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耐盐冬小麦新品系耐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育出的4个耐盐小麦新品系987705、9876、986515、985501进行了耐盐发芽、盆栽、小区试验及生态适应性的区域试验,以新冬26号、轮抗6号和德选1号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盐浓度在1.2%时,各品系发芽率的大小为9877059876986515新冬26号988501轮抗6号德选1号,其中,轮抗6号、德选1号发芽率低于50%。在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盆栽试验及小区比较试验中,土壤盐分含量为1.0%时,987705产量要高于对照新冬26号和轮抗6号,988501、986515的产量与新冬26号相近而高于轮抗6号。4个耐盐小麦新品系在轻度~中度盐渍化地上的生态区域适应试验中,常规管理条件下,均正常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均未表现出盐害现象,具有植株较矮、穗较长、小穗多、穗粒数多、籽粒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新疆盐碱地种植耐盐小麦土壤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干旱区有大量盐碱地 ,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盐碱的利用改良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研究 ,面临巨大的挑战。盐碱地上种植耐盐小麦既有生产效益 ,又有改良土壤盐渍化作用。在传统灌溉管理下 ,当土壤原始盐分 2 .0 %时 ,在壤质土壤上种植耐盐小麦 1— 2年 0— 40cm土层盐分可降到 0 .8%。在粘壤土、壤土土质的土壤中 ,种植耐盐小麦 5年时 ,0— 1 0 0cm土层盐分可降到 0 .5 % ;种植 7年后 ,0— 1 0 0cm土层盐分降到 0 .2 %左右 ,且在以后种植条件下 ,土壤盐分趋于平衡状态 ,变化很小。种植耐盐小麦引起的盐分变化 ,灌溉水为主要作用 ,以至经多年种植 ,土壤表现为脱盐碱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新疆耐盐冬小麦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新疆耐盐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在 2 0 0 0——2 0 0 2年布置了耐盐小麦的区域品比试验。参试材料 :新冬 1 7、1 0 1、78、加 1 63、872 4 ,土壤含盐0 .8— 1 .2 5 %。通过发芽试验、盆栽试验、小区试验进行小麦耐盐比较 ;利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1 0 1在 Na CL盐水中发芽的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大于 1 .5 % ,盐敏感性小麦的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小于 1 .0 % ;盐土盆栽中 ,常规品种适应的土壤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在 0 .9— 1 .1 %之间 ,耐盐品系 1 0 1、78的临界值在 1 .3— 1 .5之间 ;在盐碱地上的区域试验中 ,土壤当盐分在 0 .8—— 1 .2 5 %之间时 ,耐盐小麦 1 0 1产量达 45 0 0 kg/ha,比对照增产 41 % ;在非盐碱地上 ,1 0 1产量达 60 0 0 kg/ha,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培育的耐盐小麦“石冬 5号”除了高度“耐盐”外 ,还具有丰产、抗旱、抗寒等特点。在“硫酸盐”或“氯化物——硫酸盐”类型土壤的盐分含量 1 5g/l时种植“石冬 5号”,生长接近正常 ,保苗面积可以达到 85% ,产量可以达到 30 0 0—— 3750 kg/ha;在含盐量小于 1 0 g/l的盐渍化的上种植 ,产量可以达到 450 0—— 60 0 0 kg/ha。“石冬 5号”新疆南北农区盐渍化地种植 ,发展速度很快 ,到 1 999年为止 ,种植面积超过 1万公顷。  相似文献   

5.
新疆耐盐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主要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04年,通过大量组合有性杂交、系统筛选,初步选育出53个耐盐新品系。耐盐新品系均含有适应本地盐碱地种植的基因型材料,在含盐量为5‰~9‰时,与普通小麦一样的常规管理条件下,均正常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均未表现出盐害现象;具有植株较矮、穗较长、小穗多、穗粒数多、籽粒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培育的耐盐小麦“石冬5号”除了高度“耐盐”外,还具有丰产、抗旱、抗寒等特点。在“硫酸盐”或“氯化物--硫酸盐”类型土壤的盐分含量15g/I时种植“石冬5号”,生长接近正常,保苗面积可以达到85%,产量可以达到3000-3750kg/ha;在含盐量小于10g/I的盐渍化的上种植,产量可以达到4500--6000kg/ha。“石冬5号”新疆南北农区盐渍化地种植,发展速度很  相似文献   

7.
甘肃白银盐碱地区小麦品种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利用盐碱地,筛选适宜盐碱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耐盐3号、8号小麦新品系为材料,以当地主栽品种宁春18号和764为对照,在甘肃白银引黄灌区不同程度盐碱地上进行了耐盐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耐盐3号、8号小麦在土壤全盐含量为0.299%~0.786%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性强,比对照小麦增产明显。当土壤全盐含量0.299%时,小麦的农艺性状受到轻度影响,耐盐小麦比对照小麦略有增产;当土壤全盐含量在0.299%~0.786%时,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随着盐分浓度的上升,耐盐小麦比对照小麦增产幅度提高,优势明显;当土壤全盐含量在0.786%~0.828%时,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随着盐分浓度的继续上升,小麦产量急剧下降,耐盐小麦比对照小麦有优势,但产量太低,不宜种植。  相似文献   

8.
小麦耐盐新品系“101”是利用冬小麦“红选501”和墨西哥春麦“唐努尔”杂交的F1作母本,“红选501”和墨西哥春麦“西埃代赛洛斯”杂交的F2的父本进行复交培育而成,具有耐盐好、抗倒伏、产量高的特点。在轻度盐渍地上小区对比试验,产量为5125.5kg/hm^2,比对照高57.47%,在中度盐渍化地上也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单产为5122.5kg/hm^2。  相似文献   

9.
盐碱地上耐盐小麦复播玉米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盐渍化地上直接种植耐盐小麦后复播玉米,既是作为快速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措施之一,又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分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北疆条件下,本研究的结果为:土壤盐分(0-50cm)含量为1.07%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冬小麦并复播玉米,比一般的种植方式增产67%-152%,土壤当年的脱盐率达84%以上,光热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较高。这种种植方式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增加了农田的载畜量。同时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0.
铁春1号"小麦耐白粉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春1号小麦耐小麦白粉病的机制是:①光合补偿作用:"铁春1号"小麦旗叶的表现光合速率下降较小,而真正光合速率比健康植株高,表明侵染点间的绿色组织具有光合补偿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病原菌的破坏与消耗。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能及时清除因病害胁迫产生的超氧自由基(O2·),避免了O2对细胞膜的伤害。"铁春1号"膜磷脂种类在染病后没有变化,而感病品种膜磷脂在染病后增加了2个组份。③贮存物质运转的补偿作用:"铁春1号"在病害胁迫下,叶、茎、叶鞘中的干物质,以及氮、磷等养分的运出率增大,通过充分利用贮存物质部分的补偿光合产物低之不足。最终使籽粒中氮、磷及碳水化合物不减少。  相似文献   

11.
北疆春小麦蒸散规律及蒸散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2002~2003年北疆春小麦田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北疆春小麦全生育期蒸散量在410~430mm左右,蒸散强度为4.11~4.14mm,蒸散量和蒸散强度均在抽穗~乳熟期达到最大,平均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的比例为38.3%~42.0%。叶面积指数与蒸散强度关系极为密切,可用复合曲线方程来描述二者的关系。通过采用Penman-Montieth模式配合单值平均作物系数和水分胁迫系数估算农田蒸散量的方法,对当地春小麦田的日蒸散量进行估算,精确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规律及干物质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2016—2018年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超晚冬播处理(B_0、B_1、B_2)与春播处理(B_3)对新春6号、新春27号、新春29号、新春43号的生育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晚播小麦比春小麦(B_3)早出苗13~24 d、早成熟7~9 d,延长生育期2~18 d,增加穗粒数1.6%~45.5%、增加千粒重9.4%~19.5%;降低基本苗数15.6%~60.0%、总茎数峰值5.4%~24.2%、成穗数21.3%~36.7%、叶面积指数峰值25.7%~37.7%,可增加干物质积累质量4.4%~44.1%,提高经济系数6.4%~21.5%,增加产量11.4%~21.2%。各品种超晚冬播处理以11月初播种(B_2)产量较高。其中,新春27号B_2获得产量7 852.8 kg·hm~(-2),生育期较春小麦延长13 d,早熟9 d;基本苗数270万株·hm~(-2)、成穗数441.7万穗·hm~(-2),最高叶面积指数4.6,干物质积累质量17 685.7 kg·hm~(-2),经济系数为0.47。新春27号在11月初播种,播量为1 000万粒·hm~(-2),可获得产量7 852.8 kg·hm~(-2)。  相似文献   

13.
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4个小麦品种对其开花后绿叶面积、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持绿型小麦的绿叶面积显著高于非持绿型小麦,且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色素含量降低缓慢;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与非持绿型小麦比较,持绿型小麦MDA上升缓慢且维持较低水平;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的Fv/Fm、Fv/Fo、qP、PSⅡ、ETR明显高于非持绿型小麦,而qN明显低于非持绿型小麦;持绿型小麦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大。总之,持绿型小麦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光合功能维持时间长,光合产物积累多,具有较好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滴灌次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冬18号为材料,利用双管分根管栽法,模拟田间试验研究了拔节期后不同滴灌次数W1(6次)、W2(7次)、W3(9次)、W4(11次)(每次内、外管分别滴30 mm )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0~100 cm土层初、次生根干重和长度、根系活性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次数及总滴灌量的增加,0~4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并延缓该土层的初生根干重和根长的衰减、促进次生根干重和根长增长,增加孕穗期至花后20 d初、次生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系活性,而对40~10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影响较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4最高,分别为25.5 g·管-1和1.36 kg·m-3。当滴灌量少、湿润土层浅时,小麦深层初、次生根生长易受严重抑制,且根系分布浅,初生根提前衰老,导致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体系,满足市场对青贮玉米需求,2011—2012年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对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单季冬小麦、单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和生育过程的光、温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双季模式优于传统单季种植冬小麦模式,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84.8%、周年干物质产能提高87.8%,年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87%,年总有效积温利用率103%。复播青贮玉米干物质生产效比春播率低7.1%,太阳总辐射生产率和温度生产效率复播比春播分别高0.12 g·J-1和0.7 kg·hm-2·℃-1。因此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为一熟 农区畜牧发展提了一条新型饲料生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南疆杏麦复合类型对间作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南疆杏麦复合系统3种主要复合种植模式中距杏树不同距离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南疆杏麦复合系统中,杏麦间作类型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三种主要杏麦复合种植模式中,宽幅复合种植模式(6 m×3 m6、m×4 m)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远小于窄幅复合种植模式(4 m×1.5 m)的影响。间作小麦与杏树的距离愈近,对小麦产量影响愈大,南北走向的复合种植模式,对间作麦区东边的影响远大于西边。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中,4 m×1.5 m复合种植模式对小麦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穗粒数影响较小;而6 m×3 m6、m×4 m两种复合种植模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济麦22号’和‘衡观35’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箱体土培方法,设置6个试验处理,分别为正常水分(CK)、干旱(D)、D+1 μmol·L-1褪黑素、D+10 μmol·L-1褪黑素、D+100 μmol·L-1褪黑素、D+300 μmol·L-1褪黑素,研究了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济麦22号’的产量比对照降低了25.43%(P<0.05);D+100 μmol·L-1褪黑素浓度处理下的‘济麦22号’产量较D处理增加24.73%,且该处理对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促进作用。‘衡观35’抗旱性较强,D处理未显著影响其产量;D+10 μmol·L-1褪黑素浓度处理使该品种的产量分别比CK和D处理增加了10.46%和8.87%(P<0.05),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分别增加了39.05%和4.84%,成熟期穗部干物重分配比较CK增加了6.69%;而较高褪黑素浓度(100 μmol·L-1、300 μmol·L-1)则抑制了该品种的产量增加,分别比对照降低23.81%和24.93%。褪黑素处理对干旱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改善效果不同,‘济麦22号’增产效应较佳的褪黑素浓度为100 μmol·L-1,‘衡观35’则为10 μmol·L-1。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应选择适宜浓度褪黑素以有效改善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滨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学及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采用了石蜡切片法,电子显微镜扫描的方法,对新疆分布的滨藜属12种及2变种植物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滨藜属植物叶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全栅型、双栅型、单栅型。叶表皮附属物表皮毛、角质层都非常多。表皮毛-光状毛,在幼叶及茎顶泡状毛为生活状态,在成熟的叶上泡状毛破裂、死亡,覆盖在叶的表面;角质层在叶的上、下表皮细胞表面分布,可分为皱纹状角质层和脊状角质层。以上特点都是滨藜属植物叶对干旱的环境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