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流域非点源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土壤磷素的来源及存在形态、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磷素的流失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并展望了农业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土壤磷素的形态(无机态磷、有机态磷)、土壤磷素的分级和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根系、土壤、微生物和环境);浅析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农田的,而针对林地的研究较少,同时缺乏对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中土壤磷素有效性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最后讨论了未来在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土壤磷素的来源及存在形态、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磷素的流失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并展望了农业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素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阐述土壤磷库、磷素形态、土层磷素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土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近42年来关于土壤磷素中化学行为、磷素平衡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土壤磷素包括无机磷、有机磷、生物态磷、土壤无机、有机磷又根据其有效性分为各种形态的无机磷、有机磷组分;施入土壤的磷素主要转化为土壤无机磷、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方式、作物根限、磷肥种类及用量对土壤磷素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高分子有机物料,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对土壤磷素有明显的活化作用;VA菌根真菌明显地促进了作物吸收利用根际、非极际土壤的Ca2-P,Ca8-P,Al-P等形态的夫机磷。土壤磷素积累与消耗以无机磷为主,长期大量施用磷肥明显地增加了耕层以下土壤磷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查明不同磷素含量对土壤胶体中电荷的数量及种类的影响,尤其是磷素进入土壤一定时间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后的磷的不同存在形式对土壤电荷的影响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以不同施磷处理后所形成的不同磷素含量的系列土壤样品为试材,测试土样中永久电荷及可变电荷的数量及组成后,采用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各种形态无机磷素含量与土壤电荷种类和电荷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形态无机磷含量,除对土壤中永久负电荷数量没有影响外,对土壤中最大负电荷、可变负电荷、甚至正电荷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土壤中存在的磷素形态而言,除Ca10-P外,其他几种形态无机磷含量均与土壤中的最大负电荷和可变负电荷数量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就各种形态磷素对可变负电荷的贡献率而言,土壤有效磷的贡献率最高,达到了0.35,Fe-P的贡献率其次,可以达0.29,再其次为Ca2-P,贡献率为0.15,AL-P的贡献率最小,只有0.11。  相似文献   

7.
水稻-牧草轮作牧草季土壤磷对牛粪浆施用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牛粪化肥配施及不同轮作模式对耕层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设置8个不同施肥处理和两个轮作模式,采用Tiessen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耕层土壤的磷素形态。结果表明,磷素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于研究土壤中,而稳定态的稀盐酸提取态磷量最高,平均含量达352.30 mg/kg,占全磷的35%~42%。牛粪化肥配施可以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减少各形态有机磷的含量,水稻-紫花苕轮作模式对于降低土壤中活性磷素的吸附累积、增强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优于水稻-黑麦草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牛粪化肥配施及不同轮作模式对耕层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设置8个不同施肥处理和两个轮作模式,采用Tiessen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耕层土壤的磷素形态。结果表明,磷素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于研究土壤中,而稳定态的稀盐酸提取态磷量最高,平均含量达352.30 mg/kg,占全磷的35%~42%。牛粪化肥配施可以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减少各形态有机磷的含量,水稻-紫花苕轮作模式对于降低土壤中活性磷素的吸附累积、增强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优于水稻-黑麦草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典型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吉林省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4种农田土壤类型磷素组分形态及有效性,分析不同磷素形态之间及各磷素组分与有效磷的相关性,了解土壤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和动态变化,为提高磷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无机磷占总磷的比例分别为56.73%、55.33%、55.57%、59.72%,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在有机磷形态所占比例分别为29.04%、27.10%、11.43%、34.00%,吉林省4种典型土壤无机磷与有机磷所占比例大体各占50%;黑土与白浆土中,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_3-Pi)是土壤中最直接的磷源,黑钙土与暗棕壤中树脂磷(Resin-Pi)是作物吸收的有效磷源。高磷土壤应当充分利用积累态磷素的有效性,提高作物高产、高质量输出以及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红壤磷素积累过程中其化学形态的演变,采集23个具不同磷素积累的园地黄筋泥,采用连续化学分级与31P-NMR方法研究了土壤中磷素的化学组成、各态磷的相互关系及其随土壤磷素积累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园地红壤中磷素主要为无机磷,平均占全磷的83.5%;无机磷中以闭蓄态(O-P)的比例最高,占全磷的40.7%;其次为铁磷酸盐(Fe-P),占全磷的23.0%;与钙结合的3种形态的磷素均较低.随着土壤磷素的积累,土壤中各态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Bray-P、Olsen-P、Ca2P、Ca8P、Al-P、Fe-P、O-P、Ca10P与全磷变化具有明显的协同变化关系,它们主要受全磷积累的影响;红壤中的有机态磷主要为磷酸单酯,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磷土壤化学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磷土壤化学研究进展,包括磷在土壤中的循环及转化,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及影响因素,土壤中磷酸盐的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等。同时,讨论了缺磷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磷素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敏感因素,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磷素迁移、监测及磷素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提出了农田磷素非点源污染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太湖流域稻麦农田土壤磷库出现富集,从而磷素流失加速导致太湖地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的事实,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因长期施用磷肥导致土壤磷库盈余的现状以及环境风险。从节约磷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既能满足作物磷素营养需求,又不造成农田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科学施磷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的概况,系统介绍了不同学者针对各自地区土壤资源特点提出的分级体系及其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茶园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的有效性规律,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方法、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方法,对贵州省典型茶园土壤剖面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剖面各层总无机磷含量占全磷含量的比例为52.19%~68.99%,以铝磷(Al-P)和铁磷(Fe-P)为主,占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分别为44.52%~51.51%、28.19%~36.40%;有机磷以中等活性有机磷(MPo)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Po)为主,占总有机磷含量的比例分别为44.26%~60.98%、22.00%~27.99%。土壤垂直剖面各层中有效性磷的来源对应于不同磷素形态,有效磷的活性磷源有0~20 cm土层的MPo、20~40 cm和80~100 cm土层的Al-P,重要转换性磷源有0~60 cm土层和80~100 cm土层的MRPo;潜在的非活性磷源有40~60 cm土层的钙磷(Ca-P)和高稳定性有机磷(HRPo)、60~80 cm土层的闭蓄态磷(O-P)、0~40 cm和80~100 cm土层的HRPo;活性有机磷(LPo)的贡献源有0~20 cm土层的Al-P、20~80 ...  相似文献   

16.
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8 种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红壤进行了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⒚结果表明,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土壤有机磷以及土壤速效磷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⒚红壤微生物量磷尤以与土壤速效磷关系最为密切,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动态平衡;同时,要提高红壤固定磷的利用率,可通过刺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促进微生物对红壤磷的周转和循环来实现⒚  相似文献   

17.
茶园红壤磷素形态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茶园土壤磷素化学形态特点及磷的生物有效性,从浙江省境内采集35个代表性茶园红壤,详细鉴定土壤磷素形态,并与周围的荒地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园红壤磷素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与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7.39%和72.61%,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茶园红壤有机磷主要为中度活性有机磷与中度稳定性有机磷为主,高度稳定性有机磷和活性有机磷占比较低;无机磷以闭蓄态磷为主,其次为铁磷和铝磷,钙结合态磷含量较低。Ca2-P、Al-P和Fe-P占全磷的比例随土壤磷素积累而提高,施用有机肥可促进茶园红壤有机磷、Ca2-P和Al-P的形成。与荒坡红壤比较,茶园红壤具较高的有机磷、Ca2-P和Al-P。土壤有效磷与Ca2-P、Al-P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关于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检索了已发表的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文章,并对文献数据进行了再挖掘分析,总结归纳了磷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主要受种植系统和其他施肥情况的影响,一季中稻下大都表现为磷肥施用降低甲烷排放,降幅受其他土壤养分情况影响而不同。磷通过影响水稻根系及其分泌物进而影响土壤碳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并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来调控甲烷的产生及氧化过程,最终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