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防护林科技》2016,(4):107-108
宽甸县是辽宁省板栗产业化生产的主要区域,目前宽甸县板栗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优良化程度低。加快宽甸板栗基地建设,提高板栗产量质量和效益,必须实现板栗良种化栽培,实践证明,对现有板栗进行嫁接改良是加速宽甸县板栗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适宜宽甸县栽培推广的主要优良品种有"辽丹系列板栗"、"辽栗系列板栗",嫁接改良的主要技术是皮下接、皮下腹接。  相似文献   

2.
<正> 板栗嫁接成活率的高低,取决于嫁接时期,接穗质量和操作技术三大要素。而保存率的高低则依赖于嫁接方式的选择和接后管理的好坏。在进行板栗嫁接时,既要考虑提高成活率又要考虑提高保存率,因此,必须掌握好以下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的嫁接时期  相似文献   

3.
板栗高接换头是进行品种更新的重要手段,技术要领包括一次整株高接;适宜的接接时间及方法,提倡采用全包扎法,在粗细适宜的分枝上嫁接;搞好接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板栗品种与不同砧木嫁接成活率的差异显著,它栗与4种砧木的嫁接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砧、锥栗、野板栗、茅栗。板栗品种在不同区域嫁接成活率有差异。不同品种与本砧嫁接成活率最高,不同品种在同一区域嫁接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显著。根据板栗生产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砧木,可提高嫁接树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使板栗品种在性状的表现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的板栗,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果实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辽宁省是我国板栗主产区之一,板栗种植主要分布在丹东、鞍山等地,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章从良种接穗准备、嫁接改造、接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实生板栗的嫁接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6.
苗圃地板栗幼苗嫁接是实现板栗生产良种化的主要措施 ,嫁接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板栗生产大规模的发展。 1990年以来 ,我们在板栗嫁接育苗过程中 ,对板栗幼苗嫁接采用传统的劈接、切接、插皮接、改良切接即去骨切接等方法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去骨切接法嫁接效果最好 ,平均成活  相似文献   

7.
板栗插皮舌接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地玲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3):23-23,25
通过对板栗不同嫁接方法对比试验研究,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改良板栗品种新技术———插皮舌接。试验表明:采用插皮舌接嫁接成活率达98~100%,实现当年嫁接(圆帽),翌年见效,三年丰产,五年株产比对照提高47 7%,解决了板栗品种改良难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信阳板栗低效林产生的原因,如品种杂乱、良种使用率低、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等,通过采取品种改良、截干更新、抓大放小轻简化修剪、疏伐等低产林改造综合措施,提高了板栗的品质和产量。结果表明:插皮接、劈接2种不同的品种改良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劈接成活率均显著高于插皮接;截干更新方法中,多主枝更新方法,有利于冠幅形成,单主干更新方法有利于新梢基部直径生长;优良品种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当地的大板栗;不同修剪强度对不同品种板栗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30%修剪强度产量高于15%修剪强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嫁接育苗的三种常用方法:单芽切贴接、劈接、插皮接的成活率、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单芽切贴接育苗法在各方面均优于劈接和插皮接育苗法,并能充分利用实生砧木资源、节约接穗,具有技术易掌握,延长嫁接时间,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适宜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柞水县是陕西省板栗主要产区县之一,所产大红板栗即镇安大板栗为我国北方品种群中久享盛名之品种。板栗栽培在柞水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人工嫁接栽培的为数很少,绝大多数靠天然更新传种接代,形成了雄厚的野生板栗资源,急待改造利用。据农业区划调查,目前全县尚有野生板栗资源1万余亩,约40万株,其中5000亩约20万株可进行改造利用。据此,我所自1983年以来,开展了板栗高接效应试验研究工作。根据三年的试验观测,初步证明野生板栗高接效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平均株嫁接成活率100%,枝嫁接成活率86.8%。嫁接  相似文献   

11.
自 1990年开始大力发展板栗生产以来 ,在苗圃地板栗嫁接育苗过程中 ,我们课题组对板栗幼苗嫔接采用了传统的劈接、切接、插皮接、改良切接即去骨切接等方法进行试验 ,其中以去骨切接效果最好 ,平均成活率达90 %,现将此方法作一简要报道。1 试验方法( 1)试验地点 :试验地选择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乡 2个苗木专业户的苗圃地里 ,面积共计 0 .134 hm2 ,海拔均在 95 0 m左右 ,土壤为黄壤 ,用 1~ 2年生板栗实生苗 32 0 0余株作试验材料 (砧木 ) ,嫁接时间 4月中上旬。( 2 )参试品种 :引进九家种 (江苏吴县 )、浅刺板栗 (湖北秭归 )、处暑红 (安徽…  相似文献   

12.
正板栗的嫁接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但生产上多采用春季枝接的办法。其优点是可嫁接时间长、接穗易采集保存,适合大面积的品种推广。板栗春季枝接从3月底到5月底都可进行(以唐山地区为例,下同)。不同树龄板栗树嫁接应先安排苗圃地苗,时间在4月上旬;其次是板栗幼树,时间在4月中旬;最后是大树高接换头,时间在4月下旬。具体嫁接方法提倡采用插皮腹接,接  相似文献   

13.
板栗嫁接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为多年生落叶干果,雌雄同株的风媒授粉结实.板栗实生苗栽植造林,一般10年以后开始挂果,15年后进入盛果期.通过嫁接可提前结果,并保持和发展板栗的矮化丰产及品种优良.方法有:利用苗圃地培育的板栗实生苗,先栽植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块或粟园附近自然生长的板栗就地嫁接,不再移植;圃地育苗嫁接;采苗嫁接后再移植等.  相似文献   

14.
柞水县是陕西省板栗主要产区县之一,所产大红板栗即镇安大板栗为我国北方品种群中久享盛名之品种。板栗栽培在柞水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人工嫁接栽培的为数很少,绝大多数靠天然更新传种接代,形成了雄厚的野生板栗资源,急待改造利用。据农业区划调查,目前全县尚有野生板栗资源1万余亩,约40万株,其中5000亩约20万株可进行改造利用。据此,我所自1983年以来,开展了板栗高接效应试验研究工作。根据三年的试验观测初步证明:野生板栗高接效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平均株嫁接成活率100%,枝嫁接成活率86.8%。嫁接后树冠第1年恢复到原树冠的35.5%,第2年  相似文献   

15.
蓝田县野生板栗资源十分丰富,积极开发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推广优良品种主要是选育的优良乡土品种。如长安区产的明拣栗、灰拣栗、铁旦、寸栗;蓝田县产的红明栗等品种。2、板栗嫁接应用板栗蜡封接穗技术嫁接野生板栗砧木。一般用插皮接或劈接。及时做好嫁接苗的除萌、摘心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板栗换冠改良技术是利用果树嫁接的基本原理改造低劣栗林,采用的良种要求与大砧嫁接亲和力及发枝力、成枝力强,使树体结构紧凑。其技术要点是:1.选择适宜的换冠方式板栗换冠嫁接树龄宜选择3~5年生。嫁接采用“断头插接法”,即将3~5年生的幼树主干在离地面10~15厘米处平头锯断,完全去掉树冠,并用锋利柴刀削平断面。如遇主干不直时,可稍提高锯切部位。然后用所留主干作砧木,在其上面嫁接良种接穗,成活后培养新的树冠。2.选择适宜的换冠时间换冠嫁接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但具体时间应根据不同嫁接方法而定。“断头插接法”适宜于春季进行,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林业》2011,(6):61-62
要实现板栗的增产增效,要解决板栗资源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实施板栗高接换头。如果只采用品种改良的方式进行品种更新,一是栽培周期长,短期内难以选择适宜品种。二是选定品种后,新造林需3—5年才能投产,进入盛果期则需8年以上,栗农会因在此期间减少经济来源而不能接受,因此,应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采用嫁接方式实行板栗高接换头。  相似文献   

18.
板栗为多年生落叶干果,雌雄同株的风媒授粉结实。板栗实生苗栽植造林,一般10年以后开始挂果,15年后进入盛果期。通过嫁接可提前结果,并保持和发展板栗的矮化丰产及品种优良。方法有:利用苗圃地培育的板栗实生苗,先栽植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块或栗园附近自然生长的板栗就地嫁接,不再移植;圃地育  相似文献   

19.
板栗已成为我省主要的干果生产品种之一,其苗木生产以嫁接苗为主。嫁接苗既能增强栽培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又能保持母本品种的优良性,因而具有生长快、结果早的特点。而嫁接成活率的高低成为决定板栗苗木生产成本、苗木品性等的关键因素。根据树木嫁接成活的原理及我们在易门县嫁接板栗的经验,总结出关于提高板栗嫁接成活率的以下7个技术要点,以供大家参考。1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 这是决定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一般规律是亲缘越近,亲和力越强。通常选择同种嫁接,将抗性较强的板栗品种作为砧木,将优良品种作为接穗。2嫁接时间 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总结了大别山区野生板栗就地嫁接中的主要问题。认为:利用野生板栗作砧木比选用茅栗作砧木成活率高;接穗品质低劣是影响成林产量的主要原因;改劈接为插皮接,嫁接幼树夏季摘心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关键;清除林内杂灌,预防病虫害,高接改造劣株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