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西江地区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立地因子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云裳 《林业科学》1989,25(2):147-150
一、引言广东西江地区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区。调查区位于北纬22°35′—23°08′,东经111°49′—112°20′,属我国杉木分布的南缘。由于气温较高,干湿季节较明显,杉木生长水平一般,尖削度大,材积产量也低。为探讨本地区杉木生长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适宜杉木生长的有利环境和提出速生丰产的营林措施,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广东的西江、象牙山、仙菊和良洞径四个国营林场做了这方面的调查分析。本文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亚热带地区立地因子对杉木各器官生物量的作用强度差异,从而找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的营林规律和产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湖南省95个县(市)的历年气候资料和杉木用材林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对杉木生长有极显著影响。随着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大,杉木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明显增加。这与杉木喜湿的生态学特性相吻合。说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可作为评价杉木立地质量的宏观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根据铜仁地区6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及47株解析木的资料,编制出该区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指数表和数量化立地质量评定表,根据检验分析,两表可靠性较大。据表能确定林分所属的立地指数级,该林分优势木在各个年龄平均高的生长预测值,能预估宜林地生长力,为该区造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正文试验法对我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杉木纯林样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杉木树高生长最有利的因子水平组合是:郁闭度0.8以上,坡度23~28°,下坡、阳坡;对杉木蓄积生长最有利的因子水平组合是:郁闭度0.8以上,坡度23~28°,中坡、阳坡。影响杉木树高和蓄积量的因子主次顺序均为:郁闭度、坡向、产地、坡度、坡位。  相似文献   

5.
6.
贵州省杉木中龄林蓄积量与立地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贵州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采用一元材积表法对贵州省杉木蓄积量进行估算。分析贵州中心产区和一般产区杉木中龄林蓄积量在不同立地因子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心产区或一般产区的杉木单位面积蓄积量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有差异,地貌、坡位对杉木蓄积量有显著影响,坡向、坡度对其影响不显著。初步认为在中心产区与一般产区,不同气候类型是引起杉木生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适地适树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先决条件,为摸清杉木的生长发育与立地因子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杉木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2001年开始,我们在姚河乡梯岭林场(海拔400-600m)不同类地区设置了30多个样地进行实地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衡阳地区杉木立地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湖南衡阳市三个不同地貌区域的山区、孤山区及丘陵区,分别进行了立地质量评价调查研究,共取样地362块,优势木、解析木362株,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作了筛选,结果认为影响衡阳市杉木生长主导立地因子是中地貌、坡位、坡形、开阔度(m)及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与土层厚度。并以中地貌为依据划分了三个立地类型区;以坡位划分立地类型组;以坡形与土壤划分立地类型,同时编制了地位指数表,用以预测立地生产力。从评价立地质量得出,发展杉木以重山区生产力为最高,地位指数14以上的立地占35%以上;孤山及丘陵区只占3%~15%。孤山及丘陵区不宜大面积发展杉木,只宜局部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9.
杉木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鸡公山、洪雅、大岗山、柳州、六峰山5个杉木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珙县民胜、邛崃所所设杉木种源试验区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斜率无显著影响,立地指数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立地指数模型斜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偏差较大、精度不够高是地位指数相关模型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科学地划分雪峰山地区的立地因子,有效地选择立地因子,采用SPSS对雪峰山地区324块同时具有杉木和马尾松地位指数值数据的样地进行11种方程的模拟分析,建立了基于立地因子的雪峰山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相关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预测误差绝对差值分布在0~0.7 m之间,95%以上分布在0.3 m左右.解决了地位指数代换偏差较大、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选用浙江省有代表性的云和、开化、建德和丽水等杉木产区县的110块杉木样地资料,采用关联序分析法,对其地位指数级进行预报,并结合线性回归模型,对杉木林分的优势木平均高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预报的精度较高,计算简便,是预测杉木立地生产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沙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杉木产材县。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人工杉木林生长迅速,具有发展杉木生产的很大潜力,对该地区杉木的立地质量进行数量化分类与评价,无论是对于预估宜林地的生产潜力,做到科学造林;或者是利用立地质量的数量化评价指标对现有杉木林生长情况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等方面,均有着重大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在浙江庆元林场3个林区分别开展了不同间伐强度(10%~15%、16%~30%、31%~40%)对杉木(隆宫林区杉木19年生,卢峰和白领头两个林区20年生)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3 a后,隆宫和卢峰林区胸径、单株材积都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3个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胸径平均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平均连年生长量都要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而16%~30%和31%~40%间伐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树高平均连年生长量差异都不显著,3个林区31%~40%间伐强度的平均林分蓄积都较小,隆宫和白领头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卢峰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本研究通过综合林分因子分析得出隆宫和白领头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16%~30%,而卢峰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为31%~40%。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在全省范围内收集的1320块标准地与106株平均优势木材料,从林分优势高生长分析着手,编制了全省、中心产区、一般产区、边缘产区杉木立地指数表共12个,通过对所编数表的比较以及立地指数曲线准确度估测的计算机模拟检验,认为以一个省为单元编制立地指数表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37块达标准年龄的杉木实测样地数据,对皖南山区中部杉木杯地质量数量化评定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证明采用此评定法悬可行的。文中介绍了杉木速生丰产林宜林地选择和生产力预估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福建省杉木中心产区进行了大量外业调查,得到各样地优势高、年龄及坡形、坡度、坡向、坡位、质地、湿度、紧密度、腐殖层厚度、土层厚度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求各立地因子的关联度,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采用总分值作为立地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并将其与Schumacher生长方程综合起来,建立优势高生长模型,有效地解决了立地质量的综合评价问题,实现了有林地与无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砚山县杉木林基地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数量化模型Ⅰ的原理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省砚山县杉木用材林基地的造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立地类型杉木生长量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杉木中心产区200块样地的优势高、年龄、坡形、坡度、坡向、坡位、质地、湿度、紧密度、腐殖层厚度、土层厚度等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求解各立地因子的关联度,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以总分值作为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并将其与Schumacher生长方程综合起来,建立优势高生长模型,有效地解决了立地质量的综合评价问题,实现了有林地与无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定量划分立地类型是目前林业科学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以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立江分场的杉木林为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方差极大旋转将系数矩阵向0或1分化,使得对各主分量作用较大的因子得到突出,从而找出最大作用的因子,对立地类型划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南岭山地湖南、广东等省5个林场的25块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过程解析(以下简称林分解析)标准地资料(已验证了原有生长过程表中株数随林分平均直径的变化规律的可靠性)。通过株数标准化方法,将经消除间伐影响后的各标准地林分蓄积量生长过程数据,转化到标准水平(郁闭度1.0)。再将改进的8参数Chapman-Richards函数,用Marquardt迭代法,建立了以地位指数和年龄为解释变量的多形标准蓄积量收获模型,同时分析了模型的特性,为立地质量的蓄积量指标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