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该试验研究了制备含谷粒发酵绿豆酸奶的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绿豆与水比例为1:8进行磨浆,得到的绿豆乳与牛奶以1:2的比例混合,添加6%的蔗糖,用果胶0.1%、CMC0-3%和黄原胶0.06%作为复合稳定剂,在42°C条件下发酵6h,添加8%熟软谷粒,4℃后熟,可制得优质含谷粒发酵绿豆酸奶。 相似文献
5.
6.
凝固型黑豆酸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牛奶与黑豆浆培养液中进行连续传代驯化,使其逐步适应黑豆奶的发酵环境,再用驯化后的菌种生产黑豆酸奶。同时对黑豆乳去腥、豆浆浓度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主要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建立了以绿豆乳部分代替牛乳生产酸奶的新工艺。结果表明:用保中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1:1比例制备混合发酵剂,采用绿豆乳和牛乳按3:1配合作发酵基质,在42℃温度下发酵8小时可以制得高质量的绿豆酸奶。 相似文献
9.
鸡蛋酸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禽蛋的应用范围,以鸡蛋稀释液为主要原料,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组成混合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研制鸡蛋酸奶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琼脂0.1%、CMC 0.2%、明胶0.7%。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得出鸡蛋酸乳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液代替度40%(v/v),蛋稀释倍数为5,复合增稠剂(0.1%琼脂+0.7%明胶+0.2%耐酸CMC)添加量0.3%,加糖量6%,接种量3%。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绿豆酸奶1.工艺流程:绿豆→选料→脱皮→浸泡→磨浆→分离→脱臭→调制→灭菌→发酵成品。2.操作要点:①选料:选用籽粒饱满、无虫蛀、无霉变的绿豆,除去泥沙等杂物。②脱皮:将清选后的绿豆放入脱皮机脱皮, 相似文献
11.
对绿豆浸泡、脱腥及磨浆等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泡工艺参数为:NaHCO30.25%,料水比1∶4,20℃浸泡10h。最佳磨浆工艺参数为:料水比1∶10,温度80℃。 相似文献
12.
13.
本试验使用实验室保藏和酸乳中分离得到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将其接入鲜牛乳中制成酸乳。采用传统的凯氏定氮法,对上述菌种在发酵过程及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TVBN)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绿豆奶饮料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绿豆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适合绿豆奶生产的复合稳定剂:增稠剂以海藻酸钠最好,乳化剂可选择吐温-80+蔗糖酯(比例为11);增稠剂和乳化剂总用量为0.3%,二者比例为64。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研究硅酸盐细菌的解钾作用,为利用该菌生产生物钾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不同地区土样筛选硅酸盐细菌,选出高效菌株DMS3,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的PCR分析,对DMS3菌株进行发酵,用发酵液浇灌绿豆,观察其对绿豆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DMS3菌株16SrDNA大约1500bp,该菌有较高的解钾能力,发酵液中K^+浓度达到1020.646μg/L,用该菌液浇灌绿豆可明显提高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等指标。[结论]硅酸盐细菌在液体培养过程中能够产生某些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同时能提高绿豆的抗旱能力,为该菌肥工业化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供水量对绿豆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而确定其合理的供水量范围。[方法]模拟长春降水量设计4种供水量,处理:Ⅰ150 mm、处理:Ⅱ250 mm、处理Ⅲ:350 mm、处理Ⅳ:450 mm,采用多指标分析不同供水量对绿豆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供水量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为: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Ⅱ>处理Ⅰ,其气孔导度的日均值为: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为: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Ⅳ。不同供水量绿豆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Ⅰ和处理Ⅱ的胞间CO2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处理Ⅲ和处理Ⅳ的胞间CO2浓度下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气孔限制值日变化呈明显双峰曲线,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气孔限制值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曲线。[结论]绿豆苗期的适宜供水量为250~350 mm。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绿豆群体的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光合性能,以不同产量水平绿豆品种为材料,在开花结荚期利用红外测温仪对绿豆冠层温度进行观测,并定期测定主茎开花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参试绿豆品种在开花结荚期间存在冠层温度分异现象,低产品种“汾绿2号”、“洮9947 6”的冠层温度持续偏高,高产品种“冀绿9802 19 2”和“潍绿2116”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高产品种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胞间CO2摩尔分数等光合生理指标均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