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清平  毛清黎  杨新河  胡楠 《湖北农业科学》2014,(5):1086-1089,1095
发展有机绿茶是中国茶企走向国际市场的根本出路之一,有机绿茶生产企业必须利用HACCP体系进行管理,才能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有机绿茶产品。从有机绿茶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因子分析入手,确定了有机绿茶质量安全生产关键控制点,并结合其关键控制点制订了有机绿茶安全生产的HACCP计划表。  相似文献   

2.
茶叶质量追溯系统是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与重要举措。基于HACCP理论,分析了茶叶供应链危害关键控制点,研究并提出"五大环节、八个控制点、三流合一"的茶叶质量追溯模式,设计和构建了服务于多部门管理、用户个性化需求等特点的茶叶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茶园到茶桌"实时有效监控、无遗漏跟踪,满足主管部门追溯管理要求,达到了过程可监管、产品可溯源、危害可预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浅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HACCP架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ACCP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无公害茶叶生产的HACCP即茶叶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质量安全控制点.茶叶食品安全生产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通过对茶园产地环境、种植、加工、贮运等环节质量关键控制点及销售、饮用等各个环节采取安全措施和管理控制,并对生产全过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实现茶叶生产“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控制,使茶叶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残留农药、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通过绿色营销等手段,让消费者得到放心、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  相似文献   

4.
针对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在探讨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基础上,研究设计茶叶GAP关键控制点和生产过程条码化管理方法,利用Visual C#.NET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和SQL Server 2005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采用二维码(QR code)标识方法,开发了茶叶质量溯源管理客户端软件和茶叶二维码溯源查询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茶叶企业根据GAP种植规程指导茶农进行规范化生产,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为政府监管提供溯源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方法与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产品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水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点,即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储藏环节、运输环节及零售环节,同时提出了水产品生产水平划分模式;运用射频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无线传感网络等物联网技术,依据划分的水产用户的生产水平,构建相应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式;探讨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的过程控制系统构建,为实现可追溯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绿茶片的生产对茶叶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针对绿茶片加工技术关键控制点,采用蒸汽杀青机,转子破碎,优化分筛拣梗环节,明确生产工艺流程、装备配置和工艺参数,实现了全程连续化作业,成品茶制率达到5.5~6.5,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蔬菜质量安全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的描述,分析了当前制约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即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潜在危害关键控制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路径、体制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传统炒青绿茶是广东特色绿茶产品,近年成为了广东茶叶生产发展的新热点。介绍了河源市东源县传统炒青绿茶的加工技术,包括鲜叶标准及管理、摊青、杀青、揉捻、烘干、辉锅、拣剔等工艺。  相似文献   

9.
山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逐渐由过去的低档茶转变为中高档茶,且人们对于茶叶的品种、质量、安全、功能等均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使人们对于该类问题十分重视,无公害茶叶栽培的目标是保障茶叶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使得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保障,真正吃到质量合格,品质优良的茶叶。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及管理也成为茶叶生产人员必要掌握的先进技术之一。基于此,简单分析了山区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技术,包括优选品种、种植区域选择、种植管理措施、茶叶采摘等,为从事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运用HACCP原理对菌草灵芝提取物的各生产环节的生物性污染(微生物、虫害等)和重金属危害及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和重金属影响菌草灵芝提取物的质量安全,其中重金属是影响菌草灵芝提取物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菌草灵芝提取物的微生物和重金属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原料、提取、喷雾干燥、计量包装.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菌草灵芝提取物生产过程中的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1.
首先采用 SWOT 法分析陕西茶叶营销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其次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茶叶产品“运输-销售-售后”的周期过程中,本着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可行性原则,构建茶叶营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并设计“互联网+茶叶产品”营销服务保障平台整体架构。依托互联网提供的网络平台,实现陕西传统茶叶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提高陕西省现代茶农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江苏省茶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进行概述,对种植、加工等环节潜在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绿色低碳理念,从种植、加工等方面着手,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江苏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绿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4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杀青的目的和要求,重点阐述了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和时间、鲜叶摊放时间和程度以及投叶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以更好地提高绿茶品质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江西茶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从茶园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园艺栽培措施改进与推广应用机械化、传统产品创新和实有技术应用与人才资源开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品牌整合与市场营销、政策引导与支持等6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江西茶产业全面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从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动态失水、一炒到二炒,客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具有与手工制作产品同样的品质特征.萎凋、杀青和一炒是连续化加工7个工序中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发生最显著变化的工序,科学控制好萎凋、杀青和一炒工序,对于提高连续化生产线加工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对贵州茶叶生产的管理,发挥贵州茶产业优势,推动其持续、快速发展,本文对目前主要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HACCP、GAP、GMP和SSOP进行概述,并联系贵州茶产业中管理模式提出应用重点,以为茶叶企业标准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杀青方式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为提高茶叶加工品质以及企业效益,研究了蒸汽、热风滚筒、滚筒3种杀青方法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及其技术特性,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汽杀青或热风滚筒杀青。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及产量差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茶叶发展历史悠久.该研究介绍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具有茶叶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良种化日趋明显、茶叶价格和品种结构日趋合理等优势.从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经济水平、消费者偏好等4个方面分析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策略:以生态为基础,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建立清洁化加工技术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