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蔗4个性状对蔗茎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节间长度与蔗茎产量有着极具显著的相关,公顷有效茎数与果蔗蔗茎产量达显著相关水平,茎径与蔗茎产量相关较小。性状间株高与节间长度相关达极显著、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公顷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株高和节间长度,茎径对蔗茎产量直接贡献较小。由此认为在果蔗选育种和资源筛选上,选择产量时把公顷有效茎数和株高放在首位,重视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2.
甘蔗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9个甘蔗品种的株高,茎径、单株茎数,锤度,公顷有效茎数5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头脑其对蔗茎产量和含糖量的效应,结果表明:与蔗茎产量相关最密切,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的是公顷有效茎数,其次是株高,茎径第三,单株有效茎最小,对公顷含糖量的相关和总贡献以公顷有效茎数最大,株高第二,锤度第三,茎径和单株有效茎数的贡献小,据此认为,广西甘蔗育种通过选择株高入手,注重锤度,兼顾茎径是选育高产高糖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甘蔗实生苗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上甘蔗杂交组合的实生苗群体为材料,分析了9个产量,品质性状遗传相关和遗传通径系数,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遗传相关大于其他大产量性状,茎径与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以株高和茎径为选择方向并兼顾丛有效茎数,能达到高产高糖基因型的选择目标,丛重对丛含糖量的遗传正相关显著,直接效应大,而蔗汁蔗糖分对丛含糖为遗传负相关,直接效应也为负,说明在实生苗世代应采用以丛国主的选择高含糖量单株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糖能兼用甘蔗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选择和改良的效果,以自育的14个新品系以及双对照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为参试材料,进行了1新1宿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系在新植和宿根的工艺成熟期,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新植总苗数、宿根发株率和宿根黑穗病发病率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均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和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说明受环境的影响小,对产量性状直接选择效果好。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新植和宿根蔗的公顷有效茎数与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均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以公顷产糖量作为糖料蔗品种的选择性状时,8个新品系超过双对照而被入选;以公顷总可发酵糖量作为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的选择性状时,6个新品系超过双对照而被入选。这2种选择方法所入选的新品系类型基本相同 ,并且公顷有效茎数、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和公顷总可发酵糖量都具有较大的遗传增益。本研究有望为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前期构建的甘蔗杂交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材料161份为研究对象,测定甘蔗品种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品种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在苗期相关性状之间,出苗率和主茎苗占总苗数比例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分蘖苗相关性状表现出负相关关系;(2)在产量性状之间,株高与单茎重和蔗茎产量,茎径与单茎重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茎径与蔗茎产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3)在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出苗率、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和分蘖苗成茎率与蔗茎产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出苗率(0.576)分蘖苗成茎率(0.243)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0.180);(4)分别筛选出82份、10份和30份在出苗率、分蘖苗占总苗数比例和分蘖苗成茎率指标上表现优异的材料。以上结果的获得将为品种早期筛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为品种产量改良提供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7.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2、P2:6000芽/667 m^2、P3:8000芽/667 m^2和P4:10 000芽/667 m^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2009年漳州蔗区举行的国家甘蔗品种第六轮宿根区域试验中,参试的11个国家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发株率一般,分蘖力较强,植株高大。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品种是桂辐98-296、闽糖95-261、闽糖96-6016,这三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较好;表现较好的品种是桂引6号,这个品种蔗茎产量或蔗糖分和公顷含糖量都比较好;福农02-3924、福农99-20169、赣蔗99-591、粤甘18号、云蔗99-91五个品种蔗糖分比对照种高0.5个百分点以上,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黑穗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67.2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分与黑穗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25%,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性状,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茎数和品质性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病害和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将141份中蔗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蔗株高大,高产高糖,抗病性强,宿根性强,各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较差;第Ⅲ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一般。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6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中蔗153303、中蔗150505、中蔗165201和中蔗151106等4个种质可作为高糖亲本;中蔗15710、中蔗160913、中蔗162026、中蔗112819、中蔗1415219、...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百色市田林县甘蔗品种引进适应情况,推动当地甘蔗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选择桂糖32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和桂糖55号4个有推广潜力的甘蔗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种植,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测定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率、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单茎重及蔗糖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桂糖32号出苗和分蘖能力强,宿根发株率较高,公顷有效茎数多,蔗糖分(15.42%)最高,株高较矮,产量和含糖量一般,但稍优于对照;桂糖42号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和公顷有效茎数等指标数据均排前列,产量(112.52 t/hm2)和含糖量(14.40 t/hm2)均排第一,综合性状表现最优;桂糖46号出苗和分蘖表现一般,宿根发株率较高,株高最高,茎径和单茎重排第一,产量(109.67 t/hm2)和含糖量(13.56 t/hm2)仅次于桂糖42号;桂糖55号出苗和分蘖表现不错,宿根发株率(625.3%)最高,株高、茎径和公顷有效茎数表现一般,产量和含糖量在4个参试品种中表现中等,但明显优于对照。可重点关注并加大力度推广桂糖42号,...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甘蔗品种第四轮区试漳州蔗区2004年新植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漳州蔗区进行的国家甘蔗品种新植区域试验中,参试的12个国家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率较好,分蘖力强,植株高火。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甘蔗品种是赣南95—108、福农95-1702、福农96—0616和闽糖92—505,这四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增产增糖较显著;表现较好的品种是云蔗95-128、川引97-1和桂糖94-119,这三个品种蔗茎产量和公顷含糖量都比较好,比对照增产增糖;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2.
旱坡地甘蔗栽培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旱地甘蔗的生长特点及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一般生产大田与“吨糖田”甘蔗生长的特点及其差异、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 ;3月底前 ,主要是受到有效温度低的影响 ,甘蔗地上部生长缓慢 ,4月份后 ,随着有效温度的明显回升及伴随着降雨量的同期增加 ,甘蔗生长加快 ,宿根蔗株高生长速于6月初率先达到最大 ,进入大生长期 ;冬植蔗和春植蔗则相继推迟约1周和3周到达最大 ;而在12月至1月份经催芽下种并结合地膜覆盖栽培的”吨糖田”则提早约2周 (5月底 )进入大生长期 ,且绝对的生长速度也最大。9月中旬后 ,虽然温度仍较高 ,但降雨量开始明显减少 ,使到各植期的甘蔗提早结束大生长期 ,株高生长明显减少 ,直至收获为止。高产蔗田 (亩产5~6.6t)与中产蔗田(亩产3~4.99t)及低产蔗田(亩产<3.0t)间的最大差异是茎长 ,其次是有效茎数 ,而茎径的差异最小。与“吨糖田”(亩产7.96t)比较 ,一般的生产大田(平均亩产4.23t)的茎长仅为前者的69.1% ,茎径为85% ,有效茎数则无大差异。茎长、茎径、有效茎数与蔗产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但茎径与有效茎数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削弱两者对蔗产量的最后效应 ;茎长与茎径间无明显相关 ,与有效茎数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故茎长最后对蔗产量的相关及贡献均  相似文献   

13.
在2004年漳州蔗区举行的国家甘蔗品种宿根区域试验中,12个供试品种总体表现良好。综合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是福农96—0616、云蔗94—375、粤糖91—1102和福农95—1702,这四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增糖较显著;表现较好的品种是闽糖92—505、粤农91—600、川引97—1,这三个品种蔗茎产量、蔗糖分和公顷含糖量都比较好,比对照增产增糖;表现较差的品种是粤糖96—244,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蔗叶还田对甘蔗工艺现状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火烧蔗叶后不做任何覆盖为空白对照(CK_1),以火烧蔗叶后覆盖地膜为常规对照(CK_2),对单独的蔗叶覆盖和蔗叶+地膜覆盖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蔗叶+地膜覆盖可提高出汁率,但对重力纯度、纤维分、甘蔗含糖分、甘蔗还原糖没有促进作用;蔗叶覆盖增加宿根甘蔗发株数,提高发株率,有效茎数增加,株高增高,茎径增大,单茎重增重,甘蔗产量极显著提高,值得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甘蔗品种的蔗茎产量及蔗糖分表现的区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甘蔗品种(系)在1999-2000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蔗茎产量及甘蔗糖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的甘蔗品种(系)的蔗茎产量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2)参试的甘蔗品种(系)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蔗糖化变化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果蔗产量结构分析和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新植果蔗的蔗茎产量结构,结果表明:茎径与单茎重,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有效茎数与单茎数间呈极显著的负机关。在组成蔗茎产量的三因素中,以有效茎数的直接贡献最大;组成单茎重的两因素中,以茎径的直接贡献为大。栽培上,提倡在一定限度内增加有效茎数。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12年国家甘蔗品种第3轮集成示范试验,保山点结果:参试的9个国家甘蔗品种中,粤甘26号、云蔗01-1413、桂糖29号、福农38号、柳城05-136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等性状表现较好,综合性状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甘蔗基因型在南宁蔗区的适应性表现,筛选出适合在南宁蔗区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10个不同甘蔗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育种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系的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和公顷含糖量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总体适应性综合表现最好的为桂糖04-112、桂糖04-153和桂辐98-296,这三个参试材料农艺性状、产量及蔗糖分均超过对照;桂糖04-2278表现为早熟高糖稳产,梢腐病发病率高;其他基因型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9.
蔗乐乐三合一在大面积使用时,甘蔗的旬生长速度达到21.1cm,产量增产21.1%.增产的因素主要是增加有效茎数556株/667m2,其次是增加甘蔗的株高20cm/株,第三是增加一茎重,平均增加0.10kg/茎.  相似文献   

20.
蔗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甘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田间试验研究了蔗叶不同还田模式对旱地蔗园土壤水分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叶不同还田模式的甘蔗产量差异不显著,蔗叶全覆盖还田与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处理的总苗数较焚烧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有效茎与焚烧处理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蔗叶全覆盖还田与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对宿根蔗垄上前期与后期的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不同蔗叶还田模式对甘蔗行间的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