保护区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区的解决办法,以期有益于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能导致人为干扰活动从保护区转移到未保护区,即为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该效应对保护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了解自然保护区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幅度和驱动因素对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和优化保护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景观格局指数为指标,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评估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研究区森林和农田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量占主体,并且是其他地类转移的最主要来源。(2)景观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5~10 km邻近区>0~4 km邻近区>保护区。(3)0~4 km邻近区的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的均值均大于保护区而小于5~10 km邻近区;0~4 km邻近区的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聚合度指数的均值小于保护区而大于5~10 km邻近区,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4 km区域内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为堵塞效应。  相似文献   

10.
贵州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是以银杉、黑叶猴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本文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态功能、生态脆弱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对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建议。评价认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植物银杉现存分布数量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具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特有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及珍稀濒危植物多度中心之一,同时该保护区除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外,也具极强的生态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采用走访调查法对大河坝、五道拐、老鹰岩、香菇坝一带公路沿线住宅数量动态及寨民向公路沿线迁居意向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法对3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XGB1,XGB1,LYY1通过公路的现状进行全天跟踪观察,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记录了XGBl对新环境的适应对策。调查表明:公路沿线已建成47个住房,其数量约为5年翻一番,90.16%村民渴望迁居,9.84%反对;猴群通过公路的成功率为74.77%,因住户活动干扰失败率为25.23%,其迁移路线距民房的平均垂直距离L1约为(20.00±2.16)m(n=7)~(23.10±2.69)m(n=10)。分析认为:黑叶猴群可能挑选不小于牡.建筑物间隔距离通过。有鉴于此,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保护区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亚热带地带湘赣丘陵区范围内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最大、保护较好的代表性区域,由于其位置偏南,还混生有不少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广泛分布的种类,构成种类繁多、复杂多样的森林类型。大量的物种集中在狭小的范围,加以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各样不利的影响下,使许多物种陷入受威胁的状态,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和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制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标准,应争取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按其要求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使之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内喀斯特石山叶猴研究专题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借助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 1994~2006 年国内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研究专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这些文献的文献学特征(年代、期刊源和学科方向分布,作者和研究机构特征),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优化的水量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于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水位达到165m,鹤类可选择生境面积最大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区域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了为维持这块鹤类生境面积的健康存在,需要从对向海自然保护区起重要水源调控功能的向海水库调出的水量,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条件,提出了研究区湿地生境安全的用水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评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成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内容.针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的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库区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库区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情况基本稳定,但总体上处于不安全阶段,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官厅水库库区水生植物演变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等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影像(1995—2007年),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以多尺度分割技术为核心,提取了官厅水库水生植物空间分布信息,在斑块类型和景观级别尺度上,共筛选了8个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的定量指标,结合水生植物空间分布的质心变化,分析了水生植物演变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95—2007年,受水域面积的扩张和萎缩的影响,库区水生植物面积及其平均斑块面积呈明显地增加和减少趋势:沉水植物波动幅度比较明显,呈先小幅扩张后急剧萎缩的趋势,2000年之前,随水域的扩张,其面积增加了30.2 km2,相对动态度达116.87%;之后,随着水域面积的持续萎缩,沉水植物面积以每年4.2%呈大幅递减趋势,减少了43.02 km2;挺水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其面积呈小幅扩张趋势,增加了4.58 km2。(2)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随水域面积的波动呈现不同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库区沉水植物的景观优势度高,最高达56.09%,占库区水生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挺水植物的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指数均低于同年沉水植物,具有离散度高、破碎度高、连通性低的特点。挺水植物的斑块形状相对复杂,其分维度指数平均比同年沉水植物高0.29。(3)水生植物的质心12 a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变化,挺水植物质心整体向库区东北方向移动了1.88 km,偏移方向为东偏北12.78°;沉水植物质心整体向库区西南方向移动了4.66 km,偏移方向为南偏西43.04°。  相似文献   

19.
天目山林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南方集体林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景观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和周边社区集体林2000、2010和2017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结果  生态林是保护区和社区的优势景观。保护区整体呈生态林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减少趋势,而社区生态林面积逐年减少,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保护区的竹林和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向生态林转化,社区呈现生态林向经济林、建筑、道路转化,经济林之间相互转化,经济林和耕地相互转化的特征。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社区景观的破碎度、异质性和均匀性逐年上升,生态林的优势地位逐年下降。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变化和道路是导致保护区和社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论  社区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影响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可以从政策、旅游业发展和道路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图1表8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