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a(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a(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决紫云英带籽翻耕时草秆不易腐烂问题,同时研究与统传紫云英翻耕相比较对土壤培肥水稻增产的效果。[方法]以不施肥、施纯化肥为对照,对传统压绿(紫云英盛花期翻压45 000 kg/hm2)、带籽紫云英翻耕(草秆22 500 kg/hm2翻耕,15 d后加氮肥移栽)、带籽紫云英加氮肥混合翻耕(草秆22 500 kg/hm2加氮肥翻耕,15 d后移栽)利用方式进行试验。[结果]在施入总养分量相同的情况下,紫云英3种翻耕处理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当年单季稻增产显著。与传统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增效1 350元/hm2。[结论]3种利用方式都起到培肥增产的作用,而将作基肥用的氮肥全部与带籽紫云英混在一起翻耕更能起到促腐培肥增产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5.
与传统紫云英4月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则是在单季稻秧苗移栽前的6月初紫云英黄枯种子完全成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稻田.结果表明,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迅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带籽紫云英施用量为11 250~45 000 kg/hm2(干草率21.7%)时,当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5.9%,水稻产量增加10.1%~14.1%;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2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27 000~ 31 500 kg/hm2(干草率23.1%)翻入稻田,到第3年有机质含量增加9.8%,水稻产量增加12.4%~17.2%;并使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使有效磷、速效钾相对释放增加.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收到了一次播种、多年受益的功效,起到了生态培肥连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8.
紫云英翻压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化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文设置7个处理,即M0F0(不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M0F1(不翻压紫云英+推荐施化肥)、M1F0(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M1F1(翻压紫云英+100%化肥)、M1F0.9(翻压紫云英+90%化肥)、M1F0.75(翻压紫云英+75%化肥)和M1F0.6(翻压紫云英+60%化肥),检测不同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对水稻有效穗、穗总粒数、实粒数、空瘪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M0F0相比,M1F0有助于提高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及分蘖初期至成熟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M0F1)相比,各翻压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均有助于提高水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与M0F0相比,翻压紫云英处理及施肥处理均有助于提高有效穗、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其中以M1F0.75实际产量最高,达到8 437.5 kg·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3.8%,差异显著(P0.05)。综合而言,本试验条件下,在翻压紫云英30 000 kg·hm-2后,配施75%化肥(N123.8 kg·hm-2、P2O545 kg·hm-2、K2O 45 kg·hm-2)时,可实现水稻理论和实际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量减半配施紫云英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p 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施用紫云英鲜草22 500 kg/hm2配施习惯施肥量减半水稻产量最高,为8 959.5 kg/hm2,比习惯施肥量的处理增产1 138.5 kg/hm2,增幅14.6%,建议紫云英鲜草施用量以22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冬闲+不施肥(0GM+0CF)、冬闲+常规化肥(0GM+100%CF)、紫云英+常规化肥(GM+100%CF)、紫云英+92%化肥(GM+92%CF)、紫云英+84%化肥(GM+84%CF)、紫云英+76%化肥(GM+76%CF)、紫云英+68%化肥(GM+68%CF)和紫云英+60%化肥(GM+60%CF)8个处理,分析紫云英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水稻养分含量和养分偏生产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紫云英替代32%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养分偏生产力显著上升。紫云英替代40%化肥处理,水稻籽粒磷含量显著降低,养分偏生产力和水稻秸秆氮含量显著提高。紫云英替代32%和40%化肥处理水稻均无显著减产。综合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指标,紫云英替代32%化肥生产单季水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于2009~2010年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盛花后不同时期翻耕的干物质量和植株含氮量关系,及比较不同时期翻耕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盛花期至结荚成熟期紫云英氮素含量逐渐降低,盛花期后鲜产量也逐渐降低,而对应单位面积干物重在盛花期后则呈现上升趋势。采用盛花期翻耕是理想选择,对土壤培肥效果最好,可实现后作水稻优质高产;采用结荚成熟期翻耕,氮素虽比盛花期还田有一定损失,但与单季稻茬口衔接,可减少翻耕成本、节省播种种子及用工成本,同时也能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2.
冬种紫云英与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紫云英翻压对后作西瓜-水稻轮作模式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结合常规施肥或减量20%~40%化肥对西瓜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西瓜中心糖度及边缘糖度,其中中心糖度提高9.6%~14.7%,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紫云英翻压明显促进了西瓜后作水稻分蘖期植株生长,提高了成熟期每穗实粒数,稻谷产量较常规施肥增幅7.6%~17.0%,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其中以紫云英翻压45 000 kg·hm-2 +100%化肥(HZ+100%H)处理产量最高.翻压紫云英提高了后作西瓜中心糖度与边缘糖度品质,还提高了西瓜后作水稻的产量,具有持续的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相同肥料用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在安徽省沿江及皖南稻区的双季水稻种植模式下,相同肥料用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进行早稻施肥效应试验,分析水稻生长发育各期间生理指标、经济性状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化肥-紫云英配施的水稻分蘖质量较高、有效穗较多;虽使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推迟,但对农业生产无显著影响;紫云英的肥效相对化肥较慢,第1季对产量的促进并不明显,但在第2季的增产明显。综合各个处理生长发育状况、经济性状和产量,60%化肥+40%紫云英配施是比较合适的化肥-紫云英配施比例。[结论]紫云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化肥,提供水稻生长发育需要的氮素,并且在比例、用量合理的情况下,第1季总体产量不受显著影响。作为绿肥,紫云英对后续作物及土壤的改善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紫云英配施不同量化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紫云英配施不同量化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设置不施肥(CK),仅施100%化肥(即当地常规施肥量),紫云英(22 500kg/hm2)分别与当地常规施肥量的100%、80%、60%、40%配施6个处理,连续3a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08年紫云英+6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540kg/hm2,比CK增产18.2%;其次是紫云英+80%化肥处理,产量达到9 315kg/hm2,比CK增产15.4%。2009年紫云英+8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 424.5kg/hm2,比CK增产39.6%。2010年紫云英+10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紫云英+80%化肥处理。紫云英与80%、60%、40%化肥配施,其总净收入均高于仅施100%化肥处理和CK。从稻谷产量、净收入和产投比及环境友好性综合来看,紫云英(22 500kg/hm2)与当地常规施肥量的60%配施最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配方施肥方案进行磷、钾肥效试验(3次重复,9个处理),研究磷钾肥配施对紫云英种子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磷、钾用量。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的种子产量都高于不施磷钾肥即P0K0与P0K0相比,各施肥处理P1K2,P2K1,P1K1,P2K3,P2K2,P3K2,P2K0和P0K2留种产量分别提高了35.91%,35.37%,21.21%,20.79%,10.82%,10.20%,1.81%和1.47%。P1K2和P2K1这2个处理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1K1,P2K3,P2K2,P3K2,P2K0,P0K2,P0K0。在性状特征方面(株高、茎粗、每分枝结荚花序数及结荚数),P2K3和P3K2相对优于其它施肥处理。可见,合理配施磷钾肥对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