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省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成为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现阶段,陕西省农业智慧化程度低,"互联网+农业"基础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陕西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互联网+农业"助力陕西省农业发展的策略,使陕西省农业在"互联网+"带动下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农业工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下,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其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加。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已不能仅靠本系统的力量孤立发展,而需在农业现代化这一更高层次系统的剧变中发现自身与系统中其他构成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共赢。该文以"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有组织系统和先进生产力构建的理论、工具、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目标、系统构成以及农业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农业工程发展的数量、质量、运动量、结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工程受现代农业发展环境、要素影响较大,而农业工程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土地、产品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表现出许多同向性,因此农业工程可以通过主动发展、协同发展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为农业工程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及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从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业发展潜力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该区的农业发展潜力。通过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该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是该区农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农业进程的有效手段,是改变农业面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路径,并揭示生态—社会—环境系统变迁对"三农"融合发展的影响,为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及"美丽陕西"的目标服务。[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分析生态—社会—环境系统变迁与"三农"融合发展的关联性及趋势。[结果]"三农"融合发展路径沿着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脉络依次展开。影响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的压力在于"三农"割裂式发展形成相互牵制的循环圈,以及滞后于经济社会总进程的"三农"发展和生态保育;"三农"融合发展的潜力源自"三农"自身及变革中的生态—社会—环境系统;促使"三农"兼容和协调发展的5大动力分别是:国家作用、市场力量、组织角色、职业农民和生态环境。[结论]为了保证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路径的顺畅,应从顶层设计、内涵发展和协同视角三方面,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生态—社会—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农户农业生产碳排放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便全面理性地认识农业碳排放的问题,促进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 选取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江夏区和鄂州市为研究区域,研究农户农业生产碳排放现状,测算农业生产碳排放,分析农业生产碳排放的结构特征,最后运用半对数回归模型分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在作物结构方面,种植水稻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而莲藕的碳排放强度最大;②在碳排放来源方面,化肥是引起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人工投入;③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的年龄、务农年限、年均农业收入比例、耕地面积、土地质量、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以及是否为村干部对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农业低碳发展应重视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补贴,提倡适度规模种植,加强农户农地保护意识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农地整治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政府国土部门制定完善的农地整治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运用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①农地整治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没有变化,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略有变化,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有明显提高。②农地整治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户的生计策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制造业生计活动减少,服务业相关生计活动明显增加。[结论]农地整治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农户选择现代农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关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农地整治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是农户选择传统农业生计活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大因素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因素—投入不足—低而无效的农业补贴的制约。优化农业补贴结构,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合理利用"黄箱"政策,特别是大胆地尝试使用"蓝箱"政策,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土地限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耕地数量和农业用地质量变化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发展中国家或地区1993-2002年耕地数量变动.结果表明耕地总量波动但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从区域农业自然条件禀赋差异、耕地退化弃耕与可耕地用途改变、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耕地数量变动的原因;利用1990~2004年的人口变动资料建立二次曲线模型,预测2010年和2025年人口数量并讨论其对耕地的压力。综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业用地质量限制性的现状,分析边地耕作、风蚀与水蚀、化学与物理性因素、有机物投入、信用限制与灌溉面积比重等因素对农业用地质量的限制以及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对农业的影响。最后讨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强农业用地管理以应对耕地数量和农业用地质量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冀鲁豫地区表征极端气候事件的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区域内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冀鲁豫地区1960—2020年52个气象站点数据,1970—2019年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R/S分析、IDW、Mann-Kendall和Pettitt检验分析了极端气候指数变化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结果]1960—2020年,冀鲁豫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表征高温(低温)事件的指数呈上升(下降)趋势,气候逐年暖化;降水量略微下降,降水强度缓慢上升;未来该区气温会强持续上升,降水量(降水强度)会弱持续下降(上升)。近61年来该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呈大范围上升趋势,冀北与鲁东地区最为显著;河北中南部和山东中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山东中部与河南中东部地区降水极端化特征显著。1970—2019年,研究区农作物洪涝、旱灾、风雹受灾面积(受灾率)呈下降趋势,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受灾率)略有增加;旱...  相似文献   

11.
晋陕甘宁地区处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又同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区,分析研究和掌握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比较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在全国的相对排序,并计算各“相对资产与负债”值;然后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认为,晋陕甘宁地区为农业发展的较强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其中,山西和陕西省为不可持续发展省,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则为农业发展的强不可持续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1990—2020年陕西省延安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偏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恢复工程的有效实施及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利用延安市1990—2020年7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结果] ①1990—202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由1.14 Nat降至0.99 Nat,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增强,均质性降低。②1990—2020年延安市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属增长性结构。延安市北部为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竞争优势区,中部地区周围是草地的优势区,南部地区耕地竞争优势显著。③1990—2020年延安市ESV由23.75亿元增至31.45亿元,ESV增长率呈“北高南低”特征。[结论] 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是延安市土地利用增长的根源,且ESV增长率和土地利用结构竞争偏移整体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超效率(evidence-based model, EBM)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估计法进行非参数检验,并通过ArcGIS图示法探究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异及演进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考察不同驱动因素对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综合影响。[结果](1)2001—2020年全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各省年平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2)全国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现象。(3)全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地区差距呈缩小态势,存在动态收敛性特征,各个省份内部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其中西北地区的核密度曲线最为平缓,两极分化现象最为严重。(4)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对中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程度整体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结论]各省区应结合自身优势,从农业技术水...  相似文献   

14.
发展精品农业是立足于寒旱地区实际的现实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天水市为例,从寒旱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精品农业的资源禀赋出发,阐述了精品农业的含义和特征,提出了寒旱地区精品农业发展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精品农业思路认识;强化项目支撑,夯实精品农业驱动基础;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精品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精品农业“芯片”含量。为给寒旱地区构建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水质保护对渔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陕西省安康市渔业养殖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调查法,分析影响安康市渔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结果]从长远看,水质保护对渔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从短期来看,则会在年产值、养殖技术选择、消费群体选择等方面形成限制性因素。滤食性鱼类养殖年产值仅相当于投食性鱼类养殖收入的10%,渔业养殖结构调整使安康市渔业养殖收入大幅度下降。[结论]采取政府护水宣传与补偿相结合推动渔业结构调整,科学指导选择优良滤食类鱼种与培训相结合提高养殖技术,政策引导使水产品逐步向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等措施促进安康市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信息化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支撑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信息化内涵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技术力量单薄,农民生产素质低;农业技术培训条件差、形式简单,培训效果难尽人意。灵活运用培训技巧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培训效果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该区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地域结构规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为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构建超效率DEA-Malmquist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值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分布特征,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观测期内,全要素农业生态效率值增长稳定,技术进步是农业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具有全局自相关性,河南、山东等省份表现出"低—低"集聚特征;农业生态效率变化主要受科技支持、农地确权、农业机械密度、农业规模化水平等10个因素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存在差异。[结论]观测期内,农业机械密度代替城市化水平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态效率变化的驱动因素逐渐由宏观环境和政策导向转变为以农业自身发展为导向。  相似文献   

20.
黑龙港地区是华北平原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同时又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地表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农作物需水主要依赖降雨和开采地下水资源。分析了该区现行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研究了不同农作物对水资源的时空需求,并基于农业种植结构开展了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普遍存在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尤以黑龙港北半部地区最为突出,种植结构与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匹配程度很差,作物需水量大,水资源供给不足。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研发多源水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建立分时空供水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