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呼声甚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经典说法,“三农”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瓶颈”。面对“三农”这个揪心难题,许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政官员都发表过种种观点,意见,建设提出了一些破解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秦州区玉泉镇暖和湾村地处天水市南郊,毗邻红山厂,天江公路沿村而过,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396户1543人,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有耕地1200亩(包括河淤增地),人均耕地0.7亩,乡镇企业32家,个体经营户168户,2005年社会总产值1.25亿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和发展不仅依靠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内部要具有发展的动力,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性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转变职能, 理顺村委会和乡政府之间的关系,改革村委会组织及其动作方式、使村委会真正走向独立,在村民和外界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相似文献
4.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生态综台治理。而水资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来保障,而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记者采访了麦积区水利局局长赵得饮。该局现有职工279人,党员13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人,工程师30人,高级工程师5人。在“十五”其间,该局抢抓机遇,不断努力,积极争取项目,狠抓项目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坚持“依靠科技,综合开发,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创建精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治理措施任务,达到了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示范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和安全防洪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井儿村位于元龙镇西部,距麦积城区35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380户,1733人,有劳动力850人,其中男劳力540人,女劳力310人;耕地总面积228公顷(含梯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5公顷;大家畜饲养量96头,生猪、鸡存栏量分别是360头和1600只; 相似文献
6.
7.
1.种植面积扩大,已形成主导产业。荔城区是莆田市蔬菜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市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栽培蔬菜历史悠久,技术水平较高。蔬菜业是荔城区农业主导产业及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07年全区种蔬菜总面积15.44万亩次,产量40.8万吨,产值4.5亿元,占全区种植业总产值的72.8%。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围绕产业化经营,建基地、抓标准、创品牌、扶龙头、拓市场、增效益。使全市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产销两旺。并一跃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蔬菜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正>岗埠农场素有江苏垦区交通第一场的美誉,区位优势明显,但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济仍然是岗埠农场经济的主体。对岗埠农场而言,要实现新一轮的三年翻番发展目标,就要更加突出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三园一区一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宁安农场建场早、规模小、耕地少、负担重,仅有耕地4000hm2.然而,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创新,农场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市场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走上了"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已形成以"玉、豆、经作"为轮作主体的良性种植业结构.目前,宁安农场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万亩圆葱出口生产基地;甜葫芦出口基地;西瓜、甜瓜产销基地;甜菜、白瓜籽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宁安农场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蔬菜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市场需求量大、经济风险小等优点,是当前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笔者认为,我们要紧紧把抓住国家已加入WTO的契机,努力发挥区位优势,办好蔬菜商品基地,发展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闫河村在玉泉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群众,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建设,努力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14.
科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对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昆明市盘龙区区划调整后,按昆明市总体发展规划,抓住云南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契机,研究制定了依托科技及资源优势,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园区.科学合理分工和布局,以生态农业、精细农业、出口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加工农业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和谐共生为目标,打造产业强区;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城乡互动,城乡互融,创造最佳投资环境,最好商务环境和最优人居环境,在现代新昆明建设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经济强区,为新盘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