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种群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的种群及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马铃薯大田生产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棉蚜和桃蚜。马铃薯蚜虫始见期一般为6月上旬。在气候冷凉的马铃薯种植区,田间蚜虫少,迁飞扩散较慢;在气候温和种植区,田间蚜量较多,迁飞扩散相对频繁。降水量是蚜虫田间消长的重要因素,5月份气温低不利于蚜虫迁入,降水频繁抑制有翅蚜在田间的迁飞。蚜虫在田间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近风口、中间点、远风口。大风有助于翅蚜进行较远距离迁飞,有翅蚜处女迁飞距离为60 m。  相似文献   

2.
龙井烟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龙井烟区烟田蚜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更好地防控蚜虫,于2010—2012年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及蚜虫系统调查工作。结果表明,龙井烟区有翅蚜迁飞呈双峰曲线形态,迁飞高峰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烟田蚜虫种群动态呈单峰曲线形态,于7月中下旬单株蚜虫量达最大值,分别为281、1 848、2378头/株;查明烟田蚜虫的天敌18种,以昆虫纲捕食性天敌为主;瓢虫类天敌种群发生情况呈单峰曲线形态,其发生高峰期比烟田蚜虫发生高峰期晚3~7d左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大兴安岭作为国内比较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对马铃薯生产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兴安岭马铃薯种薯生产实际,以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理论为指导,对大兴安岭地区的蚜虫迁飞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蚜虫迁飞规律在种薯田的种群消长规律为"两峰"夹一"谷",危害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蚜虫种类少、数量少,适合做种薯基地。  相似文献   

4.
以黄皿诱蚜器为工具,对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传毒蚜虫迁飞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有翅蚜虫迁飞呈现"两峰"夹一"谷"的规律。即有翅蚜虫在7月5日、7月20日出现2次高峰,2年总量平均为29.5头,峰值为7.5头,说明危害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蚜虫种类少,数量少,适合做种薯基地。  相似文献   

5.
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田防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贵州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蚜虫种类及消长动态,为蚜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4-7月田间黄皿诱蚜进行数量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有翅蚜共12种,其中桃蚜、玉米蚜、甘蓝蚜为主要种群.有翅蚜的消长动态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风速次之.4月中旬和5月中旬为有翅蚜发生的两个高峰期,6月中旬有翅蚜大量迁飞,建议该地区的蚜虫防治至少应包括这3个时段.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田间有翅蚜虫类型及迁飞消长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郊马铃薯田间有翅蚜虫的类型及迁飞消长规律研究表明:原州区马铃薯田黄皿诱蚜盘中诱到的蚜虫类型共有29个,受作物生育期、气温、降雨及田间环境的影响,其迁飞消长规律不同。气温15℃~28℃、作物生长进入成熟期时有翅蚜迁飞消长进入高峰期;低温多雨有翅蚜迁飞消长进入低峰期;田间环境不利于无翅蚜生长时,有翅蚜的数量相对无翅蚜增加并进行迁飞。有翅蚜迁飞消长活动受作物的生育期、气候因子、田间环境因素的多重调节。  相似文献   

9.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调查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田昆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并首次利用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马铃薯田昆虫群落中主要为缨翅目和同翅目类昆虫,其中以蓟马、叶蝉和蚜虫数量较多;害虫群落和天敌群落的发生趋势与天敌和害虫的追随效应相一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均以8月4日最高、分别为3.1255和0.6817,优势集中性指数以8月7日最高、为0.2438;害虫优势种为蓟马和叶蝉,天敌优势种为瓢虫和草蛉。通过研究马铃薯田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对马铃薯害虫可持续治理,以及充分利用自然因素防治马铃薯害虫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0引言蚜虫是玛纳斯棉区主要害虫,八十年代中后期,蚜虫危害蔓延,危害期也由以苗期为主,转变为苗期、蕾期(伏蚜)、铃期(秋蚜),严重影响棉花生产。本文以近几年来蚜虫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蚜虫迁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2009年马铃薯蚜虫迁飞消长规律,并对蚜虫迁飞消长的环境因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固原市马铃薯田蚜虫进行种类鉴定与为害时间调查.在薯田采集到蚜虫共10种,其中6种只有有翅型,主要优势种为棉蚜和桃蚜.蚜虫的出现期因蚜虫种类而异,棉蚜发生期早,发生量最大,分布最广;桃蚜出现期最早,终结期迟且数量较多.有翅蚜迁入高峰期后1个月,马铃薯病毒病进入发病高峰期.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是重病田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春油菜蚜虫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油菜田蚜虫发生和消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黑龙江春油菜田有翅蚜蚜见于5月中上旬,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共有四次迁飞高峰。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无翅蚜始于6月是句高峰期在6月未至7月上旬,以后逐渐下降,蚜虫数量消长与日平均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及油菜生长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桃小绿叶蝉Empoasca flaoescens(Fab.)隶属同翅目叶蝉科,是马铃薯植株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玉米//马铃薯种植对马铃薯小绿叶蝉时空格局的影响,于2012—2013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取样进行田间扫网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聚集度指数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调查期内,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呈双峰型变化,间作田马铃薯上小绿叶蝉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均显著低于马铃薯单作田;单作和间作田内马铃薯小绿叶蝉以聚集分布为主,但单作田聚集强度高于间作田;小绿叶蝉种群空间分布为依赖于密度的聚集分布,且不同种群密度下小绿叶蝉的聚集原因有所差异。由此,玉米//马铃薯种植可降低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密度,从而改变害虫种群聚集强度和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烟蚜越冬情况及有翅蚜消长规律调查 ,结果表明 :陕南烟区烟蚜主要以无翅成若蚜在油菜上越冬 ,4月中旬开始出现迁移蚜向烟田迁飞 ,迁飞高峰期为 5月中旬。 4月中旬在翅蚜大量形成前 ,对烟蚜越冬主要寄主油菜实施统一防蚜 ,是控制烟草蚜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素影响下小麦蚜虫种群动态突变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小麦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关系,建立小麦蚜虫种群动态的突变模型,以期为蚜虫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假设研究区域不变,小麦的品种、天敌状况、农民施肥、喷洒农药年际变化变化很小时,将气候因素加以细化,以温度、相对湿度和作物生长状况为控制变量,在广义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蚜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燕尾突变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构建了受温度、相对湿度、作物生长状况3种因素作用的小麦蚜虫种群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燕尾突变模型。利用燕尾突变模型预测了蚜虫种群动态在气候因素影响下突然爆发的可能情况:当蚜虫种群动态处于分歧点集中的Ⅴ区,且控制变量有向Ⅰ、Ⅱ、Ⅲ、Ⅳ 4个区域发生变化趋势时,蚜虫种群系统将会产生突变;蚜虫种群动态处于分歧点集的Ⅱ区,且控制变量从Ⅱ区变到Ⅰ、Ⅲ、Ⅴ区时,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引起改变;当蚜虫种群动态处于分歧点集的Ⅰ、Ⅲ、Ⅳ区,且控制变量变化到Ⅴ区时,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会产生改变。验证结果表明,燕尾突变模型可以预测蚜虫种群生长过程中的突变行为。【结论】构建的燕尾突变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小麦蚜虫种群动态的突然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苜蓿蚜虫是紫花苜蓿田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种类有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及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为优化紫花苜蓿田苜蓿蚜虫的诱集技术,为防治苜蓿田蚜虫制定科学详尽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2021、2022年连续2 a测定苜蓿生长期8种颜色诱虫板、2个悬挂高度、2个田间位置、每日4个时段等因素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内苜蓿蚜虫诱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色诱虫板对苜蓿蚜虫具有强烈趋性且对天敌影响小,2 a平均诱集量分别为57、56头/板;蓝色诱虫板悬挂高度在50 cm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20 cm处;诱虫板放置在田间边缘地段较中央地段诱虫板的诱集效果好;在每日监测的4个时段内,下午至黄昏时分(15:00—19:00)诱集到苜蓿蚜虫的数量最多。此外,监测了苜蓿蚜虫的年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即每年7月中下旬苜蓿蚜虫为害达到高峰;第2茬诱集到的苜蓿蚜虫最多,而每一茬次苜蓿在现蕾期蚜虫为害最严重。综上,蓝色诱虫板放置在田间边缘地段,悬挂高度为50 cm,在每天15:00—19:...  相似文献   

18.
草地螟迁飞习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 lisl)是我国北方地区家作物和牧草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具有明显的迁飞习性。迁飞与温度、物候、天气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是影响某一区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草田节肢动物的物种构成、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集中度及其时间动态和主要种群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银川地区甘草田优势种为甘草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黄草地螟(Loxostege verticalis Linnaeus)、黄直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la Redtenbacher)、蚜虫类(Aphids)、盲蝽类(Mirids)等.甘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各营养层结构特征呈规律性的变化,其中,基位物种营养层的个体数量随时问变化趋势与节肢动物总群落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镇远烟区建立有效的蚜虫预防机制及其统防统治提供参考,通过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黄皿诱蚜法及5点取样法调查,对2014-2015年镇远县烟区早春蚜虫虫源基数、有翅蚜迁飞、田间烟蚜与天敌和蚜传病毒病(PVY+CMV)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越冬寄主中,油菜上的蚜虫总量最多,2年平均达18.44头/株;有翅蚜的迁飞呈双峰型,无翅蚜种群动态为单峰型,且发生高峰为5-6月.建议大田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