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森林演替是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方向性,从初期的群落经过中间一系列演替阶段,最终达到顶级.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2.
森林演替是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方向性,从初期的群落经过中间一系列演替阶段,最终达到顶级。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围场木兰林管局3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群数量径阶谱法,分析了森林演替趋势.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在后期的演替进程中因受到人为影响,演替阶段不尽相同,3种类型中几乎所有的树种更新具有波动现象,使径阶分布出现断层或差异,给森林演替的预测增加了不确定性.演替规律的探索可以为当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文峪河上游3个河段6种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优势种组成及其密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杄林河段植被处于演替顶级或近顶级阶段,受人为干扰极小,是一种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2)白桦林河段植被如能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河岸带有可能向白杄林方向演替,高地森林则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针阔混交林阶段;3)农田河段河岸带植被已基本退出自然演替序列,高地华北落叶松林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2007年10月,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基质类型(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上的5个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分别利用相对生长方程法、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和树木年轮宽度值来估算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从石生草本群落的4.76t/hm2到土壤顶级群落的144.66t/hm2。而同一演替阶段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即从石生草本群落的2.63t/hm2增加到石生顶级乔木群落的58.15t/hm2。3)总生物量随正向演替的进行而显著增加,从石生草本群落的7.39t/hm2增加到土壤顶级群落的202.15t/hm2。4)石生系列群落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正向演替的进行而呈递增趋势,从草本群落的2.73t·hm^-1·a^-1递增到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的13.58t·hm^-2·a^-1;土壤系列群落无此特征。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6,(6):57-63
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3个演替阶段(早期、中期、后期)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以重要值为依据选取优势种,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等研究樟叶槭、石岩枫和齿叶黄皮3个优势乔木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石岩枫从演替早期-演替中期-演替晚期胸径频率为L型-间歇型-L型,其种群为增长型;樟叶槭在整个演替序列胸径频率均为L型,为增长型种群;齿叶黄皮在整个演替阶段胸径频率均为间歇型,为间歇性发展型。石岩枫演替早期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演替中期不符合Deevey型分布,演替晚期符合DeeveyⅢ型;樟叶槭演替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存活曲线均接近DeeveyⅢ型;齿叶黄皮演替早期和晚期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演替中期的存活曲线无规律。  相似文献   

7.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生长季蒸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揭示我国川西亚高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的蒸腾耗水特征,为当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低效林改造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地区植被恢复系列中无论是林龄、类型还是面积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岷江冷杉老龄原始林、红桦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技术监测生长季树木蒸腾量;利用林分边材面积进行尺度上推,估算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估算整个生长季(5—10月)的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结果】各森林类型平均日冠层蒸腾量表现为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在整个生长季观测到的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和岷江冷杉林日最大冠层蒸腾量分别为3. 17、2. 08和1. 69 mm;基于多气象因素,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可有效估算森林蒸腾耗水量;整个生长季的林分冠层蒸腾总量估算结果表现为粗枝云杉林(314. 1 mm)红桦林(199. 3 mm)岷江冷杉林(125. 5 mm)。【结论】处在演替早期的红桦次生林冠层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处于演替晚期的岷江冷杉原始林;人工林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天然林(岷江冷杉原始林和红桦次生林),因此可将森林蒸腾耗水特征作为研究区森林恢复度的评价指标。该区大量营造的粗枝云杉人工林已步入中龄林阶段,高蒸腾特征可能会对流域产水量构成压力,建议进行抚育性结构调整。通过综合分析多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个"森林水分利用生态演替"假说:伴随着亚高山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进程(正向演替),林地蒸腾耗水量趋于减少,地带性演替顶级群落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最低蒸腾耗水特征。这个假说可作为川西亚高山区区域水文平衡维持和植被结构调整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喀斯特区小生境及其地表着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区小生境分布面积及不同小生境植物的分布现状。不同生境面积比例关系是石面>土面>石沟>石缝>石槽>石洞。在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林木株数密度的变化是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丛灌木阶段逐渐上升,灌乔过渡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和灌木林阶段基本一致,演替到乔林阶段林木株数密度最大,到顶级群落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又出现下降。在森林群落恢复的早期,林木主要占据石缝和土面的小生境,随着演替的进行,对于石面这种严酷的小生境植物也能充分利用。植被在自然恢复演替的早期,喀斯特区小生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演替的进行,生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在森林群落演替的后期,林中小气候的变化成为植物演替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更替的现象,称作森林演替。从低级,不稳定或稳定性差,结构简单的森林演替为较高级或高级,稳定,结构复杂的森林的发展过程,称作进展演替。如我省滇中、滇西等地的云南松林演替为以壳斗科常绿树种为主的亚热带多树种常绿阔叶林就是进展演替,与此相反的演替过程,称作逆行演替或退化演替。引起演替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或改变,或改善,或变劣。但在自然界中,森林演替的方向、性质、速度以及现实森林所处的演替阶段,并不完全符合林业生产的要求。因此,人们认识并掌握森林演替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和改变森林演替方向、速度等,对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木质量,发展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详细介绍了各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研究区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为:盐质荒地——盐地碱蓬——柽柳——草地。这些种群大多数处在较低演替阶段,芦苇+柽柳种群和白茅+柽柳种群接近草地群落的演替阶段。湿地恢复结果表明,恢复区植被群落呈正向演替,湿地人工恢复具有可行性。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其他类型湿地的恢复及改善其生态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森林植物群落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今天所看到的具有一定外貌特征的某一群落,不过是群落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断形象。为了科学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发挥森林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应掌握一些森林群落的发生(也称“形成”)和发展(也称“演替”)的规律。这部分简要谈一下森林形成的几个阶段和有关演替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2.
数亿年以来,随着地球表面早生植物的演替,自生态环境极差的地衣群落阶段开始,经过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方才到达生态环境好或较好的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这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它们没有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外来因素破坏和干扰,世世代代自然繁衍至今。这样的植物演替叫原生演替,所形成的森林为原生林,即原始林。所以说,植物演替到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是属高级阶段,是来之不易的。目前,我省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和扩散系数(C)等6种聚集度指数研究福建省长汀县石峰寨野生桂花种群大小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桂花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桂花种群大小级结构随不同年龄阶段增长数量呈相对减少的趋势,种群结构较年轻且平稳,从幼树向中树过渡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筛。桂花种群在不同样地的分布格局具一定差异性,这是由于限制因子与种群适应对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生长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基本上由集群型转变为随机型,聚集度不断减小,幼苗和幼树阶段的桂花种群为集群分布,到成树阶段则转变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 森林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化行为。森林旅游客源市场(即客流量)是森林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样,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从系统论的观点考察,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组分、多变量的系统,它的运行过程是内外因素加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和林业工作者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森林而言, 其变化是一个接一个的物种进行生存适应的复杂行为, 它既可以由渐进的自然演替所引起, 也可因急剧的气候改变或其它干扰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川西南攀西大裂谷地盘松种群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川西南攀西大裂谷地盘松的典型地貌大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法O-ring函数,研究探讨了地盘松种群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种群在小尺度(1-3m)上表现为规则分布特征,这个尺度同地盘松种群邻体的平均距离相呼应,同时这一距离同地盘松发达的水平根系平均半径相吻合,这种种群固有的"种群邻体距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稳定种群的表观特征;地盘松在40-100m的大尺度上,分布格局从聚集性逐渐逼近随机分布,聚集程度大大减缓;整体上其他伴生种与地盘松呈正相关,在〈30m的尺度上表现为强相关,说明两者已经结成较为稳固的生态关系,从这个角度佐证了地盘松灌丛在该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群落,也是这一特殊演替阶段得以稳定存在的一种生态过程的保证。在随着尺度的增大其关系表现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天山云杉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结构不仅对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而且能表征群落的发展和演变趋势[1].种群结构包括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年龄结构等[2].年龄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但由于年龄的数据在许多情况下非常难于得到,因此许多学者在进行种群结构的研究过程中,都采用了大小结构分析法[3-5].无论是基于年龄结构还是大小结构的种群结构分析,都经常被用来重建森林发展的历史,提供有关潜在种群长期稳定性的信息,并且预测其演替趋势[6-10].森林植物种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然干扰历史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9.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点子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项好技术可以替代传统模式。2003年,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出一项森林管护智能巡护系统,使森林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森林病虫害的早期发现等工作步入科学管理轨道。塔河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中部,森林管护面积9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3%,林木蓄积量为5057万立方米,辖9个林场、1个经营所、4个贮木场。森林防火工作历来是林区的头等大事。这个局拥有一支较庞大的巡护队伍,但仍有一些火情不能及时发现,漏报、误报、迟报的情况时有发生。2002年末,塔河林业局研究探讨新的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