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琪 《当代农机》2023,(1):15-18
<正>水稻联合收获机按喂入结构可分为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速度快、作业效率高,更加适合于规模化、数量型、粗放型农业生产,以及可以收获多个品类的农作物,能帮助机手挣更多的钱,从而更受机手的认可。近几年,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占比越来越高,不但把半喂入挤到无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不断地蚕食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市场份额。经过连续多年的高位运行,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步入了调整期,  相似文献   

2.
概述水稻收获机的主要类型,介绍全喂入式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的结构、特点、优势、劣势,展望水稻收获机的研制趋势及发展前景,为水稻收获机的选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刚刚登陆中国市场时,曾因其在收获水稻方面的种种"先天优势",一度受到市场热捧。不少业内人士一度认为,半喂入取代全喂入是迟早的事,半喂入"一统天下"的时代终将到来。今年,水稻收获机市场出现了普遍下滑。在下行趋势中,被冠以"落后"、"低效"之名的全喂入收获机,却表现得更  相似文献   

4.
水稻的适时收获,是提高稻米品质、减少粮食损失、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应用半喂入水稻收获机进行水稻收获,与全喂入水稻收获机相比,有以下8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5.
柳琪 《当代农机》2014,(12):26-29
<正>回顾10年来全国农机展会,每年的主角都在变,正所谓,风水转流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不管怎么变,笔者发现总有一类产品每年都很稳定,这种产品很少当主角,但绝不会成为配角,在每年的展会上都保持一定的数量,保持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并且每年都有新元素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产品就是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1.全喂入水稻机销售情况全喂入履带式水稻收获机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农机产品,从发展历程看,国内全喂入履带式水稻收获机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10年市场培育和产业蓄  相似文献   

6.
今年上半年按需求规律,联合收获机又将迎来一次需求高峰期。据统计,上半年小麦联合收获机销售3.5万台,同比增长40%,全喂入水稻机销量1.3万台,同比增长15%,玉米专用收获机近2000台,与同期水平相当,从小麦机和全喂入水稻机销量情况看,今年上半年联合收获机市场需求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欧美国家为世界提供了轮胎自走式大型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简称“大型机”),日本为世界提供了橡胶履带自走式半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简称“半喂入”),那么,当前,中国南方稻田使用的橡胶履带自走式中型全喂入稻谷联合收获机(简称“全喂入”),可以确立为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三种稻谷联合收获机。  相似文献   

8.
<正>农机发[2011]2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指出,到"十二五"末,全国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将达到80%。农业部要求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在重要位置,加大了对水稻收割机的补贴力度。这对于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按照喂入量可分为半喂入式和全喂入式两种,全喂入方式一般是小麦联合收割机调整后兼收水稻;专用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多采用半喂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在水稻收获作业中水稻收获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收获倒伏稻谷能力强。为了使操作收获机的驾驶员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合理地运用机械收割作业,现将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操作技术介绍如下,供参照应用。一、收获机使用前注意事项1.新驾驶员须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经过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驾照后方可驾驶收获机进行收获生产作业。2.操作新机(或检修后的收获机)在磨合期时,作  相似文献   

10.
今年前4个月,收获机械行业并没有再现2009年同期的繁荣景象,市场的冷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统计数据显示,有收获机行业风向标之称的小麦联合收获机截至4月底实销量仅8000台左右,另外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销量也只有2000台左右.而去年同期小麦联合收获机实销量已经达到了3.5万台.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实销量1.35万台,两种产品实际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和80%,下降幅度之大,令人震惊,一些企业人士陷入恐慌和迷茫之中。今年收获机市场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1.
介绍我国联合收获机的发展现状及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特点,阐述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适用性分布及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柳琪 《农业机械》2012,(19):58+60+62
全喂入与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此消彼涨之间上演需求轮回在国内的农机产品中,没有哪两种产品能比全喂入收获机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更能体现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了。我们之前分析的履带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之间是不同时代产品之间的竞争,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和一个壮年人在扳手腕,胜负不言自明;轮式拖拉机之间,大、中、小轮拖之间是一种互相替代,梯度更替的竞争,某种程度上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既是替代品,又是互补品。而全喂入和半喂入收获机之间则体现的是纯粹的替代关系,这两种产品几乎在  相似文献   

13.
正沉寂十年后半喂入联合收获机终于苏醒追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以下简称"半喂入")的历史,有个惊讶的发现,这种机器的发明源自中国。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马骥设计的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70年代的湖州—120型、江南—120B型均有少量生产,但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等原因,半喂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大约从1994年开始,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引进日本半喂入收获机,有代表性的如洋马CA335型、久保田PRO481型、三菱MC486型等。  相似文献   

14.
麻林 《当代农机》2010,(6):33-35
2010年1月-4月,国内农机行业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市场低迷期,没有再现2009年同期的繁荣景象,市场的冷清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从终端市场统计回来的资料分析,截止4月底,大中轮拖国内行业实际销售约5200台,同比下降50%以上,社会库存与实销比约4:1;有收获机行业风向标之称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实销量仅有8000台左右;另外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销量也只有2000台左右,而2009年同期小麦联合收获机销量已经达到了35000台,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销售量13500台,两种产品实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80%,主销产品社会实销量下降幅度之大,令人震惊.面对急转直下的市场销售现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寻找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金荣 《农业机械》2013,(19):146
近几年,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各农机具生产厂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水稻收获机械,这些水稻收获机械按照喂入方式可分为半喂入式、全喂入式收割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还按分离方式分为逐稿器式分离、横向轴流式分离和纵向轴流式分离;纵向轴流又分为单轴流、双轴流两种。采用逐稿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联合收获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联合收获机的研制已有40多年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200多家,保有量为十几万台。联合收获机从喂入方式上看,有半喂入与全喂入;从产品品种上看,大中小型皆有,并且大型多。小型少;从产品适应性方面看,收小麦的多,收玉米。水稻的少;从技术性能上看,我国目前生产的联合收获机还存在许多弱点,如适用性及可靠性较差,机型杂乱,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进入90年代,特别是从1995年夏收季节开始,全国各地都掀起了盛况空前的联合收获机热,并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给农机市场谱写了新的一章。一、我国联…  相似文献   

17.
柳琪 《山西农机》2013,(10):35-37
笔者长期关注收获机行业政策动向和行业走势,每年年初都会对收获机行业在下一年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的研判,2013年初笔者曾撰文对收获机市场当年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的判断:在利好政策的拉动下,收获类机械产品的需求仍将高位运行,但增长速度将放缓。预计小麦收获机止跌回升进入上升通道,重新进入40 000台需求水平,产品结构向大喂入量发展,总动力回升速度超过销量回升速度;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因机型升级而大量淘汰小型全喂入水稻收获机这一现实问题,利用水稻脱粒和大豆脱粒机理大致相同而进行有效转换,把淘汰的水稻收获机改制成大豆收获机,使其重焕生机。改制后的大豆收获机可适用平原和丘陵山坡地的大豆收获,达到了“废机新用”的目的,深受丘陵山区大豆种植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1现状近年来,新疆乌苏市农机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乌苏市拥有各类拖拉机20529台、大型自走式棉花采摘机1台、谷物联合收获机36台、玉米收获机35台、青贮收获机4台、水稻插秧机7台、自走半喂入式水稻收获机5台、番茄采摘机18台、免耕播种机5台以及残膜回收机2306台;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业内专家指出,在成功地实现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后,一些新的关注点在收获机行业兴起。这六大关注点是:一、10万元售价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能否成为现实?何时成为现实?二、玉米收获机能否突破必须对行的瓶颈?三、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何时能正式步人市场?四、油菜收获机近期能否走向实用?五、能否开发出适合水稻、玉米、小麦收获机的通用底盘?六、收获机械专业售后服务公司之路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