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6个自选爆裂玉米自交系与10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按NCⅡ遗传设计组配而成的60个普×爆F1组合为材料.分析了9个性状的配合力,并对爆裂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自交系的GCA存在显著差异,N09具有较高的组配利用价值.膨化倍数的SCA仅濮阳点的374×N09为极显著正值,穗粒重仅长葛点的改3×N04、豫87-1×N14和濮阳点的昌7-2×N14为极显著正值;普×爆F1组合的穗粒重均有很大提高,但膨化倍数较差,无直接利用价值.6个爆裂自交系划分为4类:N08,N10和N09为一类,N04,N05,N14各成一类.聚类结果与育种实际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2.
以7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目、茎粗13个植株性状的表现、杂种优势及杂交种与双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种和自交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杂交种及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MH)和超高亲优势(HH)均存在差异,株高、穗位高、顶高、叶面积、雄穗长、茎粗、夹角、穗上叶片数、雄穗分枝数等杂种优势较大,顶高/株高、叶向值、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等杂种优势较小;顶高、顶高/株高和穗上叶片数表现为杂交种与父本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雄穗长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母本呈显著正相关;顶高、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外引杂交种对HL5311自交系植株性状的改良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引杂交种对改良自育优良玉米自交系HL5311的潜在利用价值,测试分析了HL5311自交系与外引杂交种间11个杂交组合F2群体13个植株性状的表现和分离情况,并与亲本自交系HL5311以及3个大面积推广杂交种的母本自交系郑58、浚9058和PH6W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F2群体13个性状的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为6.14%~50.06%;除P368群体的株高外,各群体均可用于改良自选自交系HL5311的植株性状;除大部分群体的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以及P483群体的雄穗长外,各群体均分离出优于最优自交系性状的植株。综合各植株性状来看,P399、P483、P573、P571、P400群体的总体表现更为突出,可以作为改良HL5311自交系植株性状的重点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4.
12个玉米自交系ASI及株型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年来新育成的部分玉米自交系和骨干自交系共12个自交系按4×8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成32个组合,分析了散粉-吐丝间隔期(ASI)、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面积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叶夹角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ASI、茎粗、雄穗分支数、叶面积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自交系F83、9046、340、黄201、综31、B73和598的多数性状GCA较好,用这些自交系作亲本,在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改善植株株型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SCA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有F83×B73、昌7-2×478、黄201×478、598×478、ZX09-1002×掖107、598×掖107、综31×掖107、黄201×9046、综31×9046、F83×9046.  相似文献   

5.
经奈氏比色测定两组栽培玉米自交系×大刍草远缘杂种F1及其亲本蛋白质含量.结果,大刍草的含量最高,为21.9 %,其余依次为亲本自交系4792×大刍草的远缘杂交种F1(16.9 %)、亲本自交系3153(15.2 %)、自交系3153×大刍草的远缘杂交种F1(13.6 %)和亲本自交系4792(12 %).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栽培玉米自交系×大刍草的杂种F1蛋白质含量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甚至负向超亲优势,而且杂交的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越大杂种优势表现越强,差异越小杂种优势越弱.  相似文献   

6.
以黑麦、硬粒小麦、小黑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F1及其与亲本间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芒的形状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间各个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以中国春×黑麦的F1株高最高(152.0cm),分蘖数最多(49个);以小黑麦×豫麦18号的F1植株穗长最长(13.3cm)、小穗数和穗粒数最多(分别为34.4和76.4);以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千粒重最高(43.3g)。3个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各个性状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说明小麦不同杂交组合F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和5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的F2,BC1和BC23个世代材料,分析了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分离范围、回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各世代的性状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组合F2,BC1和BC2群体各性状的变异较大,应实施大群体选择.不同组合各性状的回交效应不同,适宜回交代数应根据具体组合而定。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玉米育种机械化进程,筛选早熟、耐密、脱水快、宜机收玉米新种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4 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 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 11 个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RF315可提高组合的产量,IRF313-1、IRF313-2、B103等自交系能使组合株高穗位降低,PHG7、PHK76、PHW43、PHJ89、3IBI3、B103、PHJ40等自交系能使组合脱水速率加快,这些系可在生产上加以利用;IRF313-1×郑718、IRF315×郑58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育种工作中,株高等4个性状宜进行早代选择,而穗粗等4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玉米自交系及其组合性状的配合力,确定其应用和改良方向。[方法]采用NCⅡ设计,以3个强优势组合的亲本自交系为测验种,与12个新选系配制72个杂交组合,分析18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结果]N045、N1150、内自268和N303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易配制出高产组合;N98、779-1、N1150、Z544、内自N36、内自268和济533在降低株高和穗位高方面应用潜力较大;N303、1F1-1、779-1、779-3和N33可归为内自N36、4011和F15所在的A群,N98、C38012、G-3、N1150、N045、SU17和Z544可归为内自268、济533和F06所在的B群。[结论]该研究可为自交系的改良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6个含有玉米远缘种质自交系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311、郑314和郑388的一般配合力高,可直接利用;而郑312、郑315和郑389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郑312×BT1和郑314×齐319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对株高等8个性状宜早代选择,而对轴粗应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Normal corn germplasm can be used to improve popcorn (Zea mays L.) through 1-2 backcrosses with popcorn as recurrent parents. Popping characteristics of derived lines from popcorn × dent or flint corn crosses play a determinant role in popcorn breeding. Advanced backcross QTL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combine QTL identification and plant breeding. 220 selected BC2F2 families developed from a cross between Dan 232, a dent corn inbred line, and N04, an elite popcorn inbred line, were evaluated for three popping characteristics, popping volume, flake size, and popping rate, under tw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sing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a total of 10 significant QTLs were detected, and of these, 2 to 4 QTLs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trait. Six QTLs had favorable alleles contributed by Dan 232. Comparison with the 15 QTLs detected in the F2:3 families showed that 3 QTLs were the same in both populations. The QTLs should be redetected in generations developed through severe selection. Improved N04 and near isogenic lines could be developed from this BC2F2 population through selfing or another 1 to 2 backcrosses with N0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优异亲本和强优势杂交组合选育,为棉花F2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核背景不同的陆地棉材料为亲本,采用5×3的NCⅡ遗传交配设计,在大田环境条件下,测定亲本、F1、F2和对照品种苗期株高、叶片SPAD值和光合作用参数。【结果】株高、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较高,部分性状的F2遗传力高于F1。苗期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为P1(中901)、P2(ZB)、P6(大桃)和P7(Z98);杂交组合F1和F2在苗期性状(株高、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中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为组合2(中901×Z98)、组合5(ZB×Z98)、组合7(SJ48×DT)。15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在苗期各性状中较对照表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单球重、球径、球高、成熟期、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F1农艺性状的平均值与其双亲平均值显著相关;单球重、球径、球高和成熟期以加性效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以高世代选择为好;单球重、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的杂种优势以正值为主,成熟期的杂种优势以负值为主,利用杂种优势可改良这5个农艺性状,球径仅测到环境互作优势,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球径表现影响较大,在本研究中未测到球高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水稻新质源(CMS-FA)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水平,评价新型细胞质源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潜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5个不育系为母本,5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25个杂交组合,种植亲本和F1获得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10个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率、亲本加性效应和组合显性效应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剖析。【结果】新质源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和生育期等性状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单株产量、株高和穗长等性状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千粒重表现最高,生育期次之,单株产量最低;加性效应最好的不育系是金农2A,恢复系是金恢3号和金恢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金农2A×金恢5号、金农2A×金恢2号、金农4A×金恢5号和金农5A×金恢5号;单株产量、株高、穗长3个产量相关性状F1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7.351%—16.330%)和群体超亲优势(4.233%—10.507%),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达10.307%—49.462%。【结论】供试不育系以金农2A较好,恢复系以金恢3号和金恢1号最好,金恢5号在配制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高产组合中是一个很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15.
从36 个F1优势组合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将P1、P2、F1 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生育期内测定植株性 状、黄萎病、产量构成要素及品质变化。通过对杂交棉强优势组合子一代与亲代间优势关系分析,揭示杂种一代变化 趋势。结果表明院杂种一代与两亲本相比,株高、果枝数超过高值亲本Y5-1,生育期与早熟亲本一致,果枝始节位、第 一果枝高接近两亲本均值;抗病能力超过病重亲本,但低于病轻亲本;铃重极显著高于双亲,籽皮棉产量均表现出明 显的正向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优势分别达到76.6%、25.4%。品质性状中,没有表现出超亲优势,纤维长度和成熟度 指数与高值亲本P2相同,其余性状数值都接近于中亲值。指出种质创新、选择在杂优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根据 新疆实际情况加强对杂交二代的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宽柄芥F1代主要性状优势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为宽柄芥杂交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个宽柄芥杂交组合(F1代)及其亲本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分析其生育期内的9个农艺和经济性状,并对F1代各性状优势指数间及其与亲本相应性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宽柄芥F1代的单株产量和最大叶叶长极显著高于大值亲本值(BP)(P<0.01,下同),最大叶叶宽、中肋长、最大叶叶片数、株高和开展度显著高于BP(P<0.05,下同),但中肋宽和柄肋重与BP无显著差异(P>0.05),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主要受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柄肋重、中肋宽、株高和开展度等性状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代的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中肋长、株高和开展度与母本相应的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肋宽和单株产量与父本相应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中肋宽与双亲的中肋宽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中肋长、中肋宽、单株产量和株高与B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最大叶叶长和最大叶叶宽超亲优势与父本和BP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中肋长和开展度超亲优势与BP呈显著负相关,株高超亲优势与父本、BP和双亲差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超亲优势受BP的负向影响明显.[结论]宽柄芥F1代的农艺和经济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通过优势育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花生杂种F_1代杂种优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了解花生杂种优势特点。[方法]选取以2个高产品种(系)粤油7号和ZK04为母本,新会小粒、六月雪、J11、Q02和洲仔小粒5个品种为父本配置的6个杂交组合F1真杂种为材料,分析了主茎高、侧枝长和茎粗3个株型性状及饱果数、单株荚果重和荚果大小3个荚果性状的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结果]大部分组合的F1代在主茎高、侧枝长和茎粗性状上均有超亲或正向中亲优势;在饱果数、单株荚果重和荚果大小上,大部分组合的F1代都不存在超亲优势,只有少部分组合的F.代存在正向中亲优势。[结论]花生杂种优势随性状和材料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9个海岛棉亲本及其20个F1组合(5×4)2个皮棉产量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3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的F1和F2代5个纤维性状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具有负向群体超高亲优势。F1和F2纤维强度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细度具有负向群体平均优势,但优势都较低;皮棉总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F1达到42.1%,F2达21.0%。一般来说,F1和F2代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弱,但存在着F1品质性状具有优势,F2优势衰退很慢的组合;F1和F2均存在着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对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及与纤维细度的遗传改良可以同步进行;而对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的同步改良及对皮棉总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同步改良很困难。表型相关分析表明,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及与纤维细度可以同时利用杂种优势,同时利用海岛棉的皮棉总产与纤维长度及纤维细度的杂种优势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