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合成昆虫性诱剂捕杀麦蛾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昆虫激素,基本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二大类。内激素主要是昆虫内分泌器官分泌的、能在体液内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以及一般生理代谢作用。外激素是由昆虫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能在体外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借空气或其它媒介散布到体外,影响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殊行为。近年来生态学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发现在昆虫与昆虫,昆虫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如昆虫求偶,寻找食物、定向栖息搜索寄主、受到侵扰时向同类告惊等行为都存在着化学物质的作用。自七十年代初到现在,国内外已知产生外激素的昆虫达300多种,其中约80余种昆虫的性诱物质已能分析提纯并阐明了它的化学结构式,有近30种的性诱物质可以人工合成,已经商品化了的有19种。昆虫性息激素,具有极强的引诱力,只要空气中有微量存在,即能吸引同种异性(雄或雌成虫)产生生理效应。鳞翅目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一般位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节间膜上,多数种类是由雌虫释放以引诱雄虫前来交尾;也有些种类是由雄虫释放,以引诱雌虫的。昆虫的性激素,仅对同种异性个体发生作用,而不会把别的昆虫引来,这样就保持了种的连续和生殖隔离,但也有亲缘相近的种类(如同属或同科)相互间有一定的引诱力,因此不会伤害天敌。  相似文献   

2.
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明确人工合成的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对大豆食心虫的虫情监测和控制作用,为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诱剂监测大豆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大约为1个月,高峰期为8月7日至8月14日,与传统的目测惊蛾法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4种不同田间诱蛾方式研究表明:水盆的诱蛾效果好于诱捕器,加入少量杀虫剂后诱捕器防治效果达到43.82%,而水盆加入少量杀虫剂后效果没有提高。2007年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45.9%。2008年单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效为50.0%,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防治效果达62.7%。性诱剂诱捕法可作为大豆食心虫田间虫情测报的一种适用工具。通过定点定期的田间诱捕观察,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为适时防治提供铱据。在田间应用大豆食心虫性诱剂防治害虫时,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提高了防虫效果,又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3.
摘 要 : 利用人工合成大豆食心虫性诱剂进行大豆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大约为1个月,高峰期为8月7日至8月14日左右,与传统的目测惊蛾法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4种不同田间诱蛾方式研究表明:水盆的诱蛾效果好于诱捕器,加入少量杀虫剂后诱捕器防治效果达到43.82%,而水盆加入少量杀虫剂后效果没有提高。2007年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45.9%。2008年单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效为50.0%,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防治效果达62.7%。  相似文献   

4.
通过敌敌畏和安粮仙单独使用证明,两种药剂对麦蛾均有触杀防治作用,安粮仙效果远好于敌敌畏,敌敌畏触杀麦蛾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自从1959年 Butenandt 等人获得“家蚕醇(bombykol)”问世以来,信息素(Pher-omone)的研究引起国内外极大兴趣,进展迅速,由1965年仅3种,1972年即发展到37种,1977年达250种,1982年竟高达674种信息素和引诱剂。1985年 Burkholder 综述全世界已合成仓虫信息素22种,其中包括麦蛾。我国曾有人利用性诱剂作过防治麦蛾试验,但是利用性诱剂研究麦仓内麦蛾的消长规律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1985年利用上海昆虫所提供的红铃蛾诱(gossyplure“高斯”),在湖北省黄陂县的小麦仓内进行诱捕麦蛾发生规律的研究,试图为仓虫测报工作始奠初基。一、方法观察仓设在黄陂县城关镇粮管所麦仓内,仓容2000米~3,约300万斤,5月份前系先一年的陈麦,5月26日空仓后用烟雾剂熏蒸过,30日起又入库当年收购的新麦,半仓为散装,半仓为袋装,直至10月下旬才用磷化铝片进行熏蒸入冬。诱芯由1×3厘米的条形塑料夹层片构成,内夹有6根1厘米长内含性诱剂和稳定剂塑料管,使用时用铁丝夹住架在水钵上,水钵口径约20厘米,钵内经常满盛1%洗衣粉水,水钵放在仓窗口台上,钵高离麦堆约1米,钵距约30米,共设三钵,成三角形排列,逐日分钵记载诱蛾数。  相似文献   

6.
林永忠 《作物杂志》2001,17(2):36-36
甘薯是漳州市主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小象虫是甘薯主要害虫之一,在闽东南沿海薯地普遍发生,年发生4~6代,世代重叠,一年中以第二代至第四代,即在7月至9月,干旱少雨,薯块正处于形成膨大期,容易裸露,引诱成虫前来产卵,又为小象虫提供丰富的食料,薯苗和薯块受害严重,田间甘薯死苗缺株率达10%~20%;薯块臭心腐烂,人畜不能食用,且易诱发黑斑病和软腐病。据我市各地田间调查,严重田块臭薯、虫薯的隐虫量高达37%左右,不但降低产量,使甘薯产量损失20%~30%左右,高的超40%,而且影响到品质。针对甘薯小象虫主要藏在薯块内繁殖危害……  相似文献   

7.
运用性诱剂防治苹果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该项目是2018年第二师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子项目,是配合科桐(棉花宝)生物食诱剂防治棉铃虫的大田生产示范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兵团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之一,是绿色植保理念的展现。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示范推广,使广大农工充分认识到该植保技术的先进性和效果优良,得到认同的同时并积极接受,达到普及和推广的效果。2018年在二十一团良繁连辣椒生产田上进行示范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麦蛾是世界性重要储粮害虫之一,可危害多种粮食作物,引起储藏粮食的损失和品质下降.本文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田间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内外麦蛾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及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成虫诱杀技术是柑橘大实蝇防治的关键技术,能有效降低柑橘大实蝇成虫基数和蛆果率.试验的大实蝇食物诱剂3个配方对柑橘大实蝇均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并以配方1/3D为最优,不仅提高了诱杀效率,而且节约了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库尔勒地区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并详细介绍了性诱迷向剂的产品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在香梨生产阶段,梨小食心虫危害是导致香梨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第三师五十三团大力发展香梨产业,梨园面积不断扩大,为有效防治梨小食心虫对香梨果品的危害,生产安全的香梨果品,在五十三团开展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预防梨园梨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不仅可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进行监测,同时也可对梨小食心虫进行有效控制。在相同生产管理条件下的梨园内,采用水盆式诱捕器诱虫效果优于粘板式诱捕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菜蛾性诱剂诱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性诱剂能有效诱杀小菜蛾的成虫,减轻其发生为害,并降低农药用量。通过大田实验,对6种小菜蛾性诱剂品种的诱捕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0d内,诱芯A、B、F的日平均诱蛾量相近,极显著高于诱芯C、E、D,它们在诱蛾灵敏度和最高单日诱捕量方面的差异亦然。但在不同时段内,其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在1-10d内,诱芯A显著高于B、F,诱芯E、C 显著高于诱芯D;11-20d内,诱芯A和诱芯B的诱捕量相近,诱芯F的诱捕量较低,诱芯E高于C、D;21-30d内,诱芯A、B、F的诱捕量相似,但是以诱芯B的略高于A、F。  相似文献   

15.
利用性诱剂对阿克苏地区香梨园中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进行了为期3年的监测,目前初步认定,在阿克苏地区香梨园中危害较大的食心虫主要是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对香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性诱剂监测的诱捕效果进行对比,初步表明梨小食心虫为阿克苏地区蛀果害虫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利用性诱剂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已成为无趋光性害虫成虫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但是,以往使用的诱捕器多采用磁盆,在七八月多雨季节,诱捕到的虫体常常会因为盆内灌满雨水而随水溢出,导致预测数据不准。2007年,笔者在苹果虫害防治时,对桃小食心虫性诱芯和金纹细蛾性诱芯两种诱捕盆进行简单改进,增加了排水孔,避免了多雨季节盆内灌满雨水后虫体随雨水溢出,保证了预测数据的准确。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正据悉,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神绿植保牌二化螟性诱剂(LS20150334)和斜纹夜蛾性诱剂诱芯(LS20150352)全国首家成功获得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证。神绿牌二化螟和斜纹夜蛾成功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标志着我国昆虫性诱剂产品已纳入合法的农药管理轨道,纽康公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对果树部分害虫具有一定引诱作用,且有对人畜安全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当前,性诱剂被开发成生物防治产品,广泛应用于害虫的控制。文章综述了性诱剂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果园监测和控害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提出了性诱剂应用于果树害虫防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隶属鳞翅目,细蛾科,是贵州茶园常发害虫。本文介绍了识别茶细蛾这一茶树害虫所依据的形态特征以及为害症状,通过性诱剂防治实践,分析了性诱剂对茶细蛾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茶细蛾虫害的田间诊断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