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蕨菜为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东北地区主要山野菜之一。可炒食、蘸酱、拌凉菜、淹制朝鲜族咸菜,也可保鲜、晒干和盐渍常年食用。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鲜蕨菜中含水分86.23g、蛋白质1.6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10g、粗纤维1.3g、钙24mg、磷29m  相似文献   

2.
蕨菜为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长白山区主要山野菜之一。可炒食、蘸酱、拌凉菜、腌制朝鲜族咸菜,也可保鲜、晒干和盐渍常年食用。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测定每l00g鲜蕨菜中含水分86.23g,蛋白质1.6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l0g,粗纤维1.3g,钙24m g,磷29m g,铁6  相似文献   

3.
蕨菜又名蕨、龙头芽、拳头芽、如意芽、商芝菜,为蕨类植物,每100g鲜蕨菜中含水86g、蛋白质1.6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10g、钙24mg、磷29mg、铁6.7mg、胡萝卜素1.69mg、Vc35mg及锰、铜、锌等微量元素,蕨菜中含有17种氨基酸。根状茎含有35-  相似文献   

4.
龙芽[木匆已]木俗名刺嫩芽、刺龙芽、刺老芽,是长白山主要山野菜之一。其可煎食、炒食、蘸酱,也可保鲜常年食用。其嫩芽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100g嫩芽含水分88.42g、VC32.20mg、VR1.52mg、纤维素2,61mg、钾382.7mg、钙43.8mg、镁36.8mg、磷124.10mg、铜0.23mg、铁2.06mg、锌1.07mg、锶0.13mg,还有氨基酸、生物碱、挥发油和醛类物质,是营养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5.
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别名马兰头、红梗菜、鸡儿肠、路边菊,为菊科马兰属植物。全株可入药。据《本草纲目》记载“马兰,性辛、平、无毒,生泽旁,土温而发”。具有清热解毒、消食除湿等药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急性肝炎等多种疾病。幼嫩的地上部茎、叶可做为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食用,炒食、凉拌或做汤,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每100g新鲜食用部分含蛋白质5.4g、碳水化合物6.7g、脂肪06g,是白菜的4~5倍;钙258mg、磷106mg,超过菠菜;Vc 36mg,超过柑桔类水果;铁0.5mg。胡萝卜素含量接近胡萝卜,还含有VH5、VB2等。马兰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我国的安徽、江苏省采食较普遍。山东有一定量的栽培。  相似文献   

6.
蕨菜是野生植物,属风尾科多年生不开花的草本植物,又名如意菜、长寿菜、龙头菜。蕨菜营养丰富,鲜嫩茎叶可供食用;地下根茎可制成蕨粉,用来制作饴糖、饼干、粉条、凉粉等食品。也可用来酿酒、提取酒精,、蕨菜还有药用价值。它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润肠、降气、化痰、活血、止痛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山野菜——蕨菜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蕨菜为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炒食、蘸酱、拌凉菜、腌制咸菜,也可保鲜、晒干和腌渍常年食用。蕨菜脆嫩甘甜、清香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测定,蕨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还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保健食品.经常食用具有安神、降压、利尿、解热、驱虫等功效。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加,仅靠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场》2008,(2):33
目前正值荔枝大量上市时节,“一骑红尘妃子笑”,可见荔枝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其魅力就是贵为妃子的杨玉环也难以抵挡。它不仅味美,而且其营养十分丰富。据营养学家统计,每100克荔枝肉含糖类13.3g、蛋白质0.7g、脂肪0.6g、钾193mg、钙6mg,铁0.5g、镁17.8mg、磷34mg及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果胶等,对人体有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冬寒菜,别名冬苋菜,葵菜、冬葵菜、马蹄菜等,锦葵科锦葵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东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冬寒菜食用部分为其嫩茎叶,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嫩茎叶含蛋白质3.1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3.4g、粗纤维1.3g、钙3.15mg、磷56mg、铁2mg、胡萝卜素8.98mg、尼克酸2.0mg、抗坏血酸55mg。并且有清热、解毒、消肿、滑肠之功效。冬寒菜可凉拌、作汤、炒食,其口感细腻滑润。味道清香。  相似文献   

10.
臭菜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奇 《云南农业》2004,(11):7-7
臭菜学名Acacia ntsia(Lihn)Willd,又名羽叶金合欢,主要分布于德宏、西双版纳等地,是傣族群众喜欢食用的一种野生疏菜。臭菜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g食用鲜样含有胡萝卜素0.82mg,维生素B1 0.58mg,维生素C121mg,钾19.2mg,钙2.6mg,镁3mg,磷5.609mg,钠0.2mg。傣族的房前屋后有零星种植,其食用部分为植株的嫩芽、嫩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从概念、生产意义及生产措施上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从基地的选择到病虫害治的综合措施,以保证绿色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2.
琅岐蔬菜基地害虫发生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对福州市琅岐蔬菜基地不同季节种植的20多种蔬菜作物害虫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发现害虫约50多种。不同季节、不同蔬菜品种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南美斑潜蝇、菜螟、瓜绢螟、黄守瓜、蛞蝓等重要害虫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黄色粘虫纸可有效诱杀田间南美班蝇成虫,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黄瓜叶被害率下降了64.02%;防虫网覆盖后对蔬菜害虫的控制效果达90.04%;田间释放天敌(胡瓜印绥螨)10d后对黄瓜神泽氏叶螨的控制效果可达86.18%。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蔬菜价格上涨对蔬菜生产者的影响,提高蔬菜生产者收入,采取无记名抽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菜农认为蔬菜价格应该上涨而且还会继续上涨,并且认为蔬菜价格上涨会增加其收入,因此,来年会增加对2014年上涨幅度最大的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分析发现,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部分菜农在蔬菜价格上涨的大潮流中获益甚少,大部分菜农对蔬菜价格趋势判断期待过高且其生产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因此,应针对蔬菜价格上涨对蔬菜生产者行为的影响,转变其思维模式,完善农村信息平台,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蔬菜生产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龙泉市有宜发展山地蔬菜的耕田面积1.557万hm2,研究分析菜地土壤存在酸化、磷富集、氮偏高、锰缺乏等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变化问题,并提出菜园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婕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132-1138
【目的】研究国际与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非对称性传导关系,为合理应对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风险,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7—2020年度食用植物油月度价格数据,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考察国际与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非对称性传导关系。【结果】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国际与国内价格具有非对称协整关系,在长期国际花生油价格变动的9.7%、大豆油价格变动的33.0%会传导至国内,而短期内菜籽油和大豆油的国际价格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当国际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下跌时,国内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每月分别纠正17.8%、22.4%的偏差,而当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上涨时,国内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每月分别纠正12.0%、10.6%的偏差;食用植物油价格传导具有非对称性,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时,国内不同食用植物油价格调整偏差的时间差异很大。【建议】为应对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的风险,政府应降低食用植物油进口集中度,适当分散和开拓进口来源;建立完善的食用植物油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培育食用植物油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生产无公害蔬菜的肥料选择及施肥技术,使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以能达到高产、优质、无公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多年来在生产上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剧毒农药防治蔬莱害虫是导致市售蔬莱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基于国家对前述农药的明令禁用,及时寻求有效的替代农药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多种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蔬菜粉虱的田间试验研究,对各种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选择出了较理想的替代农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引起蔬菜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生产绿色食品蔬菜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9.
我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即建立蔬菜贸易信息中心;加强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有关条款,突破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转变生产经营策略,规避贸易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20.
生产无公害蔬菜要以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为主,优先选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植物农药和开发使用“土农药”,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以减少对蔬菜及生态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