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北地区马铃薯贮藏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华北地区的察右前旗、张北县、集宁区、大同市、武川县、左云县、右玉县进行了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的调查,并对病样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调查结果表明,贮藏期马铃薯有4种真菌病害和3种细菌病害,分别为:干腐病(Fusarium spp.)、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sepedonicu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经鉴定,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有4种: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药用植物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宁省药用植物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傅俊范,王崇仁,韩桂洁,姚远,周振生(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多种经营和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药用植物栽培面积逐渐扩大,新的药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病害日趋严重,已成为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木菠萝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省儋州、澄迈、琼山、琼海、万宁、保亭、通什、琼中、白沙和文昌等10个市(县)的木菠萝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发现海南岛木菠萝病害共21种。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线虫病害1种,寄生植物病害2种,生理性病害2种,病原未明病害2种(各为丛枝病、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有炭疽病、绯腐病、拟盘多毛孢叶斑病、叶点霉叶斑病、链格孢叶斑病及花果软腐病。发现尾孢霉、弯孢霉等几种较为少见的叶斑病,以及红根病、褐根病、根结线虫病3种根部病害。  相似文献   

4.
关中大蒜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 ̄1996年进行了进行陕西省关中大蒜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共发现14种病害。叶部病害以匐柄霉叶枯病和锈病分布广泛而严重,前者能引起复杂的症状,造成毁灭性损失,芽枝霉叶斑病、紫斑病、灰霉病仅局部地块有发生。蒜薹白斑腐烂病是首次报道的病害,贮藏蒜薹损失率高达50% ̄60%。蒜薹的灰霉腐烂也较普遍。田间危害鳞茎和根部的病害有白腐病和软腐病,贮蒜病害有曲霉病、黑斑病、灰霉病、红腐病和青霉病等。此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合水粉葛病害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共鉴定出5种真菌病害:粉葛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sp.)、粉葛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粉葛锈病(Synchytrium sp.)、粉葛白绢病(Selerotium rolfsii)、粉葛枯萎病(Fusarium sp.),为生产上粉葛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党参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陈秀蓉  王引权  林丽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66-868,871
2004—2009年,对甘肃省党参主产区渭源、陇西等4县5个乡镇的党参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4种病害,分别为斑枯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白粉病(Sphaerotheca codonopis(iGolov.)Z.Y.Zhao)、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iums Schl.)。渭源、临洮、兰州等地白粉病发病率为100%,严重度2~3级,是党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参灰霉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2008年对云南省腾冲县蒲川乡的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内发生的茶树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共调查到茶树病害2类6种。其中真菌病害5种,藻类病害1种。发生最重的是由茶饼病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引起的茶饼病。3类茶园当中,常规茶园的病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1993~1996年进行了陕西省关中大蒜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共发现14种病害。叶部病害以匐柄霉叶枯病和锈病分布广泛而严重,前者能引起复杂的症状,造成毁灭性损失,芽枝霉叶斑病、紫斑病、灰霉病仅局部地块有发生。蒜薹白斑腐烂病是首次报道的病害,贮藏蒜薹损失率高达50%~60%.蒜薹的灰霉腐烂也较普遍。田间危害鳞茎和根部的病害有白腐病和软腐病,贮蒜病害有曲霉病、黑斑病、灰霉病、红腐病和青霉病等。此外,大蒜花叶病毒和大蒜潜隐病毒发生普遍而严重,另有一种病原未明的黄(红)叶病,仅局部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贵州黔糖3号果蔗生产年年发生病害,严重感病蔗田已出现绝收现象。为探讨其防治技术,项目组对黔糖3号果蔗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菌鉴定,主要通过蔗田多处布点跟踪观察了解和感病植株病叶取样以常规植病研究法消毒后的病组织置于(PDA)培养、病原菌分离、镜检鉴定等综合分析,结果有6种病害,其中以虎斑病、褐条病、黄斑(点)病三种危害较重,并详细介绍了6种病害在植株上的田间表现症状、病原菌特征及发生特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五条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我国剑麻种植区病害的发生种类和情况,为剑麻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4月—2017年7月,采用随机踏查、种植区随访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剑麻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确定病害种类.[结果]调查发现炭疽病、茎腐病、紫色尖端卷叶病、条纹病、斑马纹病、黑斑病、褐斑病、叶斑病、溃疡病和根结线虫病等10种病害,其中茎腐病和叶斑病在广西剑麻种植区发生较严重;剑麻斑马纹病和紫色卷叶病发病率较低;炭疽病和黑斑病发生范围广,发病程度略重;溃疡病仅在海南剑麻种植区发现,发病程度中等.通过形态特征观察,鉴定出5种剑麻病害的病原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引起的剑麻茎腐病(Sisal stem rot diseas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引起的剑麻炭疽病(Sisal anthracnose disease)、蒂腐色二孢(Diplodia natalensis)引起的剑麻黑斑病(Sisal black leaf spot disease)、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引起的剑麻溃疡病(Sisal canker disease)和交链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剑麻叶斑病(Sisal leaf spot disease).[结论]目前生产上对剑麻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是茎腐病、炭疽病和叶斑病;溃疡病是剑麻新病害.  相似文献   

11.
为制定吴茱萸的有效繁殖技术,扩大吴茱萸栽植种植面积,发展规模化种植,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在贵州余庆县吴茱萸药材GAP生产基地开展吴茱萸繁殖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根蘖繁殖选择30~35 cm根茎粗作为繁殖对象最为理想;速效生根灵浸泡扦插枝对萌发新苗具有显著的功效,且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扦插枝萌发新苗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菜青虫的无公害化防治以及开发吴茱萸作为环保型农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室内测定吴茱萸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液—液萃取法对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水相对菜青虫幼虫的拒食活性最强,其选择性拒食活性和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较分离前分别提高了32.48%和22.37%。[结论]吴茱萸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幼虫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活性,提取物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吴茱萸挥发油的稳定性,保证组分的药效,对超临界CO2萃取的黔产吴茱萸挥发油进行超声法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最佳条件优选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包合温度、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时间等因素对包合工艺的影响,以包合物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优选吴茱萸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法,包合温度40℃,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8∶1,饱和时间2h为最佳包合条件,包合物得率为61.54%,包合率为74.25%.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9月下旬和10月中旬6个时期石虎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资料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个时期的石虎果实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7种为不同时期的共有成分,萜类化合物占比51.39%;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占比在9月上旬时最高,单萜类化合物的占比在8月中旬达到最高;含量占比较高的化合物为顺式–β–罗勒烯、β–月桂烯和β–水芹烯,这3种化合物含量占比的总和在8月中旬最高,8月中旬为湖南石虎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次碱的提取及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HPLC法测定了湖北阳新县所产吴茱萸在不同提取方法下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44:20:36)、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0 nm、柱温25℃的色谱条件下,阳新产吴茱萸药材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线性浓度范围均为0~1.2μ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32%和95.46%,RSD分别为3.05%和1.78%;线性关系、精密度及重现性都较好.3种生物碱提取方法的效果中,采用超声提取较常规的水提取和索氏提取方法效率高、时间短、提取温度低.是提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勇  熊红红  胡生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380-6381
[目的]为鉴别芸香科吴茱萸[Fructus rutaecarpa(Juss.)Benth]及其变种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提供分类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吴茱萸及其变种石虎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吴茱萸和石虎花粉的形态结构、萌发沟数和表面纹饰基本一致,但萌发沟形态、外壁网眼的深度等有差异。[结论]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吴茱萸与石虎的孢粉学分类和品种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ITS2和psbA-trnH DNA条形码组合分析我国吴茱萸主要栽培种的遗传背景,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别。获得的ITS2序列全长223 bp,共获得7个差异位点,其中特异性鉴别位点2个;psbA-trnH序列全长419 bp,获得特异性鉴别位点3个。基于ITS2碱基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表明: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的遗传背景差异较为明显,且吴茱萸与石虎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嫁接可以使吴茱萸的遗传背景发生较大的变异;并且序列特异性位点可以准确有效地对吴茱萸正品和伪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谢鸿观  雷泞菲  彭书明  李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34-18135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测定吴茱萸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系统消解不同产地的吴茱萸药材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Pb、Cd、As、Hg和Cu的含量。[结果]测定的样品中5种有害元素含量均未超标,测定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2.0%~100.8%,相对标准偏差为0.65%~3.14%。[结论]该试验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吴茱萸等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吴茱萸嫁接方法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5种嫁接方法苗木成活率均在80%以上,其中以贴枝接和长块削芽接为最高,平均成活率达95%以上,但从快速繁育苗木着眼,以长块削芽接为好。嫁接适期以3月中旬树液流动时为最好。嫁接苗当年在圃地就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吴茱萸的采种、种子贮藏、播种前预处理、播种、移植等一系列苗木繁育技术。结果认为圃地用塑料薄膜覆盖,早期移植有利于苗木质量的提高。移植时间应不迟于5月上旬,移植密度则以25cmX20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